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台湾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本文采狭义的定义,专述台湾本岛的相关事物。关于其他可能被称为“台湾”的条目,参见台湾 (消歧义)。
台湾
 
使用语言[1] 国语
台湾闽南语
台湾客家语
台湾原住民语
土地面积 35,980平方公里
(世界第 38 大面积的岛屿)
水域率 10.34%
海岸线 1,566.3公里
人口 23,142,460人(2010年7月)[2]
行政  中华民国
最大城市 台北市
最高点 玉山
最高楼 台北101
最大港口 高雄港(海运)
桃园机场(空运)
人口排名 46 名
人口密度 637.64 人/km²
(世界第16名)[3]
族群 汉族
南岛语族(台湾原住民)
新住民
通行货币 新台币(TWD)
书面常用作“NT$或NTD”
 
时区 UTC+8,无夏时制
通行历法 民国纪年、西元纪年、农历[4]
道路通行方向 靠右行驶
网域缩写 .tw
长途电话代码 +886

台湾(臺灣)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边的岛屿,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目前由台湾政府直接管辖,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5]。也有宝岛、鲲岛、福尔摩沙之别称。

台湾是由欧亚大陆板块、菲律宾海洋板块挤压而隆起的岛屿,整体形状似长条番薯,北回归线从中经过。全岛山势高峻,地形海拔变化大,山脉大多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平原狭窄、地震频繁、温泉与死火山皆多。气候上属高温、多雨,春夏季交接之时,受滞留锋影响而有梅雨季,夏季常有台风,冬季则有东北季风。最冷月的月均温都在14℃以上,年雨量达2510毫米以上。北部全年有雨,南部则集中在夏季降雨,台风亦常在夏、秋两季侵袭台湾。由于地形与气候共同影响之故,造成台湾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区,自然景观与生态系亦因此呈现多样。[6]

目前台湾人口约2,313万人(2010年4月统计),主要民族为汉族,其中河洛人占七成以上的多数,尚有客家人、外省族群、新住民族群以及最早在台湾定居的原住民族等。官方文字订为繁体中文,主要语言有国语(即现代标准汉语)、闽南语、客家语及各族群原住民语[7] [8]。产业方面则主要以高科技产业、热带农产品等赚取外汇,目前朝向纳米科技、光电、观光等发展[9]。

目录

[显示全部]

目录 编辑本段回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地理
2.1 自然地理
2.1.1 岛屿的生成
2.1.2 地形
2.1.3 水文
2.1.4 气候
2.1.5 生态
2.2 人文地理
2.2.1 人口与族群
2.2.2 世界遗产潜力点
3 历史
3.1 13世纪以前
3.2 宋元明时期
3.3 荷西殖民时期
3.4 明郑时期
3.5 清朝统治时期
3.6 日本统治时期
3.7 中华民国时期
4 经济
4.1 经济发展
4.2 经济结构
5 政治
5.1 行政
5.2 法律
5.3 历法与节日
5.4 国际交流与NGOs
6 宗教与文化
6.1 宗教
6.2 本土文化
6.3 台湾意象
7 语言与文字
8 教育与艺文
8.1 艺术
8.2 文学
8.3 美术、戏剧与音乐
8.4 电影
8.5 媒体
9 交通
9.1 铁路
9.2 公路
9.3 空运
9.4 海运
10 体育
11 注解与参考文献
12 参见
13 外部链接
 

名称由来编辑本段回目录


台湾主题首页
 
台湾
 台湾人-台湾人口
台湾经济-台湾交通
台湾政府-台湾军事
台湾政治-台湾选举
台湾族群-台湾法律
台湾外交-台湾问题
台湾政党-台湾公司
台湾之最-台湾第一
台湾世界纪录
台湾行政区划
台湾乡镇市区
台湾文化
台湾语言-台湾宗教
台湾古迹-台湾遗址
台湾文学-台湾艺术
台湾戏剧-台湾舞蹈
台湾音乐-台湾电影
台湾教育-台湾媒体
台湾体育-台湾节日
台湾丧葬-台湾眷村
台湾小吃-台湾奇迹
台湾建筑-台湾大学
台湾文化活动
台湾地理
台湾气候-台湾生态
台湾山峰-台湾山脉
台湾火山-台湾河流
台湾湖泊-台湾水库
台湾岛屿-台湾温泉
台湾国家公园及保护区
台湾历史
史前时期-大肚王国
荷西时期-明郑时期
清治时期-台湾民主国
日治时期-中华民国
各分类历史
分类
政府机构-社会运动
台湾人-生物-博物馆
文化-族群-古迹
城市-媒体-交通
饮食-教育-经济
组织-语言-地理
历史-地图-政治
建筑-社会-旅游

台湾的名称由来很多,其中南台湾原住民西拉雅族的“Taian”或“Tayan”,为“外来者”之意[10];荷兰时期称台湾为“Taioan”,以音译转写为汉字“大员”、“台员”、“大湾”或“台窝湾”,这些名称原本是指现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后来在日治时期,逐渐演变为整座岛屿的名称。

另外日本古代称呼台湾高砂、高砂国。[11]

另一说法为台湾在明代的汉人移民,多数是从福建渡过台湾海峡而来,此海峡有黑水沟之称,天气海流海象令早期移民渡海困难,九死一生,来台湾后也可能因水土不服、病疫传染而死亡,无法生还故乡,便以“埋冤”为此地名,本来是纪录先民艰辛开垦的情状,后来因为名字不吉利,而改成跟台湾闽南语发音一样的“台湾”[12]。但事实上,“台湾”一词早在明朝泰昌元年(1620年)就首次出现于公文上,明末何乔远所著之《镜山全集》中,也出现“台湾”这个名称。 而大量移民形成“埋冤”之地,却发生在清领初期,所以此种说法并不正确[13][14]。

台湾又称为“福尔摩沙”,在16世纪当时的葡萄牙船只在经过台湾海面时,水手从海上远望台湾,发现台湾岛甚为美丽,于是高呼“Ilha Formosa!”,在葡萄牙语的“Formosa”为‘美丽’之意,“Ilha”为‘岛屿’之意,故翻译为美丽之岛,因此“福尔摩沙”取葡萄牙语“Formosa”音译而来,在1950年代前是欧洲国家对台湾的主要称呼。 [15]

台湾正式名称为“臺灣”,而“臺”为繁体字,但与“台”通用,现今民间与媒体多用“台灣”[16],在部分官方文件中也使用“臺灣”[17]

地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自然地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地理
台湾西与西北临台湾海峡,距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平均距离约200公里;北边隔东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北隔海与日本国琉球群岛相望;西南边为南海,距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距离约为300公里;东边为太平洋;南边则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邻。在西太平洋由千岛群岛、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等众多岛屿所形成的岛弧花彩列岛中,台湾位于中枢位置从地缘政治理论上来看,台湾正好位于东亚岛弧中央区域,为亚太经贸运输重要枢纽及重要战略要地[18]。

目前台湾使用东经120度的UTC+8时区(国家标准时间)[19]。

岛屿的生成编辑本段回目录


 
台湾主要都市地图台湾岛主要是由两个板块的挤压产生,分别归属于欧亚大陆板块以及菲律宾板块。挤压作用分为两个部分。在菲律宾板块西边,欧亚板块沉入菲律宾板块下方,而菲律宾板块的北边,则是菲律宾板块沉入亚欧板块下方。挤压作用使得台湾岛逐渐隆起,并且在台湾东南方形成菲律宾海沟与马尼拉海沟、吕宋海槽与吕宋岛弧,以及在台湾东北方,形成琉球海沟与琉球岛弧。

台湾岛突出海面之后,形成许多山脉。花东纵谷将台湾岛一分为二,纵谷东边的海岸山脉属于菲律宾板块,西边的中央山脉、雪山山脉与玉山山脉则属于欧亚板块。玉山山脉形成之后,由于上层向西滑动而形成了阿里山山脉[20]。来自高山的雨水冲刷,导致了山脉西侧冲积平原的诞生。至今持续的板块运动,则产生了火山群与频繁的地震。

[编辑] 地形
台湾全岛南北纵长约395公里,东西宽度最大约144公里,环岛海岸线长约1139公里,含澎湖群岛总长约1,520公里,面积约35,915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岛屿整体形状似长条蕃薯状。

台湾岛四面环海,孕育了各种海岸地形。北部海岸多为岬湾与岩岸,西部海岸多沙滩、沙丘、潟湖、泥质滩地,南部恒春半岛是珊瑚礁海岸,东部属断层海岸,坡度陡峻而多断崖。河流川短流急,不仅有岩石外露的河床,也有平沙铺地的河床,直流型的或曲流型的,甚至有湍急回头湾,瀑布、壶穴、奇石,遍布台湾各条溪流上游。

主条目:台湾山峰列表
山脉大多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主要山脉有纵贯南北的中央山脉,靠西侧的玉山山脉与阿里山山脉,北部的雪山山脉,以及紧邻东海岸海岸山脉,这些山脉合称台湾山脉。最高峰为玉山山脉的玉山主峰,海拔3,952米,不仅是台湾第一高峰,亦为东亚第一高峰。在日治时期亦为日本最高峰,故有“新高山”之名。台湾岛亦为世界地势高度第四高的岛屿。丘陵地带则大多在北部与靠近山脉地区,这些山地与丘陵共约占台湾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平原与盆地虽狭小分散且只占台湾地形的三分之一,却是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盆地有北部的台北盆地,中部的台中盆地与埔里盆地,以及东部地区的泰源盆地[21]等。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南部的嘉义、台南和高雄,是台湾最大的平原。其他还有中部的彰化平原,南部的屏东平原,东北部的兰阳平原,以及东部的花东纵谷等。地形如平原般平坦,但地势较高的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园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

水文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河流列表和台湾水库
 
石门水库台湾雨量丰沛,大、小河川密布。由于最大分水岭中央山脉分布位置偏东,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布在西半部,包括长度最长位居中部地区的浊水溪,流域最广位居南部地区的高屏溪,以及长度与流域面积均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区的淡水河。其他由北往南尚有大安溪、大甲溪、乌溪、曾文溪等;而东半部主要河川则有兰阳溪、立雾溪、花莲溪、秀姑峦溪、卑南溪等。台湾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可能经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嘉明湖等,其余大多是人工修筑的埤塘、水库居多。

台湾之河川由于地势陡峻,河床比降极大,易发生洪水干旱,于是台湾早年即有水库之建设,至2006年底,台湾地区已经完成之水库堰坝计有109座,合计蓄水总容量有271,425万立方米,有效容量219,905万立方米,以曾文水库最大,总容量71,270万立方米,有效容量59,550万立方米。其他在离岛部分,澎湖县有8座,金门县13座以及连江县7座。目前尚有多座水库仍在规划与兴建阶段。

台湾主要河川防洪工程,于日治时期即有规划实施,政府于1950年至1957年间,逐步实施日人未完成及兴建中之计划,防洪工程的重要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政府并在1979年至1985年推行之12项建设第9项纳入“修建台湾西岸海堤及全岛重要河堤计划”,并持续在1986年至1991年14项重要建设第9项列入“继续河海堤计划”,1992年至1997年推动之国家建设6年计划列入“河海堤后续六年计划”。

气候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气候
由于北回归线通过台湾岛中南部,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北部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则为热带季风气候。5月到9月是台湾的夏季,每日气温经常可达27到35度。7月的平均气温达到28度。冬季时间短,加上台湾四面环海,一旦遇到来自中国北方寒流南下,亦因受海洋暖流中和寒冷的气温,使气候也较温暖,相比华南沿海地区,甚至是海南岛北部更显得温和和暖,1月平均气温为14度,但在合欢山、玉山、雪山等山区地带由于地势相当高,故仍然有降雪的机会。

台湾平均年降雨量为2515毫米,但是伴随着季节、位置、海拔标高的不同,降雨量也随之变化。北部、东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中南部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台湾冬季盛行由蒙古高压所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能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台湾岛经常有台风侵袭,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平均都有三到四个台风侵袭台湾。台风为台湾提供了充沛的水分,但由于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发洪水与土石流等灾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台风所带来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现干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生态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生态和台湾自然生态保护区
 
野生的台湾梅花鹿已经濒临绝迹台湾位于亚热带与热带,以及大陆与海洋的交界处。气候条件使早期台湾利于生物生存,台湾海峡的隔离,则使冰河时期经由陆桥从欧亚大陆迁移而来的物种,演化成岛上特有种。另外高山对季风的阻挡能使岛内环境变化较大,例如降雨量的差异。复杂的地形则导致地理隔离,有利于新物种的形成[22]。流经菲律宾、台湾与日本海域的黑潮洋流,也是生物的营养来源,一方面带来海洋动物与浮游生物,一方面则带来南方植物。

台湾陆地的森林种类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影响。海拔1500米以下是阔叶林,1500米以上则是针叶林,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则是灌木或草原。不同种类森林所构成的环境,也是各种植物、动物、与真菌的栖息地[23]。台湾的海岸线与邻近海岸地区,过去拥有广大的红树林与沼泽,并因此孕育许多生活在潮间带的动物。但现今大多已经消失,只保留在少数区域,例如台南的七股湿地与台北的淡水河河口。此外最南端的恒春半岛,至今仍存有热带季风林与珊瑚礁。由于人类在平地开发,大型野生动物大多分布在山区或较稀少的低海拔森林中。


有台湾国宝鱼之称的樱花钩吻鲑由于栖地破坏和外来种引入,造成台湾部分物种负面影响,有些甚至濒临灭绝或已灭绝。如:福寿螺、美国螯虾、澳洲淡水龙虾与吴郭鱼这四个外来种引进后,因欠缺天敌的制衡下,过度繁殖,导致台湾原生的田螺、螯虾和鲫鱼大为减少;17世纪时曾经满山遍野的台湾梅花鹿,因长期过度捕猎大量鹿皮外销日本等地,以致于目前野生的台湾梅花鹿已经濒临灭绝。

为保护自然风景及野生动植物,中华民国内政部营建署自1983年起已公告成立8座国家公园。台江黑水沟国家公园于2009年12月挂牌成立。另为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1986年起也陆续公告19个自然保留区。

人文地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包括台湾本岛与附属的22座小岛,以及台湾海峡中澎湖群岛的90座岛屿。目前台湾本岛约占中华民国实际行政区域面积98%,其约位于东经120度至122度、北纬22度至25度之间,北回归线经过嘉义县水上乡与花莲县瑞穗乡、丰滨乡等地 。其最大城市台北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所在地。台湾的附属岛屿,有位于东侧外海的龟山岛、绿岛、兰屿,北部外海的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以及基隆屿,西南沿海的小琉球,而钓鱼台群岛因主权争议而地位未明。

至于台湾海峡西侧的马祖、金门与乌丘属于中华民国福建省。南海上的东沙群岛,及南沙群岛中的最大岛屿太平岛和中洲岛属于南海诸岛,归高雄市管辖。[24]

人口与族群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人口和台湾族群
 
台湾原住民之鲁凯族的头目。拍摄于其拜访东京帝国大学人类学教室之时,约在台湾日治时期。台湾目前总人口约23,133,074人(2010年4月统计),可分为四大族群:原住民、河洛人、客家人、外省人。纯原住民约占总人口2%[25],其余绝大多数为汉族。其中又分为“本省人”(85%)以及“外省人”(13%)。本省人主要为河洛人(70%)和客家人(15%),已经在台湾生活许多代。外省人是指1949年跟随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来台的新移民以及其后代。由于混居及通婚,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区如眷村外,两者已不易分辨。客家人主要分布于北部的桃竹苗、南部的高屏及东部的花莲台东等客家地区,河洛人则平均分布在台湾各县市。


台湾族群分布比例近年来由于台湾经济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吸引世界各地许多族群来台工作,其中以东南亚人民为主,例如一些外籍劳工(如:菲律宾劳工、泰国劳工、印尼劳工、越南劳工)、帮佣看护(如:菲律宾帮佣、印尼帮佣、越南帮佣)等,还有一些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偷渡者。近年来,部分台湾男子与东南亚或中国大陆的女子通婚,她们在台湾一般称呼为“外籍新娘”(外籍女性配偶)或大陆新娘(中国大陆女性配偶)以及其婚生子女的新住民族群,已经隐然形成。这些女性,希望社会能称呼她们为新移民女性。由于台湾人与东南亚国家人民通婚(大部分是台湾男性和东南亚女性通婚)日益增加,亦有所谓的第五大族群或新住民的称呼。

目前公家承认的台湾原住民共有14族,其中传统9族包含原统称为高山族的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排湾族、鲁凯族、邹族、 赛夏族及兰屿上的达悟族(旧称雅美族),近年太鲁阁族、赛德克族由泰雅族划分出来,而撒奇莱雅族由阿美族划分出来。属于平埔族的则有邵族与噶玛兰族也获得承认。至于其它平埔族族群划分虽已有学术研

究,但官方尚未认定。 世界遗产潜力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古迹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受制于国际社会现实,中华民国一直无法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因此目前台湾没有任何地点或景观登录为世界遗产。

自2000年起,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开始推动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评估工作,分别于2002年、2009年评选出17处世界遗产潜力点,并在各地举办巡回讲座,推动社区认同、基础研究调查、保护措施等工作。[26] 2010年国际文化资产日研讨会发表乌山头水库及嘉南大圳成为台湾人心目中最佳的世界遗产潜力点 [27]。

玉山国家公园
大屯火山群
太鲁阁国家公园
栖兰山桧木林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区
卑南遗址与都兰山
金门岛与烈屿
淡水红毛城及其周遭历史建筑群
金瓜石聚落
台铁旧山线
阿里山森林铁路
兰屿聚落与自然景观
桃园台地埤塘
乐生疗养院
屏东排湾石板屋
澎湖石沪群
乌山头水库及嘉南大圳

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历史
 
台湾原住民卑南族的月形状石柱考古遗址。1896年间摄影。[编辑] 13世纪以前
主条目:台湾史前时期
台湾在旧石器时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已开始有人类居住。较能够确定的,是新石器时代(始于纪元前5,000年)以来的史前文化,是南岛语系民族的遗留[28]。《三国志》记载三国时代吴国曾指派军队登陆夷洲,《隋书》则有隋炀帝派兵攻打流求国的记载。但尚未证实这些中国古籍中的记载的地名就是今日的台湾(参见夷洲、流求国)。

而马来波里尼西亚土著民族在也于13世纪以前就存在于台湾岛上,这些原住民分布于台湾全岛,属于南岛语系。台湾原住民的缺齿、纹身、口琴、卉服、织贝、腰机纺织、贯头衣、亲族外婚、父子连名、年龄分级、老人政治、鸟占、猎首、灵魂崇拜、室内葬等特征,都属印度尼西亚古文化特质。[29]

[编辑] 宋元明时期
主条目:澎湖寨巡检司
 
16世纪的台湾古地图,16世纪前地图均被描绘为三块分开的岛屿南宋时期,已开始有汉人在澎湖开垦。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正式驻兵澎湖,隶属闽南晋江县。1225年赵括所著诸蕃志提到“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正式确认台湾离岛-澎湖,属南宋版图。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蒙古袭来日本因台风失败,迂回台湾,道经澎湖设澎湖巡检司,企图进取台湾,作为征日本之准备。该地方区划隶属于福建泉州府,主官为澎湖寨巡检。澎湖巡检司不但是澎湖群岛的首次行政区划,也是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

明朝仍依循前例于澎湖设置该官署,直至1384年因为实施封海政策,予以废除。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此官署直至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澎湖为止,但在1624年,明朝福建巡抚南居益又派兵进攻澎湖,并取得了澎湖之战的胜利,从而将荷兰势力驱逐出澎湖,收复了澎湖列岛。

至16世纪中期台湾原住民产生了大肚王国(Kingdom of Middag)。由15至18个村社的巴布拉族与猫雾捒族、巴则海族和一部份洪雅族所成立的“跨族群准王国”,共主称为大肚番王(Quataong),领域范围主要于大肚溪上中下游的流域。该王国在1644年荷兰人武力入侵后降服,荷兰东印度公司与番王缔约并承认其地方领主,于明郑王朝时期遭受镇压近乎灭绝,至清雍正时期因抗清失败最终灭亡。

到了16世纪中期,包含倭寇在内的海盗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活动,并将台湾作为躲藏地点。海盗在中国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击,就逃至澎湖,然后再到台湾,成为除了少数汉族拓荒屯垦移民之外的另一部份住民。同一时期,葡萄牙人是最早抵达东亚与殖民台湾的欧洲探险者,但是与台湾的实质关系仅止于用鸦片来交换一些原住民的物品,并没有进一步殖民的企图。

1624年,颜思齐在魍港(另一说在笨港)设立十寨作为据点[30],其继承人郑芝龙后来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势力最大的海盗,并在1628年接受明朝招抚。同年闽南大旱,郑芝龙曾提议招募饥民移殖台湾[31],亦有学者认为此提议从未执行[32]。这段期间郑芝龙曾强力控制中国东南沿海的商船,以及中国对台湾的贸易[33]。

荷西殖民时期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荷西殖民时期
 
热兰遮城,1875年作品。1624年,原占领澎湖的荷兰人和明军签约,放弃其在澎湖的经营,转而登陆台湾南部,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首先在“北汕尾”(今台南四草)建立简易的商馆,并于1625年,在“一鲲鯓”(今台南安平)筑起了“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以此作为统治中心,为增加米、糖等农作物产量,开始招募中国福建沿海一带的居民迁往台湾开垦。1626年至1642年,台湾北部也曾经为西班牙占领[34],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基隆)与社寮岛(今和平岛)筑城,并称之为“圣救主”城(即圣萨尔瓦多城)。之后又占领蛤仔难(今宜兰),并在沪尾(今淡水)兴建“圣多明哥城”(位于今红毛城原址)。


约翰·芬伯翁作品《澎湖岛及福尔摩沙海岛图》,约1640年绘。后来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在东亚展开竞争,荷兰人对日本幕府散播西班牙企图颠覆日本政府阴谋,引起日本锁国政策(只有清帝国与荷兰例外)。为了进一步驱逐西班牙势力,荷兰人于1642年攻占了西班牙的占领的鸡笼地区,赶走了西班牙人。

荷兰所建立的殖民王国,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统治的政权,并有少量对平埔族的教育与传教事业。占领目的是作为对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南洋贸易据点的枢钮,台湾据点成为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亚洲据点的第二名,获利主要是配送给公司股东。

由于苛征与限制,使得原住民在1635年与1636年,分别发起麻豆溪事件与萧珑事件两次大型反抗。到了1652年,以郑芝龙旧部郭怀一为领袖的汉族移民,也对殖民者展开大规模的反抗。平息之后,荷兰人兴建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以加强防范反抗事件。随后郑芝龙也大规招募移民渡海拓殖台湾。1661年,由郑成功所领导的郑军围攻热兰遮城,1662年2月荷兰人接受条件开城投降,结束对台湾统治。

明郑时期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明郑时期
 
全台首学孔子庙郑氏治理时期从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打败东印度公司起,经郑氏三代统治台湾至1683年降清为止,统治时间前后共23年。

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郑成功经过九个月的苦战,迫使荷兰台湾长官揆一于1662年2月1日(黄历12月13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自此台湾归为明郑治理,建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郑氏改赤崁建都为东都明京,即今台南市所在之地,设一府二县,另设一司为澎湖安抚司。郑成功于同年6月23日病逝。其子郑经继位,1664年改东都为东宁,外人以东宁王国称全台。

英国东印度公司曾与郑氏政权签订通商条约,当时英国人直称其为“台湾王国”或“福尔摩沙王国”[35]。 在陈永华的辅政下,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体制,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郑经死后,经过政变,郑成功之孙克塽继位,于1683年郑军水师在澎湖海战为清军所败,郑克塽被迫投降。清廷官员虽曾建议放弃台湾,但康熙帝仍将台湾划入大清帝国版图,归福建省管辖。[36]

清朝统治时期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清治时期
 
沈葆桢于1874年于台南海滨所建之“二鲲鯓炮台”(亿载金城)。台湾清治时期始于清朝将领施琅于1683年攻取台湾,1895年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为迄,实质统治台湾的时间计212年。

1684年4月,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设立大清帝国福建省台湾府。在17世纪初期清朝政府起初对于台湾的统治采消极政策,治台政策尽量以较低的成本来经营建设,并鼓励人民开垦,先是将十几万在荷郑时期就已居住在台湾的汉人强制遣返大清帝国内地原籍,再对内地人移民台湾严格限制,禁止携带家眷,但中国沿海省分仍有不少人民冒险偷渡来台,在台湾西半部各地落脚定居,后来慢慢开始有向台湾东部开垦的行列,但为数不多[37]。由于初期清廷派来的官吏素质粗劣、官民间语言的隔阂、以及清廷对台湾住民的高压政策等,造成武装起义或骚扰事件不断发生,1721年的朱一贵事件、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被称为清朝统治下台湾的三大“叛乱案”。

到了18世纪乾隆后期开始出现大量开垦移民,而此台湾移民又以漳州人与泉州人居多。由于先来后到的土地分配冲突而相继发生泉漳械斗武装冲突争执。清治官衙控制力薄弱,无法禁绝遏止,地方官甚至藉漠视两方争斗与分化,造成两败俱伤以削减可能的叛乱力量。这种族群间的对立,造成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更加困难。经19世纪末期两族群许多地方仕绅努力,才逐渐有所改善。不过到如今,族群分立观念仍多少还是受其影响。

19世纪中叶以后,随列强逐步由海路进逼中国,台湾在1860年起,开放部分港口开放对外通商。鸦片战争期间,自1841年9月起英国舰队数度出现台湾外海,试图占领北部基隆港与西海岸中部梧栖港,但都归于失败,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对台湾清治时期第一次野心的行动。


1867年的打狗港哨船头1874年,日本因台湾南部原住民杀害琉球渔民事件,出兵恒春半岛,即“牡丹社事件”[38]。这对清廷以往消极的台湾经营成为一种警讯。清廷在日军出兵台湾后的1874年5月27日,迅速派遣沈葆桢来台,显著地强化台湾的防卫力量,并革新台湾行政、以积极政策使台湾发展。由其继任者、福建巡抚丁日昌继承下来。随后1884年,清法战争中法国军队出兵澎湖群岛及台湾北部[39]。这都让清朝更加重视台湾在海防上的重要性。

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省[40],并由刘铭传出任台湾首任巡抚。

1884年清朝与法国因越南的战争爆发,使得刘铭传被清廷重新启用派往台湾。刘铭传在台湾时多次击败法军登台的计划,在沪尾大捷中最终使法军放弃登台。1885年清廷将台湾从福建分离出来建立台湾省,刘铭传任巡抚。到1891年为止刘铭传在台湾设立防御措施,整理军备,同时也在台湾开发和建立了许多基础设施,他督台期间台湾的第一条铁路开通,从基隆港到新竹,台湾与福建之间的第一条电缆被铺设,此外他还建立了电报局、煤务局、铁路局等一系列管理机构,使台湾在短短五年间成为当时中国最进步的省份。[41] 但是刘铭传的新政并没有考虑到官吏的廉洁以及台湾本身财政负担的问题,导致台湾省财政负担大幅增加,官员贪污频繁,以及人民的反抗。1889年彰化就曾经因为清田赋问题而爆发“公道大王”施九缎事件。

而后至1894年12月由唐景嵩就任台湾巡抚。时已正发生甲午战争,由于1894年到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的失败,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之主权让给了当时积极向外扩展势力的日本。台湾人建立台湾民主国对抗日本,以蓝地白虎的“黄虎旗”当作国旗,以唐景嵩就任临时大总统,刘永福任大将军。日军于贡寮登陆后,台湾民主国兵败如山倒,日本接收台湾。

日本统治时期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日治时期和台湾民主国
 
1911年时的日本地图,其中包括台湾自1895年6月17日日本于台北城举行“始政式”起,至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接收台湾为止,台湾由日本管辖的时期计约50年。

日本接收台湾初期,台湾官绅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让日本,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末代台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抵抗日本军队的接收,结果日军甫登陆唐景嵩立刻逃至厦门,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之后三个月,民主国和日军发生不少规模不小的血战,并造成14000名台湾兵勇战死,史称“乙未战争”,同时也是台湾史上最大一次战争[42]。

初期日本治台任用军人为台湾总督,以敉平当时各地的动乱组织,1898年,日本明治政府任命陆军将领儿玉源太郎中将为第四任总督,并派后藤新平担任民政长官以为辅佐,从此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治理台湾。日本以保甲制度管理台湾,后到日本大正年间,台湾政局趋转稳。

1908年,铁路纵贯线全线贯通,让过去台湾南北需时数日的交通缩短至朝发夕至的1日内。1919年日本政府派任田健治郎为台湾的首任文官总督,开始大量建造各项基础建设,如自来水、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为推动“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鼓励台湾农民种植蔗糖、稻米;并大量开采金铜煤矿、森林、食盐等台湾自然资源,以供应日本内地工业所需。同时,日本重新划定台湾行政区域,对重要的区域都市开始进行“市区改正”工作,拟定都市计划,改变过去台湾常见的清末闽南地区的乡镇风光,使得街道风貌渐为西洋化,并规划全台道路桥梁、公园绿地、自来水与下水道、电气工程、卫生机构、公家厅舍等。


日本时期铁道部厅舍,普见的巴洛克式建筑与整齐街景成为主要特色另一方面,出于殖民政策的考虑,日本对台湾人进行殖民教育。虽然在教育制度上对台湾本地人并没有明文限制,但是台湾人仍有差别待遇或歧视,日本人在山区设番学校,平地设小学校与公学校,并没有规定台湾人不能到小学校上课,但因为小学校学费高,所以学生大多是日本人子女与台湾的富家子弟。但日治时代的台湾人,除了能接受医学、农牧等技术性质高等教育,不乏是在日治时代修习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如台大文学院长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吴鸿麒、新竹地检处检察官王育霖(为台湾人在日治时代第一位检察官),台南市名律师汤德章等,政府对推广台湾教育之普及亦有其功。[43]

台湾人民对于日本殖民政府的反抗,初期多为激烈的武力冲突(以中、南部地方势力居多),如1915年第一次以宗教力量结合反抗日本统治的西来庵事件,还有以莫那鲁道为首的雾社事件,但最后都以被镇压瓦解或被诱导归顺收场。

自192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民族自决”主张的影响,台湾的知识分子也展开一连串要求自治与制度改革的运动,结合偶发的劳工运动,并向民间广为宣传,但到了后期,因为左、右两派的分裂,及日本殖民政府加强压制力道而逐渐消沉。

蓬勃的日治黄金时期在的台湾博览会达到顶峰,铁路路线扩建、米糖产量增加、邮信电信普及等等经济成果也导致台湾社会人口增加、公学校普及和放足彻底实施、现代卫生环境建立与守时守法观念养成等重大民生改革,进而举行了台湾首次选举。1930年4月10日由八田与一规划监造的嘉南大圳及乌山头水库顺利通水使用,成为全台湾第一、日本第一、亚洲第一甚至是全世界第三的大型水利工程设施,使台南州地区多达150000甲的土地拥有充沛水量。


台北大空袭的城内弹着略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7年起),日本为加强对台湾的控制,推行皇民化运动。第一阶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国民精神总动员”,重点在于“确立对时局的认识,强化国民意识”。第二阶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运动时期”,主旨在驱使台湾人为日本帝国尽忠。“鼓励”台湾人说日语并推行日式教育,改姓日本姓氏,穿日本服饰,奉祀传统日本信仰神道教,全盘接受日化生活[44] 。另外日本当局也于1945年全面实施征兵制,召集台湾人从军或负担军队劳役,投入中国及东南亚战场,并在胁迫、欺骗或是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征集许多慰安妇。

1944年后,受到盟军25次大空袭影响,受波及的台湾农工生产值于战争结束前的1945年降到最低点[45]。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中华民国政府于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公会堂举行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并开始了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统治至今。

中华民国时期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华民国主题首页主条目:台湾战后时期
 
台北市太平町庆祝光复之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并签署《降伏文书》,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代表何应钦接收降书,而后设立由陈仪出任最高行政首长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中华民国开始实质统治台湾。当时接管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施政不当引发民怨,加上战后经济崩溃与恶性通货膨胀等,最后在1947年初,因查缉私烟所引发的警民冲突,使得无法宣泄的民怨促使二二八事件爆发。之后国民政府后续还有清乡行动,许多与事件无关的各界菁英与百姓也被无故杀害,或逮捕之后不经审判而被监禁、处死或就此失踪。此事件埋下后来台湾人与外省人族群与党派对立与台湾独立运动的种子。


“蒋公塑像”代表蒋家政权影响台湾的历史象征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因国共内战战败而播迁台湾。由于解放军仍持续攻击国军,从1949年10月24日渡海进攻大金门的古宁头战役开始发生不少大小规模的惨烈战役,直至1958年金门八二三炮战国军一方防卫成功,使得双方暂时停火。之后经过二年(1960年),与往后1965年间偶发零星小战斗,此军事冲突直到1978年底才正式宣告两岸对峙时代结束,台湾海峡危机得以正式终止[46]。

由于1948年5月10日公布实施《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与1949年5月20日施行《戒严令》,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后,时任总统蒋介石为稳定政权、防止中共渗入台湾,展开长期的戒严与白色恐怖时期。之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一方面利用美援,推行经济上的变革,稳定农业,扶植工业及中小企业;一方面透过前述两项法令,配合党、政府、军队、特务的结合掌控,持续政治与社会上的强势控制,巩固一党专政体制,并压制许多反对言论或行动。


现代台湾地图1950年代,台湾开始实行地方自治,县级以下民意代表与行政首长及省议会由公民直选产生。政府开始一系列扶植农业的政策,时任台湾省省主席陈诚推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及耕者有其田),稳定农业。在工业方面,借由土地改革,带动了民营企业和工商业发展,并以加工出口导向为主。1953年,台湾经济已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由于日治时期的基础、中国来台的资金人才与技术及美援等因素下,台湾经济逐步走向迅速成长。

1960年代,台湾进口替代产业面临国内市场饱和问题,同时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工厂面临工资上涨等因素,纷纷搬迁到一些具工业基础又劳工成本低廉的地区,台湾的经济政策遂改为出口扩张。1966年,政府成立高雄加工出口区,这是亚洲第一个加工出口区。1963年,工业占台湾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逐渐超过农业。此后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为止,台湾长期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经济成长率。1968年,政府开始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对台湾社会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


中沙大桥属于中山高速公路的环节,象征十大建设期间沙特阿拉伯对台援助的情况1970年代台湾进入经济起飞时代,由于石油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1973年11月行政院院长蒋经国推动十大建设及十二大建设以稳定经济发展。蒋中正于1975年4月5日病逝后,由副总统严家淦继任总统至1978年届满。1978年蒋经国经由第一届国民大会选举,担任了第六、七任总统,并持续发展本土化及民主化,不过仍有特务政治情形。台湾产业形态也由以农渔业为主顺利转型为以工业制造业与商业服务业为主,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所得与生活水平均有显著提升。

1971年中华民国政府被迫宣布退出联合国[47],此后各国陆续解除邦交关系。1979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与美国断交,外交处境造成相当冲击。台湾的党外团体开始透过私下发行的政论杂志,对国民党执政的政府进行抗争,要求全面落实民主政治与言论自由。1979年12月,在高雄市发生美丽岛事件,是台湾规模最大的民主抗争事件,之后对被逮捕相关人士的军事审判更引起国际瞩目。[48]

1980年代,随着产业从农业发展到轻重工业、国民教育普及,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六千美元,台湾名列亚洲四小龙,股市指数曾高达万点,政府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大力鼓励内外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台湾中小企业也被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所影响,此时台湾个人电脑主板产量因此位居世界第一,台湾达到新兴工业国家(NIEs)水平。

随着民主运动蓬勃展开,于1986年戒严状态下政府仍默许民主进步党成立。由于陈文成命案、江南案、十信案相继爆发、党外人士的抗争与民主诉求,终于在1987年7月14日总统蒋经国颁布宣布“解严”。随后更进一步开放党禁及报禁、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及国会改革。1988年蒋经国去世,副总统李登辉继任,蒋家父子两代统治随之结束。


中国的地对空导弹在台湾海峡覆盖总范围1990年代台湾进一步落实民主,街头抗争成为台湾日后自由民主社会的常见现象,著名的如五一九绿色运动、鹿港居民反杜邦设厂事件、五二〇农运、无壳蜗牛运动。李登辉于1990年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七次会议总统选举当选之后,仍持续推动民主化与台湾本土化政策,在任内陆续推动六次修宪。 1990年大学生发起三月学运,李登辉总统认同此学运并宣布修宪及改选国民大会,在1991年5月1日宣布结束“动员戡乱”,并结束“万年国会”的运作,之后决定在1996年举行首次总统直选。1995年3月,全民健保正式实施,台湾福利制度的完善初见端倪。

1995年中共在接近台湾的岛屿举行一连串攻岛军事演习与导弹试射,让海峡两岸紧张关系升高到极点,当时造成台湾人民恐慌,美国为此派航空母舰战斗群前往台湾海域确保台湾海峡平静。1996年3月23日,李登辉与连战赢得了中华民国第九任正副总统职位,也是中华民国史上首次直接民选的正副总统。1998年,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行政区的过度重叠而通过了省虚级化(冻省)[49]。1999年,李登辉总统受访提出了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为两个对等的国家,再使两岸紧张关系提高。1999年9月21日发生芮氏规模达7.3的大地震,此为20世纪末期台湾伤亡损失最大的天灾。

21世纪伊始,2000年3月18日,由民主进步党提名的陈水扁、吕秀莲当选第十任正副总统,写下首次政党轮替的纪录。于2001年1月1日,厦门与金马小型三通实施,首度实现两岸小规模正式通商、通航和通邮。2001年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名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8月,时任总统陈水扁公开表示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是“一边一国”,引发台湾、大陆及美国各界争议。2003年3月14日台湾首例非典型肺炎引发SARS风波,使得全台湾产生恐慌浪潮,创下台湾1949年以来,医院封院、街坊封楼、医院外全面发烧筛检的首见景况。2004年,第三次总统直选陈水扁及吕秀莲当选连任,其竞选期间发生枪击案引起社会广大争论。2005年6月立法院预算审核通过新十大建设。2006年9月9日,因民进党执政政府爆发多起弊案,由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发起反贪腐大游行,台湾社会产生了广大政治对立并产生了许多特殊次文化效应。2008年3月22日,由中国国民党提名的马英九、萧万长在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中胜出,当选第十二任正副总统,成为台湾民主政治第二次政党轮替。

经济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经济
 
台北101大楼,其高度至2010年1月之前为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并在台湾意象活动获选为第三名。台湾经济是一个由政府当局主管投资和逐渐减少的国外投资引导的动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政府在经济体系内扮演的角色逐步缩小。实施市场经济后,不论投资、消费或储蓄等皆能自由选择,很多大型的国营银行及企业逐步迈向私有化。过去30年内,平均年均经济成长率达到8%,而出口导向政策赚取的外汇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证。台湾的外汇储备是世界第4。根据中华民国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显示,台湾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毛额,在1961年是153美元,2008年已成长至18000美元。

台湾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国家中排名为25名,列为发达国家。

台湾有许多世界之最,如台北101 (TAIPEI 101)(现为世界第二高建筑物,次于中东哈里发塔)、高雄港(世界第十二大货运港)、东帝士85大楼(世界第15高)与台北市(世界前30国际都市)....等。


从象山俯瞰台北夜景[编辑] 经济发展
在日治时期前期,台湾在日本经济上的地位是食粮生产基地,仅有少数的食物储藏加工业和轻工业[50],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台湾因战略地位被日本政府重新定位为南进基地,因此在台湾南部的高雄一带发展军事工业。国民政府迁台后,将台湾视为武力反攻大陆的基地,奉行军事优先和稳定农业的经济政策。自1960年代起,台湾轻工业发展快速,重工业则居于次要地位。政府为了增加出口换取外汇,还设立加工出口区来增加外贸收入。

到了蒋经国时代,为摆脱石油危机,政府致力推动十大建设,为台湾石化业与重工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时恰逢越战,美国向台湾订购大量物资,这些因素都促使台湾经济快速起飞。由于经济发展成功,台湾遂晋身亚洲四小龙行列,亦达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之后政府注意到重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实行积极的产业政策,设立中国钢铁、台湾国际造船和台湾中油等大型国营企业,亦有美国华侨返回台湾设立电子厂,如台积电、联华电子等也取得成功。

1980年代,政府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大力鼓励内外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科技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民间中小企业也被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所影响。台湾的个人电脑主板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台湾成为NIEs国家。并于于1995年2月国科会依行政院决议,设置南部科学工业园区。之后在2002年由行政院核定成立中部科学工业园区,园区分布于台湾中部的台中县市及云林县三县市。

为接续蒋经国“十年经济建设计划”,1990年代初期政府提出的国家建设六年计划只维持了近3年之久,但也率先开启了台湾财政赤字之大门。

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由民主进步党总统候选人陈水扁、副总统候选人吕秀莲当选,政党轮替后隔年因网络泡沫化,经济首次出现1947年以来的负成长。另一方面,由于台湾的电子工业多为ODM,除宏碁现为世界第二大电脑品牌、捷安特已成为世界知名高级脚踏车品牌外,华硕(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主板制造商)、友讯、趋势科技、微星科技、长荣集团等未来仍有发展空间。中华民国政府至今(2010年)没有完全打开台湾企业赴中国大陆投资的限制。此外,民进党政府提出了新十大建设,希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新产业的养成。

经济结构编辑本段回目录


台积电位于南科的晶圆厂,科学园区建设为台湾经济转型高科技国家的象征台湾是全球第16大经济体系,早年特色为中小型企业众多,经济结构已经由高科技产业取代原先的劳力密集工业,且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合计比例过半的形势,但也面临传统产业快速外移(特别是中国大陆“磁吸效应”)的问题。

台湾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大多数电脑电子零部件都在台湾生产。对外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日本和美国长久以来一直是台湾前两大贸易伙伴,但在2005年后退居二三名,中国大陆成为台湾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地区,2006年进出口贸易国/地区前十名为:中国大陆、日本、美国、香港、大韩民国、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

另有部分转向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台湾还是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主要投资来源,在中国大陆有5万多个台资企业,长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属则有30~40万人之多。

政治编辑本段回目录

行政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政治、中华民国政治、台湾统治者、台湾政党和台湾选举
 
中华民国总统府台湾本岛是由统治台湾之中华民国政府或中华民国行政院实质管辖,其政府体制具有内阁制与总统制混合的性质。台湾现今最高统治者是中华民国总统,任期4年,由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台湾地区)符合资格公民选举产生,为中华民国国家元首与三军的最高统帅,对内负责政治上的最高责任,对外则代表国家行使权责,并对五院有协调争议权,并且直接任命行政院长。[51],另外亦于现有区域内实行地方自治,并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与部分公职人员,并自1987年解除戒严令以及解除党禁之后,政府不限制人民团体成立政党与个人政治主张,因此台湾政党林立[52][53]。最大的两个政党分别是泛蓝阵营的国民党,与泛绿阵营的民进党。

台湾省为中华民国省级行政机构,统辖台湾大部分地区。自1990年代末期,中华民国政府采取省虚级化措施之后,台湾省虽然依旧存在,但原省政府所辖机关皆会并入中央政府,因此行政作业实质上已无省的存在。总统府、五院、大多数中央部会等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机构皆位于台北市。

台湾人民依宪法享有言论自由且民主政治运动澎湃,各人可持有不同政治主张。台湾广泛受到争论的政治问题是台海问题 与统独问题,因而使人民支持的政治立场大致可划分为泛蓝阵营、泛绿阵营,因为外交情势及环境综合考量,人民基本态度为尽量维持现状为主[54]。

法律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法律
台湾首部成文法实施于17世纪之荷兰统治时期,后经过以明律为纲的郑氏王朝严刑峻罚、台湾清治时期之大清律法、台湾日治时期的六三法等特别法,至中华民国政府开始统治之后则以大陆法系的中华民国法律为主轴。除了适用于台澎金马(即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宪法及的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外,尚有法律和命令三个层级,其中,仍以中华民国宪法及其增修条文为基础,所有规范皆不可违背在其上位阶的规定。

历法与节日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中华民国历和台湾节日
各机关、官方文书中均采用民国纪元来纪年,通用历法主要为国际惯用的公历,民间亦通行农历,并以民国纪年与西元纪年并行使用。

纪念日及节日依据《纪念日及节日实施办法》并弹性实行“周休二日”。

国际交流与NGOs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政府方面有有23个邦交国(包含教廷)保持正式外交关系[55],以官方名义参予国际组织有18个[56] ,并致力于加入亚太经合会(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UN)等相关国际组织与国际接轨[57],并且以援外或是人道救援方式进行国际间交流,或以体育、经济、学术、艺文、国际救援活动参与国际社会[58] 。并以非营利机构与志愿服务团体等非政府组织(NGOs)融入国际社会[59]。

由于中华民国政府于1971年退出联合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政府相继断交,再加上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封杀,相对影响到台湾的国际交流。同一时期,由于台湾在经济发展上渐有成绩,因此与国际交流趋向以经济援助方式与一些小型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流,在李登辉时代政府借由务实外交强化与友邦及无邦交国家之双边关系,至民进党执政后,仍维持此经济援助导向。除此,自1993年起,台北政府一直致力重返联合国,同时透过于联合国拥有会员国的外交邦交国,以“中华民国”或“台湾”等名称尝试能重返联合国及其周围组织,不过因为台北与北京之间一直存在争议(即台湾海峡两岸问题),北京方面不同意台湾以国家身份参与国际组织,使台湾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卫组织)的交流上困难度极高。然而,中华民国政府成功于1991年以中华台北名义加入亚太经合会,并在2002年以台澎金马独立关税领域名义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60]。

2009年4月29日,受世界卫生组织邀请,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WHA)[61]。

根据2003年国际组织年鉴有2074个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性活动,但其中以个人名义居多,而且实际参与的组织主要是以人道救援领域居多,例如世界展望会、红十字会、国际佛光会、台湾亚洲基金会、喜玛拉雅基金会、励馨基金会、知风草文教协会、慈济基金会等,投入国际性救援个案颇为可观,例如台湾路竹会长期远赴非洲、南美洲义诊,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输送物资关怀边远地区,而台湾医界联盟基金会等组织与政府长期合作推动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但是台湾非政府组织除了国际医疗、人道援助组织之外,大多仍缺乏国际活动的经验[62]。

在体育方面有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且为国际奥会承认的205个国家奥会之一,主要任务筹组代表团参加奥、亚运等国际赛会及活动。而于1957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大专院校体育总会推动大专院校进行国际间赛事,并于1987年加入国际大学生体育联盟(FISU)成为会员国。另外还有中华民国残障体育运动总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及国际运动竞赛,近年来参与国际赛事有2006年远东及南太平洋残疾人运动会,获得18金29银22铜;2007年世界轮椅运动会(IWAS),在台北举行获得34金26银30铜;2008年北京帕拉林匹克运动会,获得1金1铜[63]。

在经济方面,有中华民国国际经济合作协会以结合企业界人士、团体与国外企业界人士、团体合作发展国际经济交流,主要任务为举办或出席双边及多边经济合作会议,举办或协办各国投资研讨会或市场说明会,组团或派员赴他国访问、签署双边经贸合作协定或备忘录[64] 。而还有台湾亚太发展基金会(前身为亚洲基金会之台湾分会)致力于促进台湾与美国、亚洲各国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各项发展援助计划,并帮助亚太地区提升政府治理与公共事务管理能力,推动经济制度的改善,并协助公民社会的发展[65]。

在艺文方面,有于1995年创立的台湾文化基金会推动以台湾文化与国际交流,主要是进行城市节日活动交流与访问,并以台湾文化行销城市,同时增进了台湾与国际的了解与交流[66]。

宗教与文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宗教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宗教和台湾民间信仰
 
台湾佛教知名庙宇:万华龙山寺台湾人民广泛接纳各类宗教信仰,且政府与宗教之间政教分离,举凡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皆有一定的追随者。就信仰人口而言,佛教与道教(包含民间信仰)为台湾两大宗教,大部分台湾汉人同时信仰佛教与道教;原住民部落则普遍信仰基督宗教。

而其它宗教虽然较不普遍,但也拥有不少的信众,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一贯道。此外,新兴宗教、气功法门等广义的宗教信仰,在台湾也各有不少信徒,并常有相当活跃的传教活动。

台湾民间信仰普遍祭拜着妈祖、土地公、关公、城隍、孔子等神祇。如今,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在台湾的区分已经非常暧昧,他们相互影响融合而成为另一种多神教,在寺庙中各种不同宗教的神灵被共同祭祀,也是常见的事;如艋舺龙山寺主祀佛教观音菩萨,也兼祀道教的妈祖、关帝君、文昌君等。这种融合佛道的民间宗教对社会生活影响相当大,而各地也有各自盛行的神明祭典。

本土文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歌仔戏为发源于台湾的传统戏曲。主条目:台湾文化
以河洛人为代表的河洛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与外省人带来的新文化在台湾岛上共处融合。同时,还有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岛文化[67]。除此之外,由于台湾日治时期长达50年(1895年—1945年),加上欧美对台湾的深刻影响,台湾文化也融合了日本、欧美等地的文化特色。


盐水蜂炮以传统的农历作为基础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台湾属于国定纪念假日。也有不少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妈祖、元宵节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动苗栗火旁龙、盐水蜂炮、王爷绕境仪式的东港烧王船、中元普渡时的头城抢孤、三峡祖师庙神猪比赛等等等等。由于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因此由大陆流传而来的庙宇文化在台湾发扬光大,台湾的城隍,妈祖,关帝君等祭典活动成为台湾特殊文化,神祇阵头结合武学和艺术的八家将、宋江阵、舞龙舞狮民俗表演变成台湾特殊技艺文化,著名有明华园、霹雳布袋戏、九天民俗技艺团...等,其中有些表演团体已迈向国际舞台[68]。在神祇诞辰则常出歌仔戏、布袋戏、户外电影等,但近期有被电子花车或康乐队取代趋势。

传统民众颇盛行采信农民历,并依所载吉辰良时作为房屋落成、新店开张,或婚丧喜庆...等日常活动之准则,也会依其生肖冲卦作为婚姻参考。由于民间盛行安太岁习俗,不少民众在过年期间会依农民历所载冲犯太岁的生肖而到寺庙请求安太岁并安置光明灯,再由寺庙代为举行祭祀活动,以趋吉避凶。[69]

原住民文化各族各有其特色,布农族文化为射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皮衣制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邹族则是战祭、收获祭与揉皮技术;赛夏族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达悟族的飞鱼祭;排湾族人的五年祭;鲁凯族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卑南族则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阿美族的无半音五声音阶等等。

外来影响
台湾除了受到中华文化及南岛文化影响之外,以日本文化对台湾影响最大,从日治时期受到日本的温泉、日本酒、杂烩、和室..等影响,到现今卡拉OK、电视剧、漫画、动画片、电视游戏、Cosplay等,目前台湾有二个电视频道专门播放日本节目,影响可谓深远。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流行资讯,这些喜欢日本文化的青年人称为哈日族。[70]依据2009年的统计,有约四成台湾人对日本抱持好感。[71]

西方文化也对台湾影响不少。一方面是由于天主教与基督新教,在台湾地方文化中扮演默默扎根角色,如改编台语诗歌,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教育改革就是基于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台湾的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欧美影响。[72]

台湾意象编辑本段回目录


霹雳布袋戏主角:素还真中华民国行政院新闻局于2006年年初举办“寻找台湾意象”系列活动,系作为定位“台湾国家”品牌的一个起点,希望透过全民参与凝聚共识,发掘台湾许多美好而独特的风貌。由民众和网友以手机票选和网络票选出足以代表台湾的“台湾意象”24名[73],共有529,676票。再以五大意象为主题举办台湾意象征图活动[74]向民众征图。

依票选名次分别为布袋戏、玉山、台北101、台湾美食、台湾鲑鱼、台湾岛屿图、阿里山、花莲太鲁阁、原住民图腾、云门舞集、总统府、日月潭、客家桐花、歌仔戏、庙会、野百合、高雄爱河、蝴蝶兰、晶圆、圆山饭店、凤尾蝴蝶、台湾猕猴、24小时的生活、元宵花灯。

民众自行推荐的意象前五名则有KTV、小绿人、慈济、台湾人的精神、淡水。

语言与文字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中华民国国语文、台湾国语和台湾语言
台湾人大多使用传统的繁体中文。由于义务教育的落实与战后初期的强制推广,国语是目前台湾人之间最通行的主要语言,另外次要常见的语言为闽南语与客家语,由于中华民国政府与民间非常注重英语教育,且因日本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统治台湾的影响使年长者普遍可使用日语,因此常见使用外国语言为英语和日语,本土语言与文字也大量吸收不少这些外来语,即使台湾人使用与其他华人区域使用相同语言,但仍有相当不同差异[75]。

台湾也保留了原始族群、原有省份的语言、方言与外来语言。如台湾原住民各族的语言、方言闽南语、客家话以及其他各省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与客家话为大宗,而平埔族由于与汉人通婚,加上生存压力,其语言大多已几乎消失殆尽。[76]

台湾海峡两岸用语差异
中华民国政府所推行的国语是以现代北方汉语语法和北京话语音,但由于"国语"已经在台湾独立发展了60年以上,以致于渐渐与在大陆所使用的“普通话”出现很大差异,大多数的语音也因与台语和台湾其他本土语言的相互影响,造成卷舌音、儿化韵逐渐消失。

有部分中文词汇与大陆有少许不同,一些来自台湾本土语言或外来语的新词汇(主要是台语、日语与英语),例如:“杠龟”(赌输、没有中)、“夯”(热烘烘、流行)与日语“欧吉桑”(男性长辈,おじさん)、瓦斯(煤气,日文:ガス)、黑轮(关东煮,日文:おでん)、巴士(公共汽车,英文:Bus)等等皆融入了台湾的国语字汇而与大陆用法不同,有些则是因为两岸分治后交流变少,造成了许多用词习惯的差异,例如:大陆用词多用“圆珠笔”,台湾用词多用“原子笔”,于是有语言学家因此称之为台湾国语或台湾华语。但两岸交流频繁与网络文化流行,也产生不少特殊字汇,例如:很牛(很强、很厉害)、网络文化的囧(失意的表情符号)。

教育与艺文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教育
台湾现行学制为国民小学6年制、国民中学3年制的义务教育,高级中学3年制(含高级职业学校)、普通大学4年制,而师范、法律(仅东吴大学,其余大学仍为四年制)、部份大学建筑系所、兽医学系为5年制,牙医系为6年制,医学系为7年制。技职教育体制有五年制专科学校(五专)、二年制专科学校(二专)、二年制技术校院(二技)与四年制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四技),大学可设置研究所,培育硕士及博士等研究人才。台湾最为著名之大学为国立台湾大学,及如:国立成功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政治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台湾科技大学等亦是台湾著名的高等学府。

在高级中等教育方面,可分为强调综合理论与道德素养教育的高级中学与以技职教育、职场专业培养为方针的高级职业学校(皆为三年制)。[77]

另在非正式教育机构还有2─6岁学前机构幼稚园,训练学生加强某特定科目的补习班,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社会教育方面,台湾终身教育风气盛行,各地都有专为成人教育设计的学院机构。技术教育方面,台湾有隶属行政院劳委会的职业训练中心与民间各类语言或电脑等学习机构。由于网络发达,因此不少机构及坊间开办网络教育,以建构网络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进而带动网络学习[78]。

艺术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艺术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初期,大力推行“去日本化”,强力推行国语教育。戒严时期,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动文化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文化呈现反共、传统、一元的特质。1987年,台湾解严后,多元文化思想受国内外许多因素推波助澜下逐渐兴起。1996年,开始出现本土化或去中国化浪潮[79]。 台湾地区目前有三所著名之艺术大学,分别是台北艺术大学(关渡)、台湾艺术大学(板桥)、台南艺术大学。

文学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文学
在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初期,政府大力推行反共、怀乡文学,著名反共文学作家有王蓝(代表作《蓝与黑》)、姜贵(代表作《旋风》)和司马中原(代表作《狂风沙》)。同时,西方现代文学也是当时台湾文坛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兴为其代表,而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则有《台北人》、《家变》等。1960中后期开始,一些本土作家以《台湾文艺》、《笠诗刊》为阵地,重拾乡土素材,关注农民与劳工等底层阶级的命运,作品隐含批判精神,终致在1977年(民国六十六年)引发了乡土文学论战。解严后,文学更加多元化。近几年,伴随网络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新的风潮。

美术、戏剧与音乐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音乐、台湾戏剧和台湾舞蹈
台湾的美术在1950年代,画坛主流以大陆来台的水墨画家与日治时期的本土西画家为主,绘画技巧比较传统。1960年代开始,新生代画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画等风格,美术风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乡土意识抬头后,绘画题材再趋本土化。解严之后,美术界生态多元自由,风格也日益前卫。

戏剧方面在二战之后,由于早期政府的大力推广下,京剧等大陆剧种在台湾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则仍是庶民大众的重要娱乐方式。随着电视的出现,布袋戏、歌仔戏开始讲求声光效果,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而国剧与国语话剧则融入创新元素,经常以小剧场等形式表演,舞台剧表演成为台湾极具活力的艺术活动。战后初期,台语歌曲一度流行,音乐界也创作了大量反共爱国歌曲。在民间,由香港传入的国语流行歌曲和美国音乐风行一时。1970年代,知识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园民歌因此风行。1970年代以后受日本演歌文化影响,那卡西和夜总会等秀场文化在台湾也十分盛行,如台语歌后江蕙及黄乙玲等人即是出身秀场的代表人物。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国语老歌风行一时,其代表人物是有亚洲歌后之称的邓丽君。受到西方摇滚乐的影响,在民歌时期结束后,罗大佑等人将社会百态、政府等当时受到压榨的百姓生活写成歌曲,造成知识份子一时引起的共鸣。近几年台湾已经成为世界华语乐坛的中心,张惠妹、蔡依林、周杰伦、五月天、S.H.E、罗志祥等歌手红遍两岸三地及新马地区,成为华语乐坛的重要力量,因此吸引不少来自亚洲各地的新秀来至台湾大放异彩,例如;梁静茹、光良、品冠、孙燕姿等人。

台湾舞蹈方面,除了充分表现台湾文化意含的民俗舞蹈(如:八家将、新港舞步、阵头),台湾现代舞也有小规模发展,尤其云门舞集。

电影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电影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台湾电影在官营制片厂的经营下,拍摄大量国语剧情片,其中不少都带有反共色彩。同时,台语片也悄然兴起,题材以民间故事等为主。19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成为电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蚵女》、《养鸭人家》等。同时,香港制作的电影也在台湾广受欢迎,也影响到台湾本地的电影制作路线,爱情片、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一时的主流。1970年代,伴随着外交困境,中影制作了大量的爱国政宣影片,如《梅花》、《汪洋中的一条船》等。1980年代起,《儿子的大玩偶》等影片开始了“新电影”风潮。解严之后,后新浪潮电影兴起,李安与蔡明亮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导演。同时,伴随着美国好莱坞等洋片的大举进入,国片的环境与市场日益萎缩低迷。2008年,《海角七号》创下超过新台币五亿元的空前票房并赢得第45届金马奖六个奖项,并带动《囧男孩》、《九降风》、《一八九五》等台湾自制电影票房,可说是为长期低迷的国片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近几年更有许多台湾在地的年轻人和导演开始关注在地文化,如2010年“艋舺”使片中万华场景尉为新的观光景点,但剧情亦可能带给青少年偏差观念[80]。

媒体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媒体、台湾报纸列表、台湾电视台列表和台湾广播电台列表
1962年,台湾电视公司成立,这是台湾的第一家电视台。不久中国电视公司和中华电视公司陆续开播,台湾电视业进入老三台时代。但当时三台都由政府机构与国民党掌控,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扮演政府宣导的工具。1969年,中视播出《晶晶》,是为台湾的第一部电视剧。报禁于民国七十七年(1988)1月1日正式解除后,台湾的新闻、广播电视传播媒体顺势蓬勃发展,使得媒体自由化,民众将媒体视为生活中的一部份,绝大部份的资讯更是由传播工作者的传达因而得知。同时杨丽花、叶青歌仔戏与布袋戏也纷纷登上屏幕,传统艺术不再只能以固有形式进行表演。1993年,政府开放成立有线电视台,随后在1998年又开放了首家民间经营的无线电视台民视。而为普及多元文化与尊重弱势群体,又陆续开播了公视、客家电视台与原住民电视台。在解严之前,台湾影响最大的两份报纸是《联合报》与《中国时报》,1980年代后,《自由时报》兴起,成为第三大报。近年,《苹果日报》快速发展,报业格局再演变为四大报。广播事业亦有发展,除了传统的中广等之外,飞碟电台、KissRadio等亦成为重要的广播电台。网络也快速兴起,网络文化亦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交通

铁路编辑本段回目录


台湾高铁700T型列车主条目:台湾铁路运输
台湾早期的铁路运输,是以人力为动力的轨道轻便台车,路线绵延全台;目前台湾主要铁路经营管理系由国营企业台湾铁路管理局负责营运。台铁的路线主要包括西部干线、北回铁路、南回铁路、东部干线。合计环岛一周。主要的列车型号包括负责长途客运的自强号、莒光号、复兴号,及负责城际通勤运输的区间车等。


大台北地区交通枢纽—台北车站在台北都会区,捷运也是主要的铁路运输。第一条捷运是1996年3月28日的木栅线,至今已经形成双十字路网。高雄捷运红线也在2008年3月9日通车,高雄捷运橘线则在2008年9月21日正式通车营运。

2007年2月1日,台北至高雄的台湾高铁开始营运,,是个规模庞大的民间兴建营运后转移模式(BOT)建设案。其车体技术采用日本的新干线系统,但轨道却是使用部分的欧洲系统,是日本新干线系统第一次将技术输出海外,也是首次在非日本区域商业营运。从全程只需90-120分钟,形成台湾西部南北一日生活圈。高铁的出现强烈冲击台湾国内线航空业的生存经营危机。

在台湾糖业,林业与矿业的繁盛期,还有专门铁路进行运输。糖业铁路在1980年代后,因公路运输的兴盛,大部分都已经停止营运。而林业铁路还有阿里山森林铁路,太平山森林铁路以及乌来的台车尚在动态运行。煤矿铁路绝大多数因矿场荒废而消失于荒野之中,部分因道路兴建而消失,目前仍然保持动态运行的煤矿铁路是位于台北县平溪乡的台湾煤矿博物馆。另外位于台北县金瓜石矿山于采金时期也拥有许多的金矿铁道,但在1950年代后,由于采金成本日益提高,再加上矿脉枯竭,因此随着矿坑的关闭,金矿铁道也走入了历史,目前仅剩仍然在运行中的金矿铁道为台阳合金公司所属的九号、十号坑金矿铁道。

公路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交通
 
中山高速公路台湾有纵贯西部走廊的中山高速公路、福尔摩沙高速公路,以及横跨东、西部的蒋渭水高速公路等三条南北高速公路。而省道更遍布全岛,许多客运公司专门经营台湾各大都市间的公路客运运输,过去这项工作是由公营的台湾汽车客运公司负责。

至于长途运输方面,1990年代开始,民营业者开始以低票价及豪华设备服务为号召,大量抢占原本由台汽一家独占的市场地位。为了提升竞争力,2001年后,台汽民营化,并更名为国光汽车客运。目前台湾的长途公路运输以国光客运和统联客运为市场龙头。

空运编辑本段回目录

台湾有桃园国际机场、高雄国际机场2个主要国际机场及台北松山机场、台中清泉岗机场2个次要国际机场,多数大城与多数离岛地区亦设有机场。台湾本岛内的各大都市间、以及和各离岛之间,皆有常态班机往来,形成便利的航空网。台湾最主要的航空业者是中华航空公司及长荣航空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复兴、立荣、华信、德安等航空公司。

海运编辑本段回目录


基隆港台湾主要的国际商港有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花莲港与苏澳港。另外还有1990年代开辟的台北港和历史悠久的安平港。高雄港是其中最大的港口,负责台湾60%以上的货物装卸与75%以上的货柜装卸[81]。

目前在台湾本岛与澎湖、金门等离岛之间,船舶依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台湾到澎湖列岛之间的船舶有台华轮(高雄港)、今日之星(台南安平港)、满天星客轮(嘉义布袋港)。每日均有航班。台东富岗港到兰屿和绿岛之间也有航班。台湾本岛到金门之间的航班则是从高雄港出发的金门快轮。台湾本岛到马祖之间,则有从基隆港出发的台马轮和合富快轮。另外可以从金门直接搭船前往中国的厦门。

体育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条目:台湾体育
 
台北小巨蛋为台北市在21世纪第一座兴建的国际级体育馆,最多可容纳15,000人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场合上不断施压,至今中华民国政府多以“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的名义参加国际体育竞赛,目前台湾实力较具国际水平的项目包括棒球、垒球、跆拳道、台球、乒乓球、羽球、网球、软式网球、射箭、射击等。2004年雅典奥运靠着跆拳道选手陈诗欣、朱木炎夺下奥运参赛史上首两面金牌。2006年成棒队在杜哈亚运拿下了第一面亚运金牌。2009年于高雄市举办的世界运动会为台湾首次主办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详见:中华台北国际大型运动会奖牌列表)

棒球
主条目:台湾棒球史
棒球可说是台湾最为受欢迎的运动,早在日治时期就由日本引进台湾。1968年台东县红叶少棒队击败来访的日本少棒明星队,隔年金龙少棒队更是夺得世界少棒大赛冠军,开启了台湾三级棒球的黄金时代。[82]1990年,中华职棒正式成立,台湾成为继日本、韩国之后亚洲第三个拥有职业棒球联盟的国家。之后一度因爆发签赌打假球事件及台湾大联盟的成立,导致观众人数锐减,但在2001年主办世界杯棒球赛并夺得第三名后,台湾棒球热潮再现。在经过数年棒球热潮后,中华职棒票房在2006年球季呈现大幅衰退,一般认为与王建民掀起台湾球迷收看大联盟的热潮,进而体认到台湾职棒竞技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加上认为中华职棒对自身问题(如成立二军、球员待遇、安全防护机制等)不能反求诸己所致。而在2008年,又再度爆发黑道介入中华职棒的签赌案(黑米事件),导致米迪亚暴龙队解散,加上中信鲸解散,2009年中华职棒的球季只剩象狮牛熊四队。

早在日治时期就已有台湾棒球好手前往日本打球,绰号“人间机关车”的吴昌征能投善打,于1995年进入野球殿堂。1980至90年代,郭源治、郭泰源及庄胜雄三位投手因为在日本职棒的优异表现,被合称为“二郭一庄”;之后有吕明赐、郭李建夫、陈伟殷等球员陆续赴日打球。近年来则有许多球员赴美打拼,目前已有陈金锋、曹锦辉、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龙及倪福德等人曾经登上美国职棒大联盟的舞台。

与“台湾”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台湾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