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社会化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社会化概念的发展
  背景 人与动物的区别   集群营生的动物的幼体,在其集群的哺育中接受各种陶染,获得将来结成个体间关系上  社会化演变
所必需的素质的过程。通过实验表明,在这个过程中,正常地产生这种素质需要适当的时间,如果脱离这段时间,则社会化是不可能的,将来这个个体就不能与同种其他个体产生正常的个体间关系。对于人来说也存在同样的过程,波特曼(A.Portmann)认为,特别是人在出生后的一年中,如果说是处在其他动物所没有的“子宫外胎儿期”,则正是这个时期的社会化才创造人的生物学特性,这是很重要的。   人和动物的区别还在于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由于人由动物发展而来,自然属性有如食、性、休息等内在生理需求,有遗传和变异等自然生物特征。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都通过社会形式表现出来,社会属性有如制造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结成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关于基因和社会影响共同塑造人类行为,但哪一因素相对更为重要,争议颇多。社会学家认为,像利他主义、同性恋、攻击性、性别角色差异等社会行为,都有一种生物基础(基因信息)。   所以人除了遗传的本能,还需要社会化:个人仅凭生而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生物本能是不能在社会中生存的,必须通过社会化途径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知识和规范 。因此,人类通常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而随着社会的复杂和技术进步,(初始/预期)社会化的时间正在延长。   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少年儿童为对象,重点是研究个体如何从一个  马克思社会化理论
“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20世纪50年代开始,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和A英克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研究推动下,出现了广义社会化研究。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编辑本段社会化定义 socialization
常用定义
  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  儿童社会化
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用弗洛伊德的话说,社会化就是个人学习控制天性的冲动,就是“把野兽关到笼子里”,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
从人格发展和社会互动角度定义
  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从人格发展角度来说,   社会化有自我完善的过程和功能。通过内化他人的态度,来认识“自我”,并按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行为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自我完善包括: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自我”观念重要,对人有着推动、调节和控制的功能。   【注】关于人格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具体可参考下面有关章节。   社会互动角度来说,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   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和有效运作也是如此。只有当一个社会的成员一起行动共同支持、维护这个社会的时候,社会才会生存下去,所以每个社会都塑造成员的行为来达此目的(角色承担)。从社会的观点来看 ,当人们感觉到自己想做的正是社会期待的,这期待也最好地满足了社会的利益和要求的时候,(学习、领会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社会化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 。   社会化的强制性和人的能动性、自由:尽管社会化带有强制性,尽管我们的人格主要由社会来塑造,但社会化并未排除个人自由。所有的社会化形式都要求个体的合作,而成人可自由地拒绝社会化的某些方面(也就是可以选择) ,或者力图改变社会(也就是可以创造)。   类似的定义还有:   个人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产生个人认同(identify)并接受(accept)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internalize)至个人心里,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此一过程谓之「社会化」.
从文化的角度定义
  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文化角度在于,与个人相关的特定文化要素,如生活专业技能、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等,正是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来说)指社会新成员的文化习得,接受文化遗产,包括习俗、礼仪、语言、价值观念等一切方面;(对社会来说)保持社会文化传承和社会生活延续的过程和功能。   文化传承的类型:有传递和内化,有前人向后人的纵向传递,也有地区间的横向渗透,还有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社会化有强制性,出生的时候人不能随意选择文化环境。人的能动性在于,通过教化和实践,人们不断发展和创造文化。
其他解释
  社会化过程的实质是个体反映社会现实的过程,从心理学来看,就是社会现实内部化的过程。社会化的目的不仅是使人学习和接受社会文化,获得人的语言、思想、感情,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一定的生产技能,懂得社会规范,明确生活目标,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而且使上一代人的思想、技能、经验能传给下一代,使人能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维持代际关系,在适应社会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个体社会化过程有以下特点:①主动性。每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其社会化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②贯穿于人的一生。由于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变化和一个人一生经历中地位、职责的变化,个体社会化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③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即使在同一社会中,由于各人特点和所处具体环境不同,个体社会化也不完全一样。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对于社会化,社会学侧重研究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个体社会化的历程。   关于社会化这一概念的含义,有不同的说法:①以美国S.柯尼格为代表,从社会规范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个人由此成为他所出身的那个社会的一分子,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于该社会的民俗民德。②以美国E.A.罗斯为代表,从社会意识(群属之感)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它是在团体中与同伴产生共同行动的能力和意志时的一种群属之感的发展。③以中国孙本文为代表,从行为改变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社会化有无数的刺激约束个人的反应,使之成为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这种作用即称之为个人社会化。
  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和自我的概念
  人格personality:构成特殊个体鲜明特征的思想、感觉与自我关照的特殊模式。分为: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与感情)。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人格” ,简单地说,人格就是通过社会化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习惯等,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质的总和。   人格与自我:人格有共性也有个性,人们要一方面不断与社会认同(学习角色承担),一方面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评价中形成自我)。   自我:一个人对他或她的个人认同或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自我是人格的一方面。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   自我认同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一生中,都依赖于社会互动 ,来维护和发展我们对自我的意识。
查尔斯·库利:“镜中我”
  人们对自己的意识(他们的意义,他们的自我),反映了他们所考虑到的别人对他们的思考。
乔治·赫伯特·米德:主我和客我,角色借用
  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自我包括两部分:   自发的、冲动的、独一无二的“主我”,以及“客我”,即对社会要求的内化与个体对这些要求的意识。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和“客我”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   自我发展依赖于参与角色借用的能力。角色借用指人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角色或位置的角色活动。   米德社会化三阶段:1.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简单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2.嬉戏阶段play stage:儿童装扮角色,借用重要他人的角色,重要他人,指对一个人自我发展影响最大的人,尤其指在儿童阶段。但不理解所借用角色意义。“客我”真正开始。3.群体游戏阶段game stage:“客我”才基于一般他人中的非个人期望而形成。一般他人指儿童所想象的较大社会的整体形象。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库利和米德把自我解释为一种社会的产物。可弗洛伊德强调社会化过程的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冲突的协调,强调人的生理基础和情感维度。我们越是文明,我们就必定越不幸。   人格包括三个部分:1.本我id,一个无意识的生理冲动的王国。2.自我ego,在本我与内化了的社会要求之间的调节者。3.超我superego,指在社会中学到“应该如何”与“应当如何”的内化,是人格的审查者和社会监控者。要使一个人保持正常和健康,这三个部分必须在人的发展的各阶段都是协调均衡的。
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
  一个新弗洛伊德主义者,把Freud分析焦点从本能冲动转向了自我ego的理性世界。拓展Freud所划分五阶段儿童期人格发展为八阶段一生人格发展 ,每个阶段都会有一种认同危机产生,对每个认同危机的积极处理,就会产生稳定的认同。   1. 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0-1岁)   2. 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期,2-3岁)   3. 主动与内疚(学龄前,4-5岁)   4. 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期,6-11岁)   5. 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   6. 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一个人在无须虑及自我认同丧失的情况下去爱另一个人和关心另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亲近,他或她就会生活在一种孤独感之中。亲近他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个人自我认同强弱的大小。   7. 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中年期)   8. 完美与绝望(老年期)   批评者认为此发展模型以中产阶级生活经验为基础。
  将儿童认知和感知事物能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正式操作阶段。   生命历程life course理论该理论认为上述理论皆属微观,而生命历程理论强调了群体社会化以及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   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经济危机、越战、学生运动、民权运动等社会动荡对美国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思考社会变迁与个人生命历程。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1. 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2. 生命的相关性:重要他人之间   3. 生命的时间安排:标准时间表   4. 人的能动性
编辑本段社会化的生命周期,一生的社会化过程
  儿童期 ,初始社会化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动作的沟通逐渐被语言代替,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青年社会化,是儿童社会化的继续和发展,但它有许多不同于儿童社会化的特点:①来自成人对社会化控制的范围和强度显著缩小和降低;②外在强化的方式(父母或成人的奖赏与惩罚)转化为逐渐由个人对环境的认识等内在因素调节;③对成人行为的模仿和对榜样的选择,有更大的主动性;④社会化的媒介更广(儿童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是父母,青年社会化的媒介的范围越来越大)。   一个人的生物需要,尤其是早年生物需要的满足,是其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部分。与他人的早期接触是婴儿的基本生理需要,父母与婴儿的互动,对婴儿的智力和情感,乃至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儿童养育的方式:复杂社会之间,培育孩子的实践很不一样。专制/极权型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孩子的成人责任>权利。放纵/放任型父母对孩子更为开放和灵活,孩子的责任<成人权利。最有效的也许是权威型父母,也即根据孩子的成熟程度来调整和扩大孩子应负的责任。   时代背景:教养儿童的体罚的阶级差异在减弱。当代父母更强调个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这种变化与人们对社会制度的遵从感减弱及个人主义的持续增长相关。   青春期,青年期,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   许多青春期的社会化是以预期社会化形式出现,就是为扮演未来角色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初级社会化指早年为各种成人生活角色所作的基本准备。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倾向于把青少年当做孩子。   在青春期,年轻人不断地摆脱家庭的影响并更多地接受学校与同辈群体的影响,整合新旧两种情况,面临疑惑和混乱,常在唯我主义和自卑之间来回变动。   由于孩子与父母在情感上不断取得独立,同时又继续接受父母的经济支持,这种冲突就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很是烦恼的感觉。   在青年期,青年人可以结婚、生孩子、参加选举了,但常依赖于父母或家庭以获得经济上的支持。由于大学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性,经济不景气,大学生就业难,这段前成人阶段,留在家中的青年期成人(生理早熟,心理晚熟)在增加。   如今代差日益明显,反应社会变化速度之快。
成年期,发展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已经发展出关于自我的形象,但仍然有许多新的角色需要学习。不但可以选择还可以重新定义或创造某种角色。   以后生活中的角色变化可能会出现自我认同的问题。40岁左右,“更年期”midlife transition,对自己成就的价值感到怀疑,如不能对自己是否自我认同,是否在成年初期对职业生涯作出了合适的选择,会进入“中年危险期”,悲哀和不幸;渡过的人,发现此后的成人生活是一生中最为快慰的时期。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变迁使得成人社会化问题尤为突出。
老年期
  成人在态度与行为方面最为困难的一些变化发生在生命的最后几年。   现代社会,老年期有时被当做无助的、无用的、依赖别人的时期。许多老人当他们的孩子离开家庭、退休(社会声望降低)、丧偶(及自己的身体机能下降,面临死亡)时,弱化或者丧失自我认同,必须调整自己。   在中国,出现了老干部“59岁现象”。   传统上,在美国对死亡的社会化很不充分。根据库布勒罗斯的研究,就身患绝症的病人而言,濒临死亡的体验通常包括五个反应阶段:拒绝和与世隔绝、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这些阶段并不一定是必须连续有序的,但可能当病人走向死亡并试图接受它的时候再现出来。   因死亡的悲痛通常在死亡时间发生之前就开始了。(亲人)死后,活着的人的悲痛可能经历几个阶段,包括震惊、拒斥死亡事实、绝望与适应。
编辑本段社会化主要类型和各自含义
  w 初始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儿童时期理解社会角色和文化   w 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w 发展/继续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指个体经历儿童社会化和青年社会化后,社会化还不完全,特别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面前,还须不间断地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于从青年期至生命的终结。如成年人适应新形势,如改革开放前,政府官员学习市场经济。   w 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w 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是指个人原来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不协调,甚至发生了冲突,必须断然改变,形成对他本人来说是完全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我们形成人格大部分是建立在初级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的未发生变化的价值观和那时确立的自我认同之上。某些情况下,人们有意忘掉以前价值观行为模式,接受或产生新价值观与行为。   比如,人们从一个社会转迁到另一个社会,被新的文化同化就会产生再社会化。再如,“洗脑”极端例子常发生在全面控制机构,如入伍、邪教、监狱等为了从根本上改造一个人的人格、价值观与自我认同,而将其一天24小时都完全置于管理人员控制之下。   再社会化有两种方式:①主动的再社会化,通常称之为自觉改造,即个人主动地自觉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②强制的再社会化,通常称之为强迫改造,对违法犯罪者判刑或实施劳动教养,就属于这种方式。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区别在于:   ①再社会化是抛弃原先形成的社会化,形成新的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则是在原先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使之更加完善。②再社会化的方向和内容与原先的不一致,而继续社会化的基本方向和内容则与原先的相一致。③再社会化过程是一种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向另一种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基本的、急剧的、迅速的改变,不适应感很强烈;而继续社会化过程是逐渐的、部分的变化,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编辑本段社会化的基础条件
  w 生物基础:个人所带有的由上代遗传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素质,包括身体结构、大脑等。   大脑的一些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   个人凭借其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自出生后就接受社会的影响,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据美国L.P.利普塞特在产科医院进行的研究表明,婴孩在出生后3~4天就能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例如吸吮反射。这是新生婴孩初次接触社会因素形成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   w 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w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社会化过程涉及一系列广泛的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群体中最重要的和最有影响力的被称为社会化主体。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家庭、学校和日托中心、同辈群体、大众媒体。   其他诠释有:   社会化依赖的因素 个体社会化进程依赖于 3个因素:①自然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的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大脑,这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必要的自然前提。②社会基础,指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法律制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学校、友伴、群众、宗教、职业、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这些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们促使社会化发展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③实践活动,这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能动因素。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赖于个人生理上的禀赋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有赖于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如果一个人从小与社会生活隔离,脱离社会实践,即使他具有个体社会化的自然基础,具有健全的神经系统,也不能获得正常人的社会化。例如狼孩的事例,就说明实践活动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作用。正常地参加社会实践,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才能获得正常的社会化。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着人的社会化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如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活动,使人的社会化离不开血缘和狭小的地区范围,造成人的狭隘、保守和落后;以社会化大生产和私有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化范围扩大了,另一方面使金钱至上主宰着社会化过程中的一切;以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使人的社会化不仅扩大到很广的范围,而且渗透着集体主义的精神。
  社会化的主体
  人们一生的社会生活中会接触很多个体、群体和组织,其中,对人的社会化起到重要影响的称为社会化主体。   个体社会化的主体很多:就人的方面来说,有父母、教师、同龄伙伴、同学、同事、领导等;就物的方面来说,有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这些媒介对人的社会化起着交互作用,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社会化媒介的主次有所不同。   儿童在学龄前,社会化媒介主要是家庭(主要是父母)、托儿所和幼儿园(主要指教师和同龄小伙伴)、社会(指除了家庭、托儿所、幼儿园以外的其他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儿童入学后,社会化媒介主要是学校(主要指教师和同学)、家庭和社会(指除了家庭、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离开学校后,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是社会和家庭。美国B.C.罗林斯等1979年研究了父母教育儿童的方法与社会化的关系,发现父母对儿童一般采用诱导训练法和强制训练法两种教育方法,诱导训练法比强制训练法的效果好。早期教育对人的社会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期教育不仅要在家庭而且要在托儿所、幼儿园中进行。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播工具也是社会化的重要媒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电视和电影既包括视觉学习又包括听觉学习,广播只是一种听觉学习,报纸、杂志、书籍都只是视觉学习,所以电视、电影的作用大于其他大众传播工具。美国A.班杜拉1963年研究了电视、电影中残暴行为对观看电影、电视儿童的影响,发现看了有残暴行为的电影的儿童,以后有侵犯行为者,是未看过有残暴行为的电影的儿童后来有侵犯行为的 2倍。但美国S.费许巴奇等1971年的研究认为,看有残暴行为的电视节目未必导致侵犯行为。当然,观看有残暴行为的电视节目是否导致侵犯行为,还要考虑看电视者的动机因素。
家庭
  1. 家庭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   如家庭种族、阶层、宗教、父母经济、生活方式和文化教养会对而儿童的观念、心理、行为发生影响。   2. 家庭环境的独特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早期与父母的接触,是儿童的智力、情感的发展基础,对他或她能否理解,接受和给予爱,有着重要影响。   3. 家庭中的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有巨大影响   由于儿童生活和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很容易使父母成为儿童心目中的全知全能的权威。父母借助这种形象和儿童交流,对儿童的观念、心理、行为有着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   主要的社会化主体一直都是家庭。但家庭以外的主体已变得非常有影响了。可能原因:父母因为工业化,现代化,长期在外;社会化的需求层次提高,家庭需依托专门机构等。
学校和日托中心
  在传播文化技能与知识遗产、灌输以广大社会为取向的新的角色行为、教育个体以非个人的规则和权威调整自己等方面,学校是重要的。   1.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教育条件,使学生进行专门化的学习,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   2. 学生面临家庭以外广大社会,接触更广泛的社会角色和文化,聆听老师告诉他们的社会对他们的期待(调整价值观),接受同学和他人对他们比较系统的评价(调整行为)。   3. 非个人权威   学会对非个人规则和权威的遵从,在与人交往中的合作性和独立性。   现代社会,学校教育还起到筛选作用,决定着今后发展和职业生涯。
同辈群体
  儿童也受到了同辈群体的重要影响。同辈群体由拥有相同社会地位、兴趣爱好相近、年龄相仿的人构成。   1. 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下,青少年能较为独立地交流,扮演多种角色,解决人际冲突,更加充分社会化。   2. 在潜移默化中,按照兴趣,产生共鸣,有时甚至是形成群体亚文化。   美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同辈群体   Baby-boomer:1945-1963年之间出生(60-70年代的少年和青年人)的那些美国中产阶级同辈群体,强烈热衷于反文化模式,这种反文化的形成共同经历了人权运动、对约翰、罗伯特.肯尼迪与马丁.路德.金的暗杀、反越战、嬉皮士运动及水门丑闻等事件。这代人激情亢奋地相信,激进的政治、吸毒自娱、性自由、留长发以及摇滚乐,“第三意识”,这种毫无节制的希望大多数都破灭了。   80年代的中产阶级大学同辈群体,面临减少的经济机会,相对于为改造社会而工作、寻求社会发展而言,对适应环境和挣钱更感兴趣。
工作单位
  1. 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生活经济状态、人生(职业)目标对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真正踏入社会后,人们学习技能,遵守规范,扮演角色,真正适应现实生活
大众传媒mass media
  传到广大人群之中,互通信息情报的通讯手段,如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近来,网络和电视(电影)已成为社会化的主要主体,其中的形象会被年轻人当做人生追求目标或直接模仿对象。   目前的传媒文化空前多元,模糊了权威与平民,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但较之成年人,儿童更容易误解接受的信息。在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观看电视和上网时,这些内容既可能强化、也可能抵触其他社会化主体所教导的观念与价值。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价值观念(政治、道德)社会化、角色(生活技能、行为、职业)社会化等
政治社会化
  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它体现在如何对待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方式、政策、以及个体政治观念的发展等问题上。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阶级中,个体政治社会化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向。关于政治社会化问题在各国社会心理学领域仅有少量的研究。美国R.赫斯1969年作了一项关于儿童政治观念发展的研究。他提出很多政治问题让各个年级的儿童回答,发现很多年龄比较小的儿童把美国政府与美国总统混为一谈,3年级以上的儿童才能区别担任政府职务的个人和政府机构。这说明个体政治化是发展的,并且与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关。   内涵:是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参与政治的能力。   功能:从个体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从社会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我国政治社会化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社会,通过“德治”“礼治”的道德社会化代替专门的政治社会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政治社会化,长期采用政治活动、政治批判等激烈方式。   改革开放后,采取温和的,更加制度化常规化的手段,从以往的简单灌输意识形态转向培养公民的基本素质[彭1] 。   过早的民主:80年代农村村民自治   政治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发展新成员,在组织内部集中的政治化训练,宣传自己的纲领和主张,组织政治活动来影响公民政治态度。
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在不同社会制度和阶级中,道德社会化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向。美国L.科尔伯格1966~1976年用他设计的9种“两难困境”进行的研究表明,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发展有阶段性。   道德是社会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动员、整合和控制功能。   迪尔卡姆曾经说过一致性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团结的基础。   让.皮亚杰则将儿童的道德社会化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   他律阶段(5-8岁)服从权威,遵守规范,   自律阶段(9岁以上)认识到道德的相对性,不再盲从权威,道德判断开始考虑行为人的后果和动机。   在让.皮亚杰的基础上,劳伦斯.科尔伯格发展了3层次6阶段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1)前习惯层次preconventional level(1)避罚punishment and obedience orientation(2)邀赏instrumental relativist orientation   2)习惯层次conventional level(1)乖good-boy-nice-girl orientation(2)法律规范law and order orientation   3)后习惯层次postconventional level(1)认识各种信仰道德的矛盾,灵活变通social contract legalistic orientation(2)发展出自己的道德体系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 orientation   社会心理学中有关道德社会化的理论有3种:①精神分析论。创始人为S.弗洛伊德,当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E.H.埃里克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着重从人格结构的3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它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埃里克森则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②认知发展论。创始人为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热,当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L.科尔伯格。皮亚热的认知发展理论重点在于分析儿童道德品质中的认知成分──道德判断。它认为儿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是平行的。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有针对性地采取惩罚措施。科尔伯格则将道德发展分为 3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含2个阶段:第一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自出生至9岁,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外界事物或权威;第二个水平是习俗水平,9~15岁,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传统上为多数人认可的是非与正误标准;第三个水平是后习俗水平,16岁以上,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普遍的原则与个人内在的良知。③社会学习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A.班杜拉。他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社会环境条件。
民族社会化
  指热爱和忠于所属民族的优良传统、风尚、风俗,但这并不是盲目排外或把自己所属民族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中华民族的民族社会化水平是很高的,即使是长期侨居在国外的华人,仍然保持和发扬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法律社会化
  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的行为的过程。在不同社会制度和阶级中,个体法律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向不同。据美国J.L.塔普等人(1974、1976)对丹麦、希腊、意大利、印度、日本、美国等6个国家的4、6和8三个年级5000名学生所进行的研究,发现被试的法律推理有3种水平:①习俗前水平:特点是因害怕惩罚而遵守法律,不明白必须遵守法律的道理。这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水平。②习俗水平:特点是以社会需要有控制管理才能使这个社会有秩序和存在下去这种习俗的认识,去理解为什么要制定法律。这是一种中等水平。③后习俗水平:特点是能通过抽象的法律概念来证明法律存在的合理性,懂得为什么要遵守法律的道理。塔普等人的研究对象后来从4、6和 8年级学生扩大到成人和学前期幼儿。根据研究的结果认为,这6 个国家的儿童和成人,绝大多数只达到中等水平,能达到后习俗水平者为数极少。中国政府从1985年开始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体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这一措施有助于公民的法律社会化进程。
性别角色社会化
  指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社会、民族、文化、风俗不同,对男女性各有不同的期望和规范。心理上的男女差别是社会造成的。美国R.罗森克兰茨等人1968年做了一项研究,要求被试(大学生)举出所有的描述普通男人和普通女人的形容词。其结果反映出在美国大学生中存在很深的男优于女的性别角色成见。   职业社会化   指个体按社会需要选择职业、掌握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某种职业后进行知识、技能更新的再训练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
  指个体形成符合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的过程。在社会主义中国,性的社会化的内容包括性的解剖生理知识、性的心理卫生知识、性疾病的防治知识、计划生育、性道德、性犯罪的预防等方面的教育。   个体社会化的发展 个体社会化一般经历儿童社会化、青年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对某些人来说还要经历再社会化的过程。
其他
   此外,亦有说法,基本内容包括:   1.传授生活技能;   2.教导社会规范;   3.指点生活目标;   4.提供角色人选。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1.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这一理论源于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学习理论——即学习,本质上说是受到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无强化、惩罚的影响,而改变了行为的发生概率。例如,小孩说真话,就得到了糖果奖励,以后他就会更多说真话;小孩说谎话,得到了糖果,以后他就会更多地说谎话。   而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不仅加诸于个体本身的刺激物可以让其获得或失去某种行为,观察别的个体的社会化学习过程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例如,小孩看到幼儿园老师夸赞彬彬有礼的小朋友,并且给其糖果吃,等到他(她)见到幼儿园老师,也会彬彬有礼;而小孩其他特质如性别角色等也是从社会环境学习而来的。   2.社会比较理论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54年提出的一种关于自我评价及亲和行为的理论。他认为个体都具有一种评价自己的驱动力,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便会以他人作为比较的来源与尺度,通过对比来评价自己的态度、能力和反应的适宜性。费斯廷格指出,当涉及到个体的情绪和情感时,很难有客观的标准去说明一个人的情感是否适合一种情境,他人的态度、情绪等表现就成了信息的唯一源泉,即个体的任何情绪反应的合适程度,都可以通过其他人提供的信息来确定。该理论还认为,人们总是愿意和自己处境相似的人进行比较,相似程度越高,社会比较的驱动力就越强。在相互比较过程中,总会产生不确定性,激发一种自己和他人对比的要求。有时这种对比的要求会非常强烈,以至于即使有方便的客观标准存在,个体还是会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化对个人的影响
  社会化便是使个人做好准备以参加群体生活。   第一、一个人必须要获得成为某一群体所需要的知识,有时角色会(被动或主动的)发生转变,如:多年媳妇熬成婆;曾经是某家公司的小职员,经过努力以后,变成了公司举足轻重的人物等等一系列的角色转换。   第二、了解有可能打交道的其他群体,因为社会不同的行业就为不同的群体,而我们生活的周围是有很多的群体同时存在,他们或许就会对你所在的群体产生影响,如:商场、出租车、建筑工地、电力部门等,他们在一定的(或特定的)时间里就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与“社会学,社会”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社会学 社会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