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刘姓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目录

姓氏来源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 姓氏来源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氏。裔孙刘累,能驯化龙,侍奉夏后,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赐为御龙氏。此为祁姓之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士氏,周朝初年,周成王灭刘氏唐国,把唐遗族改封到杜原(今陕西西安市南杜陵)建杜国,最后一任国君杜伯周宣王时无罪被杀,杜伯之子杜隰叔逃到晋国,隰叔子杜蒍在晋国任士师之职,后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其孙晋国大夫士会因国内动乱出奔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
  3出自姬姓。其源头有二:一说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周成王叔祖父)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刘聚,相传为刘累故居,因得名),其后裔以邑名为氏,形成姬姓之刘。另说是: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封其小儿子到刘邑,号称刘康公。其后代亦以邑为氏,是为姬姓刘的又一来源。这两支姬姓刘氏后代均无显族。
  4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姓刘或赐姓刘]。

其他渊源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赐姓刘氏,

  据史书记载:
  (1)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刘敬后人也繁衍成刘姓一大支脉。
  (2)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为感谢项伯救命之恩,封其为射阳侯,赐姓刘;项伯遗族受刘邦封侯的有三人,也皆赐姓刘。其后代繁衍成刘氏一大支脉。
  (3)东汉舞阳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4)宋真宗继位后,因刘皇后从小无亲,为龚美之父收养,真宗赐龚美姓刘,认其为弟。
  
二、改姓刘氏:

  
  (1)王朗冒名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自立为帝。
  (2)安定三水人卢方,诈称武帝曾孙刘文伯,自立为帝,据平凉等地。
  (3)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冠。为刘备义子,改姓刘。
  (4)唐代宦官俱文珍,冒姓刘,名贞亮。
  (5)北汉君主刘继恩,原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养子,改姓刘。刘继恩之弟刘继元,本姓何,亦改姓刘,后继帝位。
  (6)元末陈友谅败亡后其后代有改姓刘的
  (7)明代宦官刘瑾本姓谈,冒姓刘。
  (8)留氏改刘氏:后坡刘氏为永春留氏族裔,于宋末元初的动荡中易姓为刘;另《清源留氏族谱》载:第三十九世留天禄,泉州路录事,因军情严重,不仕,复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为刘,为本支始祖。
  (9)嘉庆年间天理教领袖林清又被称作刘金刀、刘安国、刘林。
  
三、少数民族刘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的民族融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变上,刘姓是颇为典型的一例。
  (1)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於冒顿(音mo du墨读)为妻,冒顿姓挛 (音luan di銮低)。按匈奴习俗,贵者皆从母姓,所以挛 氏子孙皆姓刘。十六国时期的汉国建立者刘渊、前赵国建立者刘曜、大夏国建立者刘屈孑(即赫连勃勃)都是匈奴贵族。还有刘豹。
  (2)汉光武帝刘秀子刘辅被封为沛王,其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败于匈奴,被囚于独山下(今辽宁海城县境)。刘进伯子名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至其六世孙名刘罗辰者,随北魏孝文帝迁徙洛阳。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将大部分独孤氏改为刘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独孤姓,如李渊和杨广的外祖父独孤信)成为当时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八姓之一。
  (3)突厥沙陀刘姓
  ①唐德宗时,沙陀人内附,定居于今山西大同一带,长期与汉族杂居,不少人改汉字姓。沙陀刘氏两度建立政权:后汉(刘知远建立)和北汉(刘崇建立)。后虽国亡,但以其帝王之尊,皇族后世散居北方各地,成为刘姓又一支脉。
  (4)契丹刘姓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金代“移喇氏”后人也有改刘姓的。(“移喇氏”即契丹国姓“耶律氏”的满语译音)
  (5)回族刘姓
  中国回族形成于宋元之间,初无固定姓氏,入居中原后,回、汉杂居,很多人使用汉字姓。刘姓是从古兰经经名译音"辽艾辽艾"(汉语义为珠宝)转音而来。明初以后,随着回汉民族间人文交融,内地回民普遍使用汉字姓,其中刘姓不少。元朝将领刘哈喇不花子孙后裔也有融入回族的。
  (6)蒙古族刘姓
  ①元代,元仁宗为蒙古族人呼图克特穆尔取汉人姓名,因其母为汉人,姓刘,故叫刘汉卿。
  ②明初,朱元璋推行汉化政策,给一些少数民族贵族赐汉姓,其中赐给蒙古贵族萨尔图姓刘名允信。
  (7)满族刘姓
  ①满族人刘姓始于元代。女真人写古伦氏迁居中原,改姓刘名国杰。
  ②清代满族人大量入关,接受汉文化。康熙、雍正时,八旗子弟纷纷改用汉姓。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基本与汉族人同化,普遍使用汉字姓,其中有刘姓。
  (8)维吾尔族刘姓
  维吾尔族刘姓形成于元末明初。元代在河南为官的维吾尔族人在元亡后,其后裔多改姓。刘姓维吾尔族人现居河南渑池县尚有5 0 0 余人,一小部份移居到西安等地。
  (9)高山族刘姓
  高山族人本无固定姓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朝廷赐给高山族七个姓(卫、金、钱、廖、王、潘、黎)。从日本侵占台湾到台湾重回中国期间,高山族人多依托当地汉族人,认其姓为己姓,据统计共有7 9 个姓,其中有刘姓。
  (10)傣族、景颇族刘姓
  明初屯田戍边的汉族官兵,其子孙后代与当地民族通婚,逐渐演化为少数民族,但保留原有的汉姓氏。据近年云南腾冲刘氏收集到的3 5 1 个族谱中发现,有七支刘姓演变为傣族、景颇族。
  (11)朝鲜族刘氏。朝鲜族人口近百万,居住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的鲜族人有80万,其中刘姓人口数量位居30左右。据了解,在韩国有200多个姓氏,其中刘姓人数排在第三十四位。
  (12)京族刘氏。京族原称为越族,人口近两万,有31个姓氏,居住在广西南疆诸岛,刘姓人口数量在京族中占20%,是这个少数民族的第一大姓。越南的刘姓有三类,一类是完全融入越南民族的刘姓,一类是越南族人使用汉字姓刘氏而形成的刘姓,再一类就是近代以后移民越南的华侨、华人。不过,今天这几种不同的刘姓已很难区分了。
  (13)藏族刘氏:在藏族人中,自古以来是有名无姓,但有自己特有的家族名与部族徽号:
  如:德格家族、卡隆家族、兰齐默家族、罗隆尼卡家族、穆尼德吉家族、卓克勒逊家族、吉桑切家族、乞木乌格家族、格西措慕家族、巴登绒布家族、曲羝轮珠家族,喀居丹增家族,巴朗结赞家族,仁青格多家族、瓦热卡巴家族、聂荣克玛家族、贡那家族、康葛吉玛家族、索郎宗尕家族、勒旺家族、贡勃土司家族等其汉姓均为刘,当代名人有曾任四川人大副主任的来自于德格家族的萨朗仁波切(刘子寿),著名摄影家卡隆-兰齐默家族的扎西更登(刘华),世界著名藏族艺人来自勒旺家族的洛桑顿珠(刘多吉)

迁徙分布编辑本段回目录

    刘姓,以邑为氏,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在6456万,称得上是“遍地流(刘)”。刘汉王朝共历四百二十六年之久,刘姓人口在西汉年间就有十多万,在全国五千多万总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当时就已经成了大姓。
  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历史名人编辑本段回目录

    刘 邦: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汉族,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其父刘煓(刘太公),字执嘉,生有四个儿子(刘伯,刘仲(又名刘喜),刘邦,刘交),刘邦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所率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城边的汜水称帝,五月建都长安(今西安)。
  登基后,刘邦采取的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7年。
  需要说明的是,汉高祖既非刘邦的庙号,也非谥号。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但自汉武帝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开始,称刘邦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或“汉高祖”。
  刘向: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我国目录学之祖。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 一了全国。
  刘英:是东汉楚王, 为东汉光武帝和许美人所生。据后汉书记载,刘英为中国已知最早的佛教信徒。
  刘备:即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公园221年正式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 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所著《天论》三篇,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及辩证法哲学著作。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
  一生廉洁奉公,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深受百姓爱戴,没贪过国家一分银两,一件器物。修坝建桥时,自己带领百姓及工作人员努力奋干在第一线。衣着简陋,粗粮杂饭。他最爱的食物是煎饼卷大葱,可以看出为官的他生活是相当艰苦。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但也是个官迷,为了升官以文字狱弄死了几十口人,是清廷进行思想控制的战线的文化打手。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为韩侂胄客,不识侂胄之败事,识力远不及辛弃疾。又屡试不第,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后布衣终身,去世于昆山,今其墓尚在。著有《龙洲集》、《龙洲词》。
  刘统勋:(1698-1773), 字尔钝,号延清,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山东诸城(今属于山东高密)人。刘墉的父亲。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出生于安徽肥西县刘老圩一个世代耕织务农的农家。自幼托身陇亩,生活非常窘困。后成为台湾第一巡抚。
  刘少奇刘少奇(1898~1969)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湖南宁乡人。1898年11月24日生。少年时期在家乡上过私塾和小学,1919年中学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2年回国从事工人运动,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工作。不久,受党的委派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主任、主任。1925年5月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1927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在上海、天津、北平、哈尔滨等地从事秘密工作。1930年夏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局委员。
  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长。1932年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中共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1935年1月在贵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6年春赴华北,任中共中央代表,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对过去中共党的秘密工作中的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评,提出了关于白区工作的正确的理论和策略。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坚持党的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领导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山西抗日新军的创建工作。1938年11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组织力量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41年皖南事变后,出任新四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同陈毅等一起重建新四军军部,扭转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恢复和发展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42年底回到延安。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45年5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科学地概括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精辟地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个稳定成熟的领导集体。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他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主持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决策。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同朱德等转移到华北,负责中央委托的工作。7月,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确定了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基本方针,进一步推动了共产党领导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9年3月,出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参与制定夺取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4月、5月间,受毛泽东的委托,赴天津调查研究,扭转天津经济恢复工作中的混乱局面。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同斯大林商谈两党关系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问题。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随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他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文件,成为建国初期指导全国各地土地改革健康发展的基本依据。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提出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规定了方向。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副主席。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6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他深入实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明确提出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并与周恩来、陈云、邓小平一起制定了一系列注重实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和指导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长期主持中央一线的工作,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思想理论。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施行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他在党的建设方面有突出的重要建树,所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等,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1960年、1963年和1964年他先后出访苏联、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朝鲜、巴基斯坦、阿富汗、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等国,发展了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1965年1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错误的批判,遭到林彪、江青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被撤销一切职务。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仍然对党和人民、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充满信心,坚信“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病逝。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恢复刘少奇的名誉作出专门的决定。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上下两卷)。
  刘三妹:亦称“ 刘三姐 ”。
  传为 唐 代著名的 壮 家女歌手,善唱山歌,有“歌仙”之称。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刘三妹》:“ 新兴 女子有 刘三妹 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 唐中宗 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今称‘歌仙’。” 何其芳 《毛泽东之歌》:“ 毛主席 说:‘ 刘三姐 反压迫,是革命的。’”

与“刘姓,刘”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刘姓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