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生平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忽必烈(1215~1294)。忽必烈即元世祖,又称薛禅汗。元朝创建者,军事家、政治家。蒙古族,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孙、拖雷第四子。蒙哥汗弟。1260~1294年在位。蒙哥汗即位后,把治理漠南地区权柄交给他。1256年在滦河上游地建开平府。起用儒士,兴办屯田。1253年,奉命征云南,次年灭大理而归。1259年,围攻鄂州(湖北武昌)时,得蒙哥汗死讯,与宋贾似道讲和,率军北还。次年在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立中书省,以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张文谦为左丞。立十路宣抚司。同年五月,其幼弟阿里布哥联合漠北、中亚诸王即汗位于哈剌和林。
忽必烈(1215年—1294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宪宗)弟。
名字全称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拖雷正妻 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总第四子)。元朝的创始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他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1260——1294年在位。
蒙古成吉思汗十年八月廿八(1215年9月23日)生于漠北,自少受祖父、父母影响,尚武喜文,“思大有为于天下”(《元史•世祖纪一》)。1251年,其长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他先后征召僧海云(宋印简)、僧子聪(刘秉忠)、王鹗、元好问、张德辉、张文谦、窦默等,问以儒学治道,任命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并屯田唐、邓等州,收到积极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这里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在位战绩编辑本段回目录
1252年,向蒙哥汗建策进兵大理国(今云南及四川西南部),借西南人力物力迂回攻宋,被采纳。1253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1254年灭大理国。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忽必烈为总东路军指挥。1259年9月,忽必烈率师抵淮河,蒙哥汗于钓鱼城之战中受伤死于军中, 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图谋汗位后,忽必烈立即采纳汉人郝经的计策,与南宋约和,率轻骑北返。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建元中统,意即中原正统。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10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经过四年内战,击败阿里不哥,并将和林屠城。西方的四大汗国因他违背成吉思汗所立的大汗选举传统“大忽里勒台”制度以及他的“行汉法”主张而纷纷与他断绝了来往,脱离了他的统治范围。此后,他建立的政权只包括中原地区、西藏和蒙古本土。
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迁都燕京(今北京),改称大都。至元八年(1271),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正式即位为皇帝,并开始南下攻打南宋的计划。在攻打南宋过程中,忽必烈继承成吉思汗的屠杀政策,同时也采取了一定的安抚政策,但亦屠城二百,包括常州屠城。1279年,在厓山海战中,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死,南宋亡,忽必烈统治全中国。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忽必烈灭宋后,得户九百三十万,较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 代户数1千三百六十万少了30%。按每户5人计算(金朝境内每户平均5.4人),南方宋境内被屠杀人数约2400万。(以上数字引自尚铖主编《中国历史纲要》1955年1月版第273页。)其中以成都被屠为最,忽必烈两度陷成都,先后大屠杀。“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元代贺清泉《成都录》)。“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暮,疑不死,复刺之”(《三卯录》)。野蛮民族打江山,同样鄙俚无文化,而作恶又胜过李特父子。在整个元朝统治期间,成都残破,始终无起色。 在其统治期间,忽必烈屠杀了中国人1800万人,中国北方90%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四川在元帝国屠杀前,估计有1300-2000多万人,屠杀后竟然不满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在忽必烈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7000多万人口。元帝国在中国境内的种族灭绝,作为世界记录放在《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1985年版。(见《基尼斯世界记录1985年英文版》上第412页)。
建立政治制度编辑本段回目录
至元十八年,忽必烈派忻都、洪茶丘、范文虎和李庭率领军十余万攻日,七月 船队遭遇飓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因忽必烈在高丽所造海船技术粗劣,抗浪能力差而导致重大损失,又遭守军袭击,败还。次年,派水、陆军远攻占城(今越南南部)。二十一年,发兵攻安南(今越南北部),失败而还。二十四年,东北宗王乃颜集兵反叛,史称乃颜之乱,忽必烈率军亲征乃颜,采董文柄以汉军步兵列前冲杀、蒙古骑兵随后围击之法,大破叛军,擒杀乃颜。次年,派兵破乃颜余部,平定东北诸王之乱。二十六年,发生海都之乱,其率兵攻占和林,忽必烈不顾年迈,再次亲征,迫海都西走。后又数次遣军击败海都,留兵镇戍,巩固了西北边疆。二十九年,命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史弼、高兴等率军2万、战船500艘,渡海攻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伤亡甚多,次年撤还。
在位期间,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如董文柄(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任命色目大臣阿合马掌管国家财政。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颁行全国。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开辟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驿站,巩固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
建立元朝编辑本段回目录
1264年,忽必烈在吐蕃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负责处理和管辖当地的军政事务,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次被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版图。1284年,忽必烈派员到台湾“宣抚”,同年,在澎湖设立了政府管理机构——巡检司,台湾在历史上第一次被纳入了中国中央政府的版图。与此同时,忽必烈在云南设置行省,这是云南地区完成中国化的关键一步。
元朝建立,忽必烈帝建立了一个独特的以民族为界线划分的等级社会阶级,将各族人划分为四大等级标准: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则是由西域多族人构成的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即南宋境内的汉人。他采取一系列的采取的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政策,如夜晚实行宵禁,不准百姓随意外出,禁止汉人习武,收缴归附朝廷各州郡的兵器,甚至弹弓,铁禾叉也要登记入库。五家共用一把菜刀等。
全国统一后,忽必烈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马执掌元朝的财政大权。阿合马从中统初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后阿合马独擅朝政。十九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而告终。
宗教业绩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宗教问题上,忽必烈主张信仰自由,无论是中国本土到的长春教、龙虎教,还是来自古波斯、罗马的各种教派允许在中国传教。同时,他尊西藏土蕃喇嘛教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后又加封为帝师,统领全国佛教在军事方面,忽必烈把全国军队分成四种: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 新附军。探马赤军以蒙古人为主体,包括色目人(我国西北民族,中亚、欧洲移居中国的人)和汉人;新附军是由南宋军队改编而成。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是军队的主体,驻扎在京师附近和腹里。汉军和新附军多在江南,常被派遣去渡海远征。大批的新附军人在远征日本,抓哇,顷甸等国的战争中丧生。
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如前所述,他最大功绩,就在于结束了中国几百年来南北对峙、诸国并立的分裂割据状态,建立起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舆图之广,历古所无”。他是统一中国,奠定今天版图的第一个皇帝。同时,他还锐意改革。在经济上,实行“以农桑为本”的重农政策,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广行汉法,建立行省制度,定朝议、主官制,制法律,在官吏的任用上,注意任用贤能,惩治贪污;在文化上,兴学校、重教育,奖励文士,颁行八思巴蒙古新字;此外,他还在全国设置驿站,使国内交通四通八达。他还保护商路,鼓励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元代的的鼎盛局面,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其智慧沉深敏锐,其判断贤明,其治绩之可惊羡,皆优于迄今所见伟人之上,足使历史中之诸名人黯然失色。”
忽必烈在位三十五年。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2月18日)病逝。年80岁。有子11人。谥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忽必烈在世界影响最大的百位帝王之中位列第78位。
与“忽必烈,生平简介,在位战绩”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忽必烈 生平简介 在位战绩 政治制度 建立元朝 宗教业绩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