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欢迎你,匿名用户 退出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清华大学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学校简介】
  中文名称: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校徽中文简称:清华
  英文名: Tsinghua University 英文缩写:THU或Tsinghua
  旧称:清华学堂 清华学校 国立清华大学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创办时间:1911年4月26日
  学校主页:http://www.tsinghua.edu.cn
  英文主页:http://www.tsinghua.edu.cn/eng/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政编码:100084
   清华是中国的最高等学府,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文学(含艺术学)、历史学等都是它的强项。清华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是九校联盟(C9)的成员。在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的世界大学排名里,清华位列世界第28位;在2007、2008年,清华分别位列世界第40位和56位[9]。200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清华总排名为世界第49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世界学术期刊《科学》发布的最新大学排行榜中,清华位列高校第1位。世界资讯网(Webometric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排名147位[10]。在2009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的世界大学排名里,清华位列世界第49位,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1位[9]。
  
【历史沿革】
   一部清华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的自强史,就是一部爱国奉献的历史。清华,自它诞生起,就担负起民族的兴旺,中国的崛起的重大责任和使命,近百年来,清华为中国培养出了众多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是九校联盟(C9)的成员。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 个学院,26 个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 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4个学院,56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使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工7800余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杨振宁)、图灵奖获得者1名(姚期智)、中国科学院院士3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1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300余人。国家重点学科49个;本科专业60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在校全日制学生32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3000余名,硕士生13000余名,博士生近5000名。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及进修生1700余名,远程教育学员9000余名。

【清华概述】
  清华大学校园,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包含几处清皇家园林。清华校园周围名园古迹林立,园内林木俊秀,水清木华;清澈的万泉河水从腹地蜿蜒流过,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和河流,滋润着一代代清华学子高洁的志趣和情操。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4月26日,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5]。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和“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中国近现代很多学科的萌发和兴起最早都是从清华开始的,清华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谓群星璀璨、光耀西山。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清华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岁月里,师生休戚与共、艰苦办学,联大也以名师云集、水平高、学风好而蜚声海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941年在昆明庆祝清华建校30周年时,美国大学曾致函称誉清华“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惊叹清华用三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大学千年的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6]。
  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在震撼全国的一二·九运动中,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中,一代代清华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成为后世的楷模。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仿照苏联模式进行全国范围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的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农学院、航空系等院系划归其他学校,清华大学成为一所高等工业学校。这一做法对清华大学的发展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1978年以来,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目前,清华设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理学院、美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院系。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文、法、理、工、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在清华的天空中,有太多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清华先后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学术大师,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如赵元任、李济、陈岱孙、闻一多、曹禺、梁实秋、李健吾、夏鼐、杨绛、金岳霖、潘光旦、费孝通、徐仲舒、高亨、王力、姜亮夫、谢国桢、季羡林、吴晗、钱钟书、张荫麟、何炳棣、杨联升、李学勤、许国璋、王铁崖、英若诚、端木蕻良、胡乔木、乔冠华、于光远等等。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同样是济济多士,他们中有竺可桢、叶企荪、吴有训、周培源、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王淦昌、王大珩、赵九章、熊庆来、华罗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周光召、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梁思成、杨廷宝、吴仲华、林宗棠、张光斗等等。
  除此之外,清华还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治国之才,他们中的代表有朱镕基、胡锦涛、习近平等等。
  历史证明着清华的辉煌,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解放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清华人”占据了三分之一。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毕业。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水清木华,钟灵毓秀,清华园发散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校园环境】
  清华大学主体所在地——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的附属园林,称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两部分,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校园占地六千余亩,以南北主干道为线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水木清华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其中心景观,图书馆、科学馆、清华学堂、西体育馆及新建的理学院、新图书馆等建筑分布其间,而原“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以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近春园荒岛——荷塘”等,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皇家园林风格。东区校园50年代则以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90年代开始主楼前后新建了各院系系馆及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紫荆公寓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雄伟大气,而又安静舒适。
  2003年,第六教学楼、信息技术研究院楼、纳米科技楼、美术学院大楼、紫荆学生公寓等工程项目陆续竣工。目前相继竣工的项目还包括紫荆学生公寓区的研究生、留学生公寓和高级培训学员公寓、理化楼、公管学院大楼、老年学研究中心等。截至2007年底,学校占地面积5.19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81.5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80.96万册,另有清华生态园等绿地作为学校预留发展用地。
  近期,学校开始动工兴建的主要项目有射击馆、新清华学堂(清华百年学堂)、音乐厅、校史馆、艺术/博物馆、人文社科图书馆、图书馆四期扩建工程等,这些项目将在2011年百年校庆前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清华精神】
  "清华精神"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是耻不如人。清华起初是用美国退还给中国的庚子赔款建立的,美国政府的本意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培养一批"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而学校偏又建在了被英法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学生整天面对着被焚毁的断壁残垣,民族耻辱时时袭上心头。当时在学的吴宓曾有"热肠频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之叹。"五四"时北大已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而清华的闻一多贴出的岳飞《满江红》,主题还是雪耻。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受着美国式的教育,而在出洋后却非常敏感于西方人对黄种人的歧视(可参阅吴宓、朱自清、闻一多的日记与书信),他们远较其他大学的学生蕴积着更深重的对于民族耻辱的痛感;改成大学后,如何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学术独立便成为清华建设的主题,而其深处的情感动因仍是雪耻。到了三十年代,民族矛盾激化,梅贻琦任校长第一次讲话没讲学术自由却讲了莫忘国难,到了1935年"一二九"清华成为抗日救亡的中心堡垒。这种为民族雪耻的激情,在解放后转化为建设祖国的献身意志。在文革中,眼看中国在科技上日益落后居然还在批"崇洋媚外",一位原来的领导人痛心地说:"什么崇洋媚外?!连洋人屁股都看不见了!"文革后,这种耻辱感重新化为办世界第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明耻"是清华精神的重要表征:耻中国科技与文明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耻清华不如西方的一流大学;耻清华某些方面不如国内兄弟院校;耻本学科水准不如校内先进学科;耻个人学习或科研不如其他同班同学或教研室出国人。"知耻而后勇"。清华人的耻辱感是民族耻辱感与个人耻辱感的综合,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纯个人罪感。它显得更加博大,也更加充实。
  第二是讲究科学。清华改大是在"科学与玄学"论战之后,科学优势上扬。清华国学院一建立,主任吴宓就宣称本院与其它大学不同处在于重视"科学方法"(参见吴宓在国学院开学日的讲话),四大导师王、梁、陈、赵及吴宓、李济的研究成果证明此言不虚。梅贻琦到任后,办校重自由,更重"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强调理性和纪律,主张一切以事实为出发点。这一点,构成清华与北大办学的风格不同,其原因除上面提到的社会因素外,还同梅贻琦在美受的理工科教育背景有关。这种科学精神不仅贯彻于理工科建设而且旁及人文学科。冯友兰说清华文科的共同风格是追求"所以然"、"比较有科学精神"。解放后,清华校长明确提出继承发扬严谨、科学的传统,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超越从前。蒋南翔在58年大跃进、文革中多次坚持实事求是,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对整个清华的干部、教师队伍有深刻影响,对发展清华的科学传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是重视实干。早在三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直到现在,在校园的中心位置还坚立着一块碑,上书"行胜于言",如果再加上韩愈的话:"行成于思",便可以很好地概括清华"实干"的特点。西方近代大学精神与此相反,强调大学精神在"思",不在"行",但进入二十世纪,西方的大学也在变,变得更加重视"实用"。全国解放后,清华被改造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实干"的传统进一步充实了工科的操作型特点。每一重大决定作出,必有细密的操作程序和系统,保证决定能够获得实现。从培养计划、科研战略到校园管理都是如此。清华有多人进入中央、省部担任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实干作风。清华每年招生高居龙首,无可匹敌,也是因为它给学生家长与学生本人一个扎实可靠、稳定有序的信任感。从根本上说,"实干"同"后现代"时期相契合,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大学教育从"思"向"行"转变的趋势。解放后清华改工科后,工科的研究需要集体操作,与文科不同。罗素说:"技术给予人的能力是社会性能力,不是个人的能力。科学技术需要有在单一的指导下组织起来的大量个人进行协作,所以它的趋向是反无政府主义、甚至是反个人主义的。"(《西方哲学史》第6页,商务,82年版)工程训练养成了很强的团队意识,对个人作用不像文 理科那样看重。长期受清华精神熏陶的人在工作中比较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一班人的团结。这也是清华人同中国的现行社会制度比较契合之处。


【文化传统】
  清华的校园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个性鲜明,丰富多彩,在众多大学中独树一帜。
  大礼堂1921 &日晷1920(行胜于言)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起源: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礼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额,以壮观瞻。
  关于校训的解释:
  早在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就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清华学堂章程》)。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后被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做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在决定民族命运的较量中,清华大学承担着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务。所有师生都必须树立一流意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奋发图强,争创一流。我们应该勇敢地抵御来自国内外腐朽思潮的侵袭,努力战胜自身的弱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堪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拟的业绩。我们鄙视那种畏缩不前、懦弱颓唐、耽于名利、甘居末流的猥琐品行,它们是同“清华人”的称号不相容的。此外,目光如豆、高傲自大、心胸狭窄、蝇蝇苟苟等卑下品格也都是同“厚德载物”的要求相去甚远的。
  时代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古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然以它生生不息的活力鼓舞着清华人开创新的历史,再造新的辉煌!
  校风:行胜于言
  起源:该四字来源于1920级毕业纪念物——位于大礼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上的铭言。
  学校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起源: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先生去世两周年,研究院师生在二校门北边小山下设立纪念碑,陈寅恪先生撰写碑文,这是最广为流传的一句,化作了一代代清华学人的精神风骨。
  清华的五大传统:
  一. 爱国、奉献
  二. 中西荟萃、古今贯通、文理渗透
  三.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
  四.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
  五. 学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校歌
  中华民国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前后,学校公开徵求校歌,当 时在清华教授国文与哲学课的汪鸾翔先生(字巩安,汪健君先生的尊翁)以其佳作“西山苍苍”应征,经校外名人审定膺选,又经本校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先生的夫人张丽真女士配曲,赵元任编合唱,于是成为隽永流传,直深受历代师生欢迎的佳作。
  歌词共有三段,录之如下:
  (一)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二)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锺,水木清华众秀锺,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校庆日
  四月最后一个星期天为清华校庆日。
  校庆日活动通常为校友返校日。
  校色
  紫、白
  校花
  清华大学的校花是紫荆花和丁香花,但通常也仅指紫荆花,这是由于紫荆花与校旗、校色的颜色一致,其次是由于紫荆花在校庆日前后盛开。
  清华必胜歌
  为拉拉队歌,称为Tsinghua Fight Song,即清华战歌,或 Cheer for old Tsing Hua。
  歌词为:
  Cheer for old Tsing Hua,
  Tsing Hua must win.
  Fight to the finish,
  never give in.
  You do your best, boys,
  we'll do the rest, boys.
  Fight for the victory, Rha, Rha, Rha!
  校呼
  校呼即为 Tsinghua School Cheer,为校际球赛上为校队加油的呼号:
  “Ri-ri-ri, Rah-rah-rah! 清华,清华,清华! Rah-rah-rah!”
  “嘶……砰,叭,清华,清华,清华。”

与“清华大学,社会,历史”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清华大学 社会 历史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