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国家体委直属院校武术专业系科之一。国家体委委属重点学科,国家教委批准的具有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原名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水上系,组建于1958年,系主任为周士彬教授。
1963年学院体制改革后,武术水上系解体,武术学科分设在上海体院运动系和体育系。1988年7月,上海体院恢复按学科分系的体制,重新组建武术系(含重竞技、游泳专业),系主任为王培锟教授。武术系下设武术、技击、重竞技、游泳4个教研室。设武术、散手、太极拳与推手、拳击、摔跤、举重、柔道、击剑、跆拳道、游泳等10个专项。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8名、讲师16名;另有国际裁判5人、国家级裁判8人,其中武术教授3名、副教授6名、讲师4名;是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术单位之一。
1993年11月国家体委重点学科评估专家组从师资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管理水平4方面再次对武术学科进行了检查评估,给予较高评价。
近年来,该学科已设有武术教研室和技击教研室。武术运动队也由原来的武术男、女两队发展为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推手、散手、竞技体校等5队。还在原来设置的研究生、专修、普修、教练员本(专)科等课程基础上,增设了传统养生学、气功及太极气功等选修课程。组建了防卫专业和跆拳道专项班,开设了相关的教学课程,以适应社会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该系还承担国家体委托办的武术高、中级教练员训练班等任务。蔡龙云、王培锟、邱丕相3位教授经常参加国内外的武术学术活动,参与组织、指导国内外教练员、裁判员学习班和重大的武术竞赛活动,为武术的普及提高和将武术推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1988~1992年,他们曾出访12个国家和地区、23个城市,亦接待了许多外国武术团体和个人的来访和学习,扩大了该系的学术交流和影响。该系在学术和业务上还有一批水平较高的骨干,活跃在教学、科研、训练、竞赛各领域。一些教师担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学会副主席及其他武术组织的领导成员。
另外,还有6人次分别获得院级、省市级、委级先进称号。蔡龙云、王培锟、邱丕相在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全国范围的评选中,名列"十大名教授",郭志禹被评为"武林百杰"之一。该系参加编写的全国体院《武术》普修通用教材被评为全国体院优秀教材,亦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 高等院校教材特等奖,为武术的教材建设作出了贡献。武术学科从1988年至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其中有的入选奥运会世界体育科学大会,也有的入选第11届亚运会科学大会和第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亚洲民族体育的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多篇论文获得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奖,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优秀论文奖。已出版的专著、合著5本,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该学科在运动技术水平上亦逐年提高,武术队保持了多年全国武术锦标赛团体赛甲级队水平,曾多次进入团体前8名行列,个别项目获得并保持全国前3名水平,并培养了20多名武英。散手队的竞赛成绩也日新月异,截至1994年已在重大比赛中获得17个冠军,团体总分进入全国前6名之列;个别运动员曾在亚洲散打锦标赛上荣获银牌;第七届全运会散手赛有3名运动员分别获得个人成绩1、2、3名。太极拳、推手队在全国比赛中也多次获得冠亚军。该系不仅在教学、科研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在训练、竞赛方面也具有较强实力。资料室已拥有一定数量的武术和气功书刊、录像资料。该系还建有计算机房。这些都为武术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自1988年成立以来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是上海体育学院的重要系部之一。它由武术、技击、两个教研室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 中心组成。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心设有博士点研究室、科研基地和资料室。该系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是我国第一个武术硕士点,又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武术博士点。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科研基地也设在这里。
武术系的主要教学训练项目有武术套路、散打、舞龙、舞狮、空手道等。该系师资力量雄厚,除了国内外知名的老一辈教授专家,目前执教的教授有5名,其中3名是博士生导师,副教授6名,其中3名是硕士生导师,讲师17名,全系共有教师40名。在读本科生563名,硕士生34名,博士生19名。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在对外交流方面颇具国际影响,涉及亚欧美澳十四大洲。该系诸多项目在竞技运动方面成绩斐然。该系具有9名国际级裁判,7名国家级裁判。培养了5名世界冠军,百余名全国冠军以及百余名运动健将。随着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武术系全体师生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与“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