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WEB3.0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Web 3.0一词包含多层含义,用来概括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方向和特征,包括将互联网本身转化为一个泛型数据库;跨浏览器、超浏览器的内容投递和请求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语义网;地理映射网;运用3D技术搭建的网站甚至虚拟世界或网络公国等。

目录

[显示全部]

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Web 3.0是针对Web 2.0提出的,较有名的首次提及是在2006年初Jeffrey Zeldman的博客中一篇批评Web 2.0的文章中。

2006年5月,Tim Berners-Lee曾说[2]:

“ 人们不停地质问Web 3.0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当可缩放矢量图形在Web 2.0的基础上大面积使用——所有东西都起波纹、被折叠并且看起来没有棱角——以及一整张语义网涵盖著大量的数据,你就可以访问这难以置信的数据资源。 ”
──Tim Berners-Lee, A 'more revolutionary' Web

2006年11月的Technet峰会上,Yahoo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杨致远作出阐述:

“ 目前对Web 2.0的归档和讨论很多。借助网络级别所能达到的效能,网络的力量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我们同时也看到最近4年出现了更富级的设备以及更富级的与网络互动的方法,不仅仅体现在游戏机和移动设备这样的硬件,同时也体现在软件层面。你不一定得是计算机科学家才能创作出一个程序。这种现象在Web 2.0里初现端倪,而3.0将更加深化,是一个真正的公共载体……专业,半专业和消费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创造出一种商业和应用程序的网络效应。 ”
──杨致远
在这个峰会上,Netflix创始人Reed Hastings阐述了定义Web术语的简单公式:

“ Web 1.0是拨号上网,50K平均带宽,Web 2.0是1M平均带宽那Web 3.0就该是10M带宽,全视频的网络,这才感觉像Web 3.0。 ”
──Reed Hastings

2007年8月7日,谷歌首席执行官Eric Schmidt出席首尔数字论坛时被与会者问及Web 3.0的定义, Eric Schmidt首先开玩笑的地说“Web 2.0只是一个行销术语,而你刚才正好发明了Web 3.0这个行销术语。”随后他谈及了自己的具体看法:

“ ……(Web 3.0)创建应用程序的方法将不同。到目前为止Web 2.0一词的出现主要是回应某种叫做“AJAX”的概念……而对Web 3.0我的预测将是拼凑在一起的应用程序,带有一些主要特征:应用程序相对较小、数据处于Cloud中、应用程序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PC或者移动电话)、应用程序的速度非常快并能进行很多自定义、此外应用程序像病毒一样地扩散(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
──Eric Schmidt


自2006年底以来,Web 3.0一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是越来越多争论的焦点,这个现象正持续到2008。

争论编辑本段回目录

关于如何定义Web 3.0,及其所代表的含义的争论非常激烈,观点也琳琅满目。

互联网到数据库转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迈向Web 3.0的第一步是“数据网络”这一概念的体现,结构化数据集以可重复利用、可远程查询的格式公布于网络上,比如XML,RDF和微格式。最近SPARQL的发展为网络上以RDF方式配发的数据库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查询语言和应用程序接口。数据网络让数据契合和应用程序互用性更上新台阶,使数据像网页一样容易访问和链接。在数据网络时代,重点主要是如何以RDF的方式提供结构化的数据。全语义网时期会拓宽语义范围,这样结构化,半结构化甚至零散的数据内容(比如传统的网页、文档等)都能以RDF和OWL语义格式的形式普遍存在。

向人工智能进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Web 3.0也被用来描述一条最终通向人工智能的网络进化的道路,这个人工智能最终能以类似人类的方式思辩网络。一些人对此表示悲观,认为这是不可企及的设想。然而,像IBMGoogle这样的大公司已经在使用一些正提供惊人的信息的新技术,例如通过挖取学校音乐网站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热门单曲。同时也有人提出是否智能系统将是Web 3.0背后的推动力,抑或智能会以人的形式出现,即某体系的人们(例如del.icio.us这样的协同过滤服务,FlickrDigg这样人工抽取网络资源)以及他们之间如何互动。

语义网络和SOA的实现编辑本段回目录

和人工智能的方向有关联,Web 3.0可以是语义网概念的实现和扩充。各学院正在研究开发一种基于描述逻辑和智能代理的推理软件,这样的软件通过运用表述网络上概念和数据之间的关系的规则来进行逻辑推理操作。

Sramana Mitra对语义网成为次世代互联网基本要素的看法不同,并提出了一道封装Web 3.0的公式。

Web 3.0也被认为和服务导向结构及语义网的具体体现有关。

向3D进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另一条可能的道路是Web3D联盟拥护的3D化构想,包括将整个网络转化为一系列3D空间,采用第二人生启发的概念。同时也提供新的方式在3D共享空间连接和协同。

延伸性定义编辑本段回目录

Nova Spivack建议将Web 3.0的定义延伸至当前各大技术潮流迈向新的成熟阶段的具体体现,包括:

无处不联网,宽带网普及和发展,移动通信设备的互联网介入。
网络计算,“软件就是服务”的商业模型,Web服务互用性,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和效用计算(又“云雾计算”)。
开放技术,开放API和协议,开放数据格式,开源软件平台和开放数据(如创作共享,开放数据许可)。
开放身份,OpenID,开放名声,跨域身份和个人数据。
智能网络,语义网技术比如资源描述框架,网络实体语言,SWRL,SPARQL,语义应用程序平台和基于声明的数据储备。
分布式数据库万维数据库(“World Wide Database”,由语义网的技术实现)。
智能应用程序,普通语言的处理。机器学习,机器推理,自主代理。

Web 2.0的扩展延伸编辑本段回目录

Web 2.0以AJAX概念为契机,提供了高仿桌面应用程序的网络应用程序,激励用户生成内容和搭建具有向心力的社区,并以高耦合的技术形成轻快有效的商业模型。在此基础上,Web 3.0被认为肩负著发扬2.0的精神,并冲破目前Web 2.0所面临的障碍。因此通过对目前Web 2.0所面临的瓶颈和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可以对Web 3.0作一些展望。

带宽编辑本段回目录


用户所在区域的网络的带宽均值,将直接影响到网站内容的投放和索取,是制约富级互联网应用程序发展的一大瓶颈。

应用程序的速度编辑本段回目录


虽然许多网站使用异步JavaScript和XML/JSON以及各种UI Widgets来实现仿桌面应用程序的网络应用程序,但这些前台程序的速度都无法与传统桌面程序媲美,为了实现桌面程序界面的一些常见功能(如拖拽、排序、缩放等),必须使用复杂的JavaScript,这样容易造成许多用户的浏览器响应延时甚至假死,进一步降低用户体验。

草根化与社区协同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目前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门槛仍然较高,并且较为封闭,这样虽然可以满足开发一般的以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为主导的应用程序,却制约了用户生成程序(“User-generated application”)的发展空间。在向用户生成程序过度的期间,值得注意的应用程序、技术和概念有:

Mash-up,更人性化的Mash up如Microsoft Popfly项目协同,Basecamp,Bugzilla,Project.net,Google Earth,facebook API  。

web3.0 编辑本段回目录

 1 web2.0
1.1 什么是2.0

定义:所谓的2.0是互联网应用理念上和架构上的升级,而不是简单的某种技术的创新或者某种应用

Ajax、blog、rss、wiki,这些是web2.0?Ajax只是一种一直以来都存在的javascript应用,blog只不过是个人主页的一种改进,rss只不过是xml中一种格式。

所以关键的不再与技术,而在于理念。理念上,Ajax推崇异步web应用;blog推崇一个人为中心的内容管理;rss将分散的个人内容有效的聚集到一起。

web2.0期间出现的应用,虽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在里面,但那不是主要因素,你没法从技术上解释web2.0,blog远不如bbs系统的技术成熟和复杂,但是理念更前卫。

我曾经一向讨厌web2.0的叫法,主要是被一些人瞎忽悠搞得很烦。但是不得不承认,web2.0确实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命名。所以今天也借着这种叫法来说事,就叫web3.0吧。

 

2 web3.0

2.1 web2.0只是开始和过渡

web2.0虽然在理念上有了一定的升级,但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问题,我只说三个:blog的发布系统、评论系统和插件应用

2.1.1 发布系统

内容管理是blog的最基本功能,现在blog的系统也无非是实现了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WYSIWYG) 的可视化编辑,实现了分类,复杂点的实现了TAGs。内容的索引能力都是无一例外的很差(blogger可能会好点,具体没研究),版本控制似乎还没有哪个blog有,现在看来,这些功能还稍显复杂,但当一个blog堆积了1000篇文章的时候,索引和修改都会变得非常困难。就如我的blog,想要找一篇历史文章,我都用google去搜索,想要改动什么文字,我宁可重新写一篇新的,想要重新整理整个Blog?那我一定是疯了- -

所以,未来blog(其实也无所谓blog,应该是个人网络中心,下面我会讲到)的内容管理一定会加入现在wiki里面的版本控制功能,集成功能强大的全文索引功能。

我已经很久没更新blog,多半原因是后台太难用了,今天装了Live writer才有动力写篇文章上来。在网速和浏览器速度没有足够快之前,我还是宁可多花几分钟的时间下载和安装一个客户端,在享受更强大编辑功能同时,节省很多时间。

2.1.2 评论系统

上面我说到blog的技术成熟度远低于bbs,评论系统就是其中之一,纵观现在所有的blog系统和bsp,我还没见过哪个blog系统的评论功能能跟 Discuz比。blog不需要功能复杂的评论?那你可就错了,去看看老徐的博客,随便那篇文章不是成百上千的评论?你觉得新浪的评论系统够用吗?它起码有分页,比我用的mt强多了,但还是无法实现丰富的内容编辑和索引。

说道评论系统不得不说的是trackback,trackback 作为一种blog之间内容关联评论功能,本来是想泥补跨站内容关联的功能缺陷,但实现的太蹩脚太简单,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东西怎么用,却被 spammer找到空当大肆利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鸡肋,很多人在扬言trackback已死。

除trackback外的评论内容,留言者都无法管理和监控,虽然有些blog系统有自动邮件提醒的功能,但这是远不够的。

所以未来评论系统也一定会强化。

2.1.3 插件应用

blog系统的不足远不止发布系统和评论系统,插件是目前填补系统功能不足的最有效手段,wordpress的成功,就得益于完善的插件平台,得到了广大开发者的支持。

但是wp的插件系统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我做了好多年php开发的人,使用起来都觉得头大,非技术人员就不用说了。另外,wp的插件是无法迁移到其他平台上用的,尤其是跨语言的平台。

现在国外有一些平台,已经在做这样的标准,通过一个REST风格的url就可以忽略平台限制,使用插件。比如netvibes、Facebook、iGoogle、live,国内,sohu blog也引进了netvibes的uwa框架,尝试做开放式blog widget平台。

这有点类似于rss的应用,用xml的标准推行内容传播,Open Widget则是将widget作为一种内容,通过xml的标准传播。

没有哪一家服务供应商或者平台开发者能够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只有Open的大千世界,才是大家所期望的,所以Open Widget一定会成为一种趋势。

好了,说了这么多,无法而是想证明web2.0只是一个过度,那么什么才是web3.0呢?

2.2 什么是web3.0

其实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已经看出来,没有什么所谓的2.0、3.0,因为你没法准确的界定他是什么样的应用,也没法界定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它只是互联网本身发展的一种趋势。

我要说的3.0,是我目前所能想象的未来互联网应用的框架。
   
  a、网站内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信息进行交互和倒腾,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信息进行整合使用;
  b、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的网站上使用;
  c、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
      可以说Web3.0是三广+三跨(广域的 广语的 广博的 跨区域 跨语种 跨行业)
现实中的每一个行业都是在不断的细分和完善中发展的,比如建筑业、金融业,都已经有比较清晰的划分并且仍在细化,这是几百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而互联网才不过发展了不过短短十几年,对于一个可以涵盖几乎所有传统行业的领域来说,现在的互联网应用细分程度还远远不够。就如软件工程里面说的,软件开发的标准和规范还十分简单,开发方法和模块的重用程度远远不够。

互联网也是如此,各种应用的细分、完整性和重用程度远远不够。

所以我认为,未来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向着更加细分、更加专业、更加兼容的方向发展,内容管理将有专业的内容管理提供商,comments将有专业的 comments服务商;插件将有类似于rss的统一标准,而且也会出现像feedburner、google reader这样的widget托管平台和订阅平台。

        blog,将演变为个人中心,个人中心中的所有内容只有一个域名和一个页面,剩下的所有的服务都由专业服务商提供,用户只需将需要的应用以widget的方式添加到自己的页面上,就可以享用各种各样完善的服务。
但也不会是像google ig、netvibes这样的集中型个人主页,因为他们没有个性,灵活性也不够。也不会是sohu这样的blog平台,因为各种服务都不是一家公司提供的,bsp可能回归到最原始的个人主页服务,提供一个二级域名和一个静态空间。
        那么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帐号由谁提供呢?OpenID肯定会成为web3.0的中坚力量,将各个平台有机的连接起来,是你无论走到哪,都用同一个帐号,内容处处关联。
而id 服务本身是需要跟信用挂钩的,这是虚拟和现实之间必须建立的桥梁,现有的社区中信用服务都是依靠某种技术手段建立,都很费劲,而且无法跟现实中的人和信用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关联,我们不难想到,直接掌握最可靠信用的是银行,所以未来提供OpenID或者互联网身份服务将是银行建立的一种服务,很可能成为银行的某种业务。
在这种模式下,互联网服务已经跟传统的服务行业一样,提供专业服务,收费,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也将随之改变。

2.3 Web3.0的特征分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为Web2.0的替代物,Web3.0仍然是建立在Web2.0的基础之上,并且实现了更加“智能化的人与人和人与机器的交流”功能的互联网模式。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互联网研究,本文从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化角度出发,归纳总结了Web3.0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具体如下。

(1)微内容(Widget)的自由整合与有效聚合。
      Web3.0将应用Mashup技术对用户生成的内容信息进行整合,使得内容信息的特征性更加明显,便于检索。将精确地阐明信息内容特征的标签进行整合,提高信息描述的精确度,从而便于互联网用户的搜索与整理。同时,对于UGC的筛选性过滤也将成为Web3.0不同于Web2.0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于互联网用户的发布权限经过长期的认证,对其发布的信息做不同可信度的分离,可信度高的信息将会被推到互联网信息检索的首项,同时提供信息的互联网用户的可信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最后聚合技术的应用将在Web3.0模式下发挥更大的作用,TAG/ONTO/RSS基础聚合设施,渐进式语义网的发展也将为Web3.0构建完备的内容聚合与应用聚合平台。将传统意义的聚合技术和挖掘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个性化、搜索反应迅速、准确的“Web挖掘个性化搜索引擎”。

(2)适合多种终端平台,实现信息服务的普适性。
       Web3.0的网络模式将实现不同终端的兼容,从PC互联网到WAP手机,PDA,机顶盒,专用终端,不只应用在互联网这一单一终端上。
        现有的Web2.0只能通过PC终端应用在互联网这一单一的平台上,面临现在层出不穷的新的移动终端的开发与应用都需要新的技术层面和理念层面的支持。而Web3.0将打破这一僵局,使得各种终端的用户群体都可以享受到在互联网上冲浪的便捷。
       实现融合网络的普适化、公用显示装置与个人智能终端的通用,同时加入E-RAD的应用与研发,使得嵌入式技术在Web3.0模式下发挥更大的效力。

(3)良好的人性化用户体验、以及基础性的个性化配置。
       Web3.0同样以人为本,将用户的偏好作为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Web3.0在对于UGC筛选性的过滤的基础上同时引入偏好信息处理与个性化引擎技术,对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既寻找可信度高的UGC发布源,同时对互联网用户的搜索习惯进行整理、挖掘,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帮助互联网用户快速、准确地搜索到自己想要感兴趣的信息内容,避免了大量信息带来的搜索疲劳。
       个性化搜索引擎以有效的用户偏好信息处理为基础,对用户进行的各种操作以及用户提出的各种要求为依据,来分析用户的偏好。通过偏好系统得出的结论再归类到一起,在某一内容主题(如体育方面)形成一种内容,搜索的聚合,推送,达到更好的满足用户搜索,观看的需要。将这一技术引入广播电视中来,将会给传统电视带来巨大的影响。对于数字机顶盒的应用,IPTV、WebTV的推广提供了更好的聚合推送业务。

       个性化引擎的建立是一偏好系统为基础,偏好系统的建立要全面而且与内容聚合相联系。有了一定的偏好分析,才能建立起完善的个性化引擎。

(4)有效和有序的数字新技术。
       Web3.0将建立可信的SNS(社会网络服务系统),可管理的VoIP与IM,可控的Blog/Vlog/Wiki,实现数字通信与信息处理、网络与计算、媒体内容与业务智能、传播与管理、艺术与人文的有序有效结合和融会贯通。
       Web2.0模式下的SNS¬——网络社交平台,只是简单地将人与人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连接起来。通过互联网注册在SNS的平台上结交朋友这一途径,并不能确保注册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不是每一次交际圈的扩展都会带来相应的利益需求,这一过程进行下去的结果将会导致本身信息的外泄和零乱、不可靠信息的泛滥,颠覆了人们想利用互联网来扩展人际交往的初衷。这一问题在Web3.0模式下,将通过对用户的真实信息的核查与认证这一方式来解决。高可信度的信息发布源为以后交际圈的扩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与此同时,人们在交际的同时,也可以更迅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并且可以完全信任这些可信度高的用户提供的信息,利用这些进一步扩展对自己的有利的交际圈。
       Web3.0模式下可管理的VoIP与IM,同样为互联网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可信度越高、信用度越好的用户发布的信息将会被自动置顶,既提高了信息源发布者的可信度,同时使得这些有用、真实的信息更快地出现在用户的面前,发挥信息的最大效力,提高了信息的使用率、降低了信息查找的时间损耗。
       Web3.0模式下可控的Blog/Vlog/Wiki,同样也是为了提高消息的利用率与查找信息的便捷度而生的。这些原本在Web2.0模式下允许用户随意发布的Blog/Vlog/Wiki会使得网络上堆积大量杂乱无章的信息,为用户的搜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由此,Web3.0提出了“可控”这一概念,使得信息的发布与使用连接起来,如果想搜索高可信度的信息,可以点击可信度高的用户撰写的Blog/Vlog/Wiki,实现可信内容与用户访问的对接。


 

web3.0典型应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alimama是广告领域web3.0的应用范例。原因如下:
一:阿里妈妈突破传统的广告应用局限,在最大程度上聚合了所有网站的广告位,促使互联网广告开放、透明,在技术上实现了网站与网站之间的广告信息整合;

二:广告发布者在阿里妈妈上的数据在任何位置均可以任意使用,甚至突破了web,向IM终端开放最基础的广告链接,对于移动领域更不在话下;

三:阿里妈妈是一个第三方广告信息集散地,用户的信誉和买家的信誉相互结合,官方提供信息管理方法和宣传道具,管理者、买家、卖家三方互动,促成历史上最具特色的广告发布平台。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WEB3.0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