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是前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曾经被认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1986年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由于操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辐射量相当于4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
事故起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操作员粗心大意并违反了规程,部分是由于他们未察觉反应堆的设计缺陷。一些程序的不完善导致了事故发生。另一原因是安全干事和负责该夜实验操作员之间的通讯不足。
重要注意的一点,是操作员关上了许多反应堆的安全系统,除非安全系统发生故障,否则这是技术指南所禁止的。1986年8月出版的政府调查委员会报告,操作员从反应堆核心至少拿去了204支控制棒(这类型的反应堆共需要211支),留下七支。同样指南(上文提及)是禁止RBMK-1000操作时在核心区域使用少于26支控制棒。
地理位置编辑本段回目录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北纬51度23分14秒 东经30度6分41秒)位于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Припъять,Pripyat),切尔诺贝利市西北18千米,离乌克兰与白俄罗斯边界16千米,及乌克兰首都基辅(Киев,Kiev)以北110千米。
“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意为“切尔诺伯格(Chernobog,斯拉夫神话中代表黑暗,死亡,疾病的黑之神的居所”。
“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意为“切尔诺伯格(Chernobog,斯拉夫神话中代表黑暗,死亡,疾病的黑之神的居所”。
核电站组成编辑本段回目录
由四个反应堆组成,每个能产生1千兆瓦特的电能(3200兆瓦特的热功率),核事故发生时四个反应堆共提供了乌克兰10%的电力。厂房的工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1号反应堆于1977年启用,接着2号(1978年)、3号(1981年)、4号(1983年)亦相继启用。还有两个反应堆(5号及6号,每个能产生10亿瓦特)在事故时仍在建造中。厂房的四个反应堆都属于同一类型,称为RBMK-1000。
事故影响编辑本段回目录
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核能发电厂4号反应堆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后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涵盖了大面积区域。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长期影响而致命或患的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
这是一起严重的核事故。外泄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最为严重。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在事故的善后以及居民的健康保健方面投入经费与人力。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计,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
目前,“石棺”下还封存着约200吨核原料。近年来,“石棺”顶部发生倾斜,表面出现裂缝,甚至有崩塌的危险。更危险的是坚固的外壳挡不住地下水的渗透,反应堆内的核物质随着地下水继续污染周围地区,危及乌克兰的饮用水源,因此这座“石棺”被俄媒体称作“延时引爆的地雷”。
类似事件编辑本段回目录
1. 1979年3月28日 美国 三英里岛核事故
2. 2011年3月11日 日本 福岛核泄漏
灾后情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生物活动
事故发生后,为防止核电站内核原料和放射性物质再次泄漏,政府对发生爆炸的4号机组用钢筋混凝土掩体进行了封闭(俗称“石棺”),并于2000年12月彻底关闭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20年后,生态学家们惊奇地发现“石棺”周围的“死亡区”竟成了动植物的“天堂”。这里生存着270多种鸟类,繁茂的植被为野猪、鹿等动物提供了栖身之所。
事故发生后,为防止核电站内核原料和放射性物质再次泄漏,政府对发生爆炸的4号机组用钢筋混凝土掩体进行了封闭(俗称“石棺”),并于2000年12月彻底关闭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20年后,生态学家们惊奇地发现“石棺”周围的“死亡区”竟成了动植物的“天堂”。这里生存着270多种鸟类,繁茂的植被为野猪、鹿等动物提供了栖身之所。
每年都有一些难舍故土的人自愿回到隔离区生活。隔离区内现有500—800名居民,绝大多数是退休者。老人们居住的房子通了电,有的还安了电话,他们在隔离区里种菜、饲养家禽、捕鱼打猎,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防治与纪念
乌克兰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的4号核反应堆建造了新“石棺”;
白俄罗斯政府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核辐射监测网,在未受污染的地区为动迁居民新建了239个配有完善生活设施的村庄。受严重污染的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被划为核生态自然保护区,不许人居住,只能开展核生态研究;
莫斯科也举办了纪念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的图片展览,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参观。俄最大电视台之一“独立台”在24日晚黄金时间播出了纪念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专题纪录片;
201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事故三十周年的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一支乌克兰的纪录片摄制团队到达曾经的普利普亚特市及其周边,来拍摄废墟的影像。
乌克兰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的4号核反应堆建造了新“石棺”;
白俄罗斯政府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核辐射监测网,在未受污染的地区为动迁居民新建了239个配有完善生活设施的村庄。受严重污染的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被划为核生态自然保护区,不许人居住,只能开展核生态研究;
莫斯科也举办了纪念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的图片展览,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参观。俄最大电视台之一“独立台”在24日晚黄金时间播出了纪念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专题纪录片;
201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事故三十周年的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一支乌克兰的纪录片摄制团队到达曾经的普利普亚特市及其周边,来拍摄废墟的影像。
与“核事故,灾难”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