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关怀强迫症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关怀强迫症-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关怀强迫症关怀强迫症

英文原词是“Co-dependency”,原意是交互依赖,是指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喜欢关怀别人,不去关心别人自己就难受。这种关怀、关心还强迫别人接受,以此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心理满足。这种病态心理的现象叫“关怀强迫症”。

关怀强迫症-病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一直是受社会嘉许的。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互相关心和帮助。但是,如果一个人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使别人依赖于自己的关怀,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破坏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了。

有关怀强迫症的人总是迫切的希望别人能够依赖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很有可能会在欲望的驱使下做出一些他们本不愿做的事,但是他们不做心理上的关卡又难以跨过,因此有此类病状的人多处于内心的挣扎之中。

关怀强迫症-由来编辑本段回目录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小时候都会有这样经历,你的父母总在冬天永远都认为你少穿一件衣服,会太冷,夏天又会认为你多跑了两步,会太热;到了学校宿舍习惯性给你铺被褥;你的母亲明明知道你最爱吃她做的土豆炖牛肉,依然每次都会问上一句,好吃吗?……这种过度关怀和溺爱便是一种来源!而另一种则是极端影响则是在孩提时代经常挨打挨骂,亦或家庭不完整,就会使人的情感库得不到满足,长大后,她会把自己想要满足的情感需要投射到伴侣或孩子身上,通过过分满足他人来弥补自己情感上的缺失和需要。   

有些关怀强迫则表现为需要被别人控制,而并不是想控制别人。 因为关怀强迫者几乎不可能拒绝别人,所以可能成为体力和情感虐待的牺牲品。 他们相信如果自己做得更好,或是更爱别人,就可以改变别人的行为。 有时候他们认为自己受到虐待并非别人的错: 如果不是我忘记了洗碗,他是不会打我的。

关怀强迫是内心挣扎的诱因之一。 做决定时,关怀强迫者可能以他们认为别人想让他们怎么做为依据。他们可能自认为帮助别人的动机是同情,但其实却是因为他们想得到爱和认可。 如果那些曾受过帮助的人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没返还他们相同程度的帮助、爱或感激,他们就会伤心或愤怒。这一过程也可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 他们很难明白,象他们这样制造出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不是提供他人所需,其实可能是在伤害对方。   

关怀强迫也会在时间协调方面产生矛盾。 关怀强迫者对太多的人和事付出关心,因此会感到总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履行承诺。 由于他们每周太忙于帮助别人,在各种场合间赶场,往往忽略了其最重要的允诺和友情亲情。 这也跟他们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有关,无论是做志愿者,担任某个职务,还是帮助一个朋友。 不去做志愿者,不去担任一个职务,或不去帮助朋友这样的念头, 他们是想也不会去想的。 如果他们拒绝一种请求,会觉得自己不负责任,不是好朋友,或者不是好人。 然而,这些处境和关系却往往会带给他们伤害、愤怒或不满。   

从关怀者内心角度而言,过度关怀他人实际上是"对别人需要自己的需要",是属于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周海宏博士认为:它往往表现在最亲密的家庭或人际圈子里,虽然这种行为是积于一种爱或友谊,但处理不当就容易形成结果性危害,偏离了你最初良好的愿望。在培养和关怀孩子的过程中,做家长的一定要有颗平常心,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生长环境。多些鼓励少些关怀,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依天性发展,也只有孩子亲身经历风雨苦痛,才能体味出生活的点点甘甜。

关怀强迫症-预防编辑本段回目录

1、在关心别人的过程中,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让别人在没有或少有强迫感的情况下生活。

2、当发现自己有这一病状时,要学会理智的面对自己,要缓和自己的心情平复内心的焦躁。

3、也可以想自己信赖的人寻求帮助,以使自己能够正确看待这一问题。这样便能有效的抑制这一心里疾病的恶化,便于康复。

关怀强迫症-解决 编辑本段回目录

改变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他好的观念,换个思考模式:我这么做,他是否真正需要?   

回忆自己过去情感满足的模式。比如:自己小时候是谁带的,得到关怀的满足程度如何?再了解一下另一半的关怀满足模式,问同样的问题。   

可以为自己的关怀行为列出一个表:有两项,一个是你为他做了什么?另一个是你为自己做了什么?

关怀强迫症-专家提醒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京市优秀班主任、紫金杯的获得者、已有30多年教龄的王老师回忆她30多年以来曾经遇到过的家长时说:二三十年前的家长棍棒教育的比较多,那时家中的孩子比较多,家长大多忙于工作,顾不过来。所以,平时对孩子的关心也就少一些,一旦发生了什么问题,无论是老师告状还是在外面惹了祸,绝大多数回到家中都免不了一顿打,几乎没有一家小孩没挨过打。现在这拨孩子的家长刚好是那拨孩子,所以情况正好反过来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过去知道挨打什么滋味的家长把孩子看成了自己的心肝宝贝,绝大多数家长舍不得打孩子一下,并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到了过度的程度,形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有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有的孩子长大后没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这样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将会是十分困难的。

中国少年报的资深记者王国旗说:事实上我们一直冤枉了那些被父母过分关爱的孩子。媒体上经常有报道,孩子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孩子因一点点小事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前一段时间还有媒体报道一孩子在“五一”休假期间因父母没有满足他的要求竟然3次自杀、更有甚者一些孩子还残无人道地杀死亲生父母。究其原因都与父母的过度关怀溺爱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父母的过度关心造成了孩子心理的畸形,自私、反叛、低能。从某种角度上说,家长过度关怀孩子,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是无私的,完全是为了孩子好,有时也是父母出于自己的需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感觉,得到满足感。

周海宏博士认为:“关怀强迫症”带来的危害主要不是动机方面的,而是结果方面的。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的刘秀英老师认为:许多事实证明,对孩子的过度关怀与对孩子采取棍棒教育是一样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棍棒教育的伤害是从身体到心灵,而过度关怀的伤害是从心灵到肉体,两者之上写着的都是一个大大的“爱”字。[1]

关怀强迫症-相关案例编辑本段回目录

最近几天,14岁男孩周周(化名)和妈妈一直处于“冷战”状态,妈妈说话他不理,让他做事他不做,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冷战”?这还要从一周前的生日聚会说起。

2009年3月8日,周周生日,他邀请了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到家里庆祝,“爸妈准备了一大桌子菜,吃的时候老妈还像往常一样不停地给我碗里夹菜,我碗里的菜都快堆成山了,几个同学虽然嘴上不说,但是我看到他们的表情就是在偷偷笑话我。每次吃饭都要夹来夹去,外人在也是如此,我都这么大的人了,太不给我面子了。”

“在我看来,周周就是我的一切。”周周妈妈顾女士向记者大倒苦水,“周周是早产儿,从小身体就不是很好,周周小时候我的精神压力就特别大,生怕孩子有点啥闪失,上幼儿园吃得怎么样啊?有没有被小朋友欺负?会不会有陌生人跟他搭讪?每天起夜都要去看看孩子是不是睡得好,周周一和同学们出去玩,我就担心,怕出现意外。对于生活我更是凡事考虑周到,周周吃穿用,样样都提前备好。我看这孩子就是不知道好歹!难道我这无微不至的关怀还出了毛病?”

小心患上“关怀强迫症”
没错,周周母子俩矛盾的导火索还真就是出在了“关怀”上,用音乐心理学博士周海宏的理论来讲,那就是顾女士患上了“关怀强迫症”,周博士首创了“关怀强迫症”一词并认为,“现在许多中国父母患上了‘关怀强迫症’”。

那么何谓“关怀强迫症”呢?周海宏解释为,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强行向别人提供他并不需要的关怀,从而使他不能独立,并使双方都进入特别痛苦的生活状态中。“关怀强迫症”是一种不健康的、对人际关系产生破坏作用的心理和行为,患上该症的家长必须及时加以矫正,否则不仅会让孩子在精神上承受另类“棍棒”而且后果还“很严重”。

后遗症A:“大龄儿童”
“症状”描述:爸妈,你们赶紧来帮我
马灿(化名)今年28岁,每天早晨7:30,马灿的妈妈都会准时将她送到公交车站,望着女儿上车后再回家,这个多年前养成的习惯,到现在依然在延续着。“从上学起,我就每天接送她上学。”对于妈妈,马灿一直非常依赖,马妈妈无奈告诉记者,“我女儿在外地上的大学,当时我还想这回有个机会让她锻炼,没成想她还是离不开我,就连穿什么内衣都要问我,后来没办法,我只好辞了工作,住到了她大学附近,方便照顾她。”

“快30的人了,可还像个小孩子,什么事情都需要我帮忙……”对于马灿的未来,妈妈很担心。

后遗症B:有家不愿归
“症状”描述:离开家,空气中都是自由的味道
大二学生晓伟(化名)两个暑假没有回家了,理由是“回家不自由”。晓伟告诉记者,在家的时候一举一动都要在父母的眼皮底下,“自己就像一个小木偶,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来生活,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感觉好像出狱了,自己安排生活、安排开销,空气中都是自由的味道。”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家长关心孩子无可厚非,但发展到‘关怀强迫症’的程度就过了。”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东校刘鹤涛老师认为,家长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都有一个共同的初衷,就是希望孩子能够过得快乐、幸福。“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但是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有能力,这个能力指的是正常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而绝不是动不动就向父母伸手、张口的‘能力’。”怎样获得能力?刘老师提醒家长,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总结经验,“现在很多家长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机会,从而剥夺了孩子获得经验和成长的机会。给孩子获得经验的自由,才是更高层次的关心。”

“一首歌唱得好,‘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家长要是爱孩子,也应该学会放手,在‘关怀强迫症’的家长教养下,孩子缺乏自己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将来在社会生活中很难成为强者。殊不知,你眼中的‘关怀’反倒为孩子种下一颗苦果,害了孩子。” [2]

与“hot,心理学”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hot 心理学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