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力》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摘要纠错编辑摘要本书不仅有于丹教授在日本演讲的《论语》心得,还有孔健的孔子思想的深刻阐述,同时孔健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讲述了儒学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以及孔子对孔学思想、《论语》思想走向世界的营销学成绩。
《论语力》-基本资料 作者:于丹,孔健主讲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6-1
字数:250000
页数:242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ISBN:9787802286757
包装:平装
定价:¥29.80[1] 《论语力》-编辑推荐 作者将全部首印版税通过中华红十字基金会捐给四川灾区
随书赠送:于丹,孔健精华讲座光盘。
张瑞敏,周厚健,李彦宏,范敬宜,唐国强,姜昆,元元,杨军,田玉茂,黄潍连,于冲,百位名人隆重推荐。
万代一宗的孔学感悟集,日本福田首相力邀于丹。国学论语火爆东瀛,中央日文版隆重同步上市。
孔子第75代直系当主,惊爆孔子家史,揭密孔家后代的成长秘诀,揭密世界最伟大文化软实力的真实震撼力,孔学引爆全球中国式“圣经” [1]
《论语力》-内容简介 本书为于丹教授日本扶桑行之学术感悟记录,以及孔健作为孔子第75代直系当主,孔氏思脉与于丹《论语》心得的激烈交锋。
本书不仅有于丹教授在日本演讲的《论语》心得,还有孔健的孔子思想的深刻阐述,同时孔健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讲述了儒学做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以及孔子对孔学思想、《论语》思想走向世界的营销学成绩。
于丹和孔健带领我们解读经典,在谈笑中见趣味,领人生智慧,品生活细微,解心灵困惑。[2]
《论语力》-作者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作为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于丹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多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2006年10月以来,于丹教授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解读《论语》和《庄子》,社会反响强烈,据演讲稿整理而成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两书累计销售量超过600万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健,作家,孔子学研究者,孔子第75代直系子孙。
195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1985年赴日本留学,获新闻学博士。
现任:中国巨龙新闻集团总编辑、中国画报日文版总编辑、NPO法人日中经贸促进协会理事长、日中文化体育交流协会理事长、中国画报协会副会长、日本软银金融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天下第一家》、《孔子的人生之道》、《孔子的处世之道》、《孔子的管理之道》等、日、韩文著作有:《新论语学》、《新孔子演义》、《儒教和日本人》、《日本人永远不懂中国人》等70余本,并首次将《论语》用中英日韩语编译出版。作者以中日两种语言写作和演讲,被媒体誉为“中国文化演讲大师”、“孔学传播大师”。[1]
《论语力》-图书目录 孔健的“道”和“知仁”题词
第一部分:序和图(8162)
序一:于丹《论语》扶桑行
序二: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
序三:于丹为《论语力》出版所做的序言
序四:福田于丹会见录
第二部分:于丹《论语》扶桑行 (24297)
1、在成长中感悟(于丹)
2、于丹《论语》扶桑行 (佐佐木正光)
3、于丹的日本讲座
4、我眼里的于丹及“于丹现象”(孔健)
5、于丹译解《论语》经典回顾
第三部分:孔子第75代当主——孔健(25966)
1、我就是孔子第75代直系当主 (爷爷续了一辈子孔家家谱、在日奋斗、每天把论语带在身边)
2、孔族渊源(孔族渊源、世界上最古老的孔子家族、孔子后裔的辈分、孔家的特殊教育)
3、孔子其人(孔子的身世、孔子一生做的两件事、仁者爱人、以政为德)
第四部分:孔健说孔子的思想 (孔子及其《论语》的永恒主题)(17748)
1、大同理想
2、成人之美
3、宽能得众
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博学以文
第五部分:儒学: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软实力 (51089)
1、孔子——大众传播学的鼻祖
2、孔子的传播经验(闻斯行诸、因材施教,说服力 诚实诚信,循循善诱)
3、孔子的传播业绩(弟子三千,孔子对《诗经》的整理,整理文化典籍,)
4、好事多磨,志者多难。(流亡列国,富民教民思想,“正名”思想,君子固穷的意志力,积极的入世思想,)
5、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做乡愿,过勿悼改,语言魅力)
第六部分:孔子一日一言精选。(11169)
《论语力》-媒体评论 《论语力》搞活大中国
今天听了在中国发行一千万部以上《〈论语〉心得》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演讲。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收集了2500多年前的思想家孔子言论的一本儒教书籍。
《论语》曾经作为国语特别是汉诗的授课内容,学过它的人很多,但现在却作为一般性的读物广为流传。
因为《论语》涉及到的事物,不仅仅是2500年前的事情,它是告诉人们如何将人生如何过得更有意义。而且,其中的重要内容,2500年前有用,放到现实社会里具有更加重要的寓意。
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们重新看一下忘却的珍贵东西,许多会令我们感到大吃一惊。
随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中国贫富差距及贪污腐化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把《论语》中精神层面的重要内涵简单明了地介绍给人民,于丹老师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摘自每日新闻《经营指南针》
为什么于丹会激活孔子? 2007年10月15日
日本巨龙新闻 小岛正宪:
现在,在中国据说于丹写的《〈论语〉心得》一书发行量已超过1000万册。被这一消息所吸引,我也买来了一本日文版《论语力》看了。从其内容看确是一本陶冶人生修养的好读物,即便是畅销书,那也不是一本能鼓动普通大众热情推动社会变革的书。顺便先介绍这本书的目录。
一天地人之道
二心灵之道
三处事之道
四君子之道
五交友之道
六理想之道
七人生之道
在日本,1992年也曾经有中野孝次先生的《清贫的思想》成为畅销书。当时,这本认真探讨人生准则的书能够走红,就连作者本人也是没有想到的,可是这本书卖得极其火爆。一定是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沉闷世道中,对疯狂资本主义的专横抱有疑问的多数人渴望出现这样的书。当时,这本书的确在呼唤社会和人们的良知,为改变金钱万能的社会观念,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但是,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大多数的人们还是忘掉了此事,依旧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狂奔。
于丹女士的这本书,对当今中国拜金主义肆虐抱有疑惑的多数的明智派大概都买来看了吧。在大家的不经意中,也会类似日本《清贫的思想》同样的遭遇,这种现象也将昙花一现而告终,这本书和明智派一同被卷入拜金主义的大潮中。
日本政法大学教授王敏先生在她的书中说,这种孔子热现象在学术界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他叙述说,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内设立了“孔子研究院”,在这里学习世界史、哲学、美学、文学、科学史等西方知识的同时,也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儒教的经典“四书五经”等,这是为解决当今诸多的新问题,出现了除了从外国寻求答案之外也应探讨从中国传统古典中寻求启示的想法,并主张与孔子研究相结合。(《中国人的爱国心》王敏著PHP新书)
8月20日的日经新闻上登载了一篇报道说中国政府要让“孔子学院”普及到世界各地。与前面说的于丹的著书引起一股《论语》热相比较,这次孔子是从当政者那里请了出来。据新闻报道说,所谓孔子学院就是把汉语和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这是教育部2004年开始实施的国家项目,到07年年末建成200所,2010年达到500所,目标是数年内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一亿人。对于中国政府的这种做法,日本的网络上批评说“孔子学院仅是汉语学习基地,而与孔子无关,这就是憾事”。
日本的孔子学院在立命馆、爱知、樱美林、北陆、札幌、早稻田、岗山商科等大学开设,实际以语言学习为中心,《论语》的授课几乎没有,更谈不上文化的普及。顺便提一下,爱知大学的孔子学院,是面向普通社会人士开设的语言学习班,授课费从2万到3.5万日元,上课18次。授课的老师除几名日本人之外,还有从中国派来的孔子学院的几名和南开大学的1名老师。最少的授课人数是10人,到现在为止大致每年都开办。还有每年一次的赴南开大学的休学旅行,据说很有人气。
现在的中国,像这样由政府和民间同时抬出了孔子,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是赋予了新的寓意吧。在中国,共产主义的道德精神完全丧失,以资本主义或者叫市场自由竞争的美名下,拜金主义现象比比皆是,造成的结果是民众的不安定感增加,连生存环境也难以保障。在这种状况下,中国政府要复活孔子和儒教、保持社会稳定、恢复向心力,同时人民大众借孔子祈求安定生活也许是想当然的了。
去年12月末,我走访了山东省曲阜的孔子之乡,寒风凛冽中参观了孔子庙,探访当年孔子率弟子的出巡之道。因为要揣测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什么情形下不得不抬出孔子、并赋予新的寓意,所以我想要亲身感受孔子的教诲。
曲阜有保存完好的孔庙和历代王朝学习孔子的学堂,孔子及其子孙的墓中也保存完好,这块面积广袤的地方被命名为孔林。而且,在市区的中心地带,建有许多优秀建筑的、恢宏的孔子研究院。进到里面一看,展品等布置得虎头蛇尾,第三层还有部分未完工,一楼好像正在举办跟孔子好无关联的法国人像摄影家的作品展。因为我原本想象的是正在这里举行格调高雅的论语研讨会,看到此番情形令我大失所望。整个曲阜完全变成了游览的地方,丝毫感觉不到这里曾是儒教的故乡、知识的学府所在地。
今后,中国政府方面将如何开展孔子研究院和孔子学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还不是太明确。但是,历史上孔子和儒教不仅在中国,就是在日本也是当政者利用它来教育感化人民的一种手段。虽然我不认为于丹女士的做法也类似政府开办孔子学院的意图,但这个时期偶然出现两种流派也是事实。所谓历史大概可以理解为就是一些这样的偶然重合而跌宕起伏,并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寻求传统的中国人
去年在中国发行量超过一千万册的畅销书《〈论语〉心得》的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来访日本,以在中国的论语热为话题接受了采访。
于教授所从事的专业虽然是影像传媒,但前年她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通俗易懂地介绍了论语之后,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论语热潮。关于这个背景,于教授分析认为抱有失落感的中国人,要从论语中探求答案。
“因为大开放物质文明基本满足之时,家庭分崩离析等现象,中国人失去了稳定感”,“中国因为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文化的断层,造成了现在寻求传统文化的状况”。
去年2月,在电视节目中还做了庄子的解读博得了好评。以“仁”诠释道德的孔子和解释无为自然的庄子,乍一看两者的思想相去甚远。但是于教授说“生活有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两种”,即左手孔子、右手庄子,从孔子那里学习社会和人生处世的方法,从庄子那里学习个人层面极乐度一生的东西。
—— 摘自日本《读卖新闻》
于丹掀起中国《论语》热
中国掀起了《论语》热。据说现在的中国卖得最火的就是《论语》方面的书籍。
这次在北京的书店里,我看到了《论语》、《菜根谭》、《庄子》的书都摆放在了显眼的位置。
以下是孔健先生在《论语力》前言的一段话。
2007年8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持召开了从全世界华人在中征集读《论语》谈感想文章的的活动,出席这次活动的我致词说“我们的先祖孔子应该开怀大笑,笑迎论语春天的到来”,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现在《论语》正在盛行。
这火爆情势的点火人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也是这本书的作者于丹女士。他06年10月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颇受欢迎的“百家讲坛”节目中作了有关《论语》的讲座,从此开始走红。据说当时全中国约有一半的人(7亿)收看了这个节目。把这次讲座整理成书《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出版),包括盗版在内,至今已经销售了一千万本以上。此前古典书籍看也不看的中国年轻人们,现在大都开始翻阅“四书五经”。这本书的确是掀起了不曾有过的被称为“于丹现象”的《论语》热。
不仅在中国国内,这本书在台湾和韩国也依次成为畅销书,此次以《论语力》作书名,也终于在日本翻译出版了。
——摘自日本自民党《论语》研究会会报[1]
《论语力》-图书书摘 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
说到儒与道,中国哲学这两大源头,在我最初接触的时候,是处于一种孩提的蒙昧状态,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识要去读,要去记忆。
先来说儒家。我最早接触《论语》里面的一些道理,大概是在四五岁的时候,现在想起来,我父亲从一开始就没有要求我死记硬背,却经常带我去叔叔、阿姨家参加聚会,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爸爸就悄悄地跟我说,你看,这里有这么多人,孔子说过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么些人里头,肯定有能当你老师的人,你去看看,你觉得他们谁对人特别有礼貌,谁特别博学,谁做事做得特别麻利,你去看看谁能当你的老师?小孩子嘛,我就这样跑来跑去看,有的时候看到有些行为是好的,也有的时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会跑回来问爸爸,说你看,有一个叔叔他随地吐痰了,有一个阿姨她高门大嗓地抢别人话了,这个人肯定不是老师吧。然后我爸爸会告诉我说,这也是老师啊,因为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样好,这是老师;但是见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会不会跟他一样不好,所以这也是一种老师。
我对《论语》的介入一直都是这样只言片语化进生活的。《论语》对我来讲是笃定的、真实的、亲切的、温暖的。
司马牛曾问过老师: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不忧不惧”,司马牛觉得很困惑,做到不忧不惧就能算是君子了吗?然后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反省自己,叩问心灵,上不愧苍天祖先,下不愧百姓儿女,那么他的心何来的忧,何来的惧?一个人叩问内心可以做到不忧不惧,这是一个简单的标准吗?能做到这一点,还不是君子吗?君子坦荡荡,小时候不知道,大了以后才有所感悟。君子坦荡荡,什么是坦荡荡,并不是心中任何事情都不进入,而是万事进入之后皆能化解。
读经典很有意思,开始会觉得简单,但是读来读去,便应了郑板桥的那句话:“画到生时是熟时。”感悟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真正地从内心敬仰圣贤。因为他们不用华采的词语,来让大众觉得一定要去膜拜,一定要去远离。他们不因自己的伟大而让万众折服,觉得不可企及。他们以自己一种朴素的人格,让大众觉得,这些朴素的真理恒久不变。
道在人心,道不远人,你总归是能凭着生命的成长去接近的。《论语》里提到“仁”的地方总共109处,这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的回答就两个字:爱人。真正的仁爱之心无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后来被孟子推演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是孔子说的,他一生的理想无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我对这句话有了真正刻骨的理解是在2006年的“感动中国”的评选中。
2006年年末在许多评选材料里,我看到了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位农村阿姨,从嫁到这个村子,就义务抚养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就这样,她日复一日地在这些老人家中奔走。她自己的四个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从小就觉得村里的孤寡老人就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妈妈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帮忙给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样一直持续了三四十年。当时我给她写的推介词是:如果富人做这样的事叫做慈善,那穷人做这样的事,她就是圣贤。看到她,的故事时,我明A了什么是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虽然她一生并未走出过农村,但她就是一位活着的圣贤,掀开上面的铭文,每个人都有四个字。这位农村妇女的碑上的四个字是——“温暖世道”。
中国儒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和谐,讲究的是天与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讲究的是每个人“天下己任”、全社会“和而不同”。这有助于建立后工业时代的稳定秩序。
从中国本土来讲,不能过分强调和推崇文化一元论。任何好的文化,我更愿意用健康这个词来评价。健康的文化生态,一定是多元的、富于建设性的、生生不息的。我不希望说由于儒学是我们本土的产物,就认为文化应该是一元的,就要用儒学去拯救当今世界,拯救所有的文化问题,那样有失偏颇。文化基因实际上积淀在中国人的血液中、骨髓中,它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伦理判断。一位农村大妈,她可能目不识丁,但她知道孔夫子。她知道孔子的态度和观点,知道逢年过节大家要互致问候,也知道教育子女要为人诚信。也就是说,仁义礼智信一直为中国普通百姓所追崇。百姓熟悉的“忠厚持家久,诗书继世长”等,很多都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可以说它对世界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但不能说它是世界性的文化基因,毕竟它更重要的是东方的,是中国的。儒家给了我们土地,让我们能够站在这片土地上行走,但是如果没有天空的话,我们就没有思考,不能飞翔。
孔子是个普遍的代称,他代表了中华文化源头,中国人朴素的安身立命之本。
孔子在这个年代是一个文化指称。孔子代表的是中华整体文化在心灵上的唤醒和复归。中华文化中不仅仅有儒家思想,也包括大量的道家思想,这就是我在讲完《论语》后主动提出讲《庄子》的原因。我认为如果只有“儒”而没有“道”的话,我们的文化建构是不圆满的。
儒家给了我们土地,让我们能够站在地上行走,去实践,去以身践道,它鼓励社会人格的自我实现,这没有错。但是如果没有天空的话,我们就没有思考,不能飞翔,没有生命角色上的自我超越。只有土地没有天空,我们会变成过分沉溺的现实主义者,而失去理想色彩,生命自觉无法建立,就容易再一次进入集体无意识。
我认为中国人说的人格理想就是盘古的理想,所谓“神于天,圣于地”,神圣两极,人就在天地问。孔子是个普遍的代称,他代表了中华文化源头,中国人朴素的安身立命之本。
我认为道德和秩序是同等重要的。很多东西是和谐的统一,也就是说,两个坐标是能够制衡的。用儒家的最高理想来描述人格,而儒家所谓人一生的历练,从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要到达什么时候?70岁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个人道德指标,就是按照自己心灵指引的方向去实现个人;不逾矩,是外在的制度指标,是遵循外在的一切社会要求,这两者能够合二为一,这是一个很高的理想。用庄子的话就更简单了,五个字,叫“外化内不化”。外化,就是顺应制度;内不化,就是坚持人格道德。中国的儒与道,殊途同归,以不同的表述描述了一种和谐状态,就是个人与社会永远不要过分夸大冲突,而更应该强调一种和谐。
这样的境界。太年轻的时候焦么可能感悟的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的伟大就在于你很年轻的时候,他不会让你觉得畏惧,真正的感悟需要用一生去体验。
其实我当老师以后,开始讲中国古典文学了,又给了我新的一番感受。它关乎一个孩子的体悟成长,它关乎一个家庭的悲欢。这是什么呢?这是经典的力量,这是圣贤为什么在今天仍然让我们相信他活着,因为他活在我们每一个苦难的时刻、悲伤的时刻,他作为生命里一种救赎的力量,永远给我们一种支撑,永远默默地温暖着我们苍凉的生命。
古人说“破万卷书而行万里路”,这话真的是有道理的,仅仅关在书斋中我们可以把学问做得很深,但是很难透彻。学问有一个很高的境界,我想是通透二字——通达透彻,能够渗入生命,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在我走到泰山顶上那一刻,两度登泰山最终到达一个地方,我就明白了一个朴素的成语,叫做殊途同归。而中国人格一直是在儒家相济理念里学会成长的,这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中国人,每一个中国人在其社会理想上都是儒家,在其自然理想上都是道家。这么一想,儒与道不简简单单拥有一种严谨的学理意义,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它也是我们每一个朴素心灵可以分享的一种文化权利。
解读经典,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心去完成这样一番体悟,我想,不是一个年头,一段经历,一个文凭可以回答得了的。也许这一生中永远在成长,永远在感悟,我今天谈的是今天的感悟,20年后,30年后,还有那个时候的感悟,21世纪是个多元选择的时代,人心容易迷惑,大家要追寻简单的真理,国学开始复兴。《论语》讲的就是“人人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另外,我们正好赶上大众传播时代,现在有《百家讲坛》这些途径,让一些有研究的学者,真正用自己的感受去体悟、去激活象牙塔里的东西,通过大众传播这个平台,还原到每个人心里去。媒介时代是外在原因,跟多元时代人心呼唤的内在原因,碰在一起,内外合生成这种现象。作为
一名传媒学者,我的学问一刻没有间断过。而向大众讲《论语》、《庄子》,也是我的使命。《百家讲坛》的定位是面对初中文化水平的观众,要求15岁的中学生能喜欢,要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为了炫耀学问,去和大家讲版本考据,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面对什么人要说什么话,大众传媒首先要尊重大众。
传播是形式,古典文化是内容。作为治学的学者,我在大学研究传媒。作为文化传承者,我在《百家讲坛》平台上讲读《论语》。在我身上,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不矛盾,相互激活。我的成功不是思想、学问的胜利,而是传播策略的胜利。我研究传播,传播本身有准则,电视传播非常松散,是先天的冷媒体,想让冷媒介抓住大众,就要讲究传播策略。你不能讲大学里的儒文化渊源、版本的考据。到大众传播平台上,我信奉“道不远人”,也就是真理离人心不远,要找到身边的小故事去诠释经典。《论语》简单朴素,流传千古,但它本身没故事,跟三国不一样,不利于传播。我的传播策略,就是要在故事情节中,让大家感悟道理,让老百姓活在经典之中,从内心完成唤醒,而不是外在灌输式的接受。
我的书之所以交给中华书局出版有这个因素。我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了,他是搞国学出身的,他对我这个独生女儿走这条路,影响很大。在《百家讲坛》讲完《论语》以后,整理书稿的时候,找到我的出版社有十几家,加上找到央视的,有将近30家,都想要这个书稿。中华书局的同志跟我说得非常坦诚,他们说,我们是一个百年老店,学术实力是可以信任的,只是市场营销做得不太有经验。我们以前从来没做过这样的畅销书,营销能做到什么程度,很难说,但是我们很希望能拿到书稿。后来我想了想说:第一,于情,你们是我的父字辈,出于尊敬,要选你们;第二,于理,作为一个学古典文学的研究生,我是读着中华版的书长大的,在中华书局出一本书,对于我们这个行当的人来讲是一种荣誉,,从心理上,我对这样一个百年老店充满了信任。
得知我的《(论语>心得》要在日本出版,我十分高兴,《论语加算盘》打造了日本经济强国,日本人崇拜孔子,活学活用了《论语》。这本书经孔子第75代直系孙孔健翻译,在讲谈社和诸位努力下得以在日本问世,首先我向孔健、矢吹俊吉局长、柿岛部长、竹石健、笹岡等人表示衷心感谢!
但是我想,这一生我会让经典活在生命之中,让经典活在当下,给我力量,让我自己的生命在经典里面不断成长。(日本讲谈社新书介绍)
于丹《论语》扶桑行——佐佐木正光的接待随行记录
于丹来了!
“道不远人。”这是《中庸》里记载的孔子的话,意思是“真正的道就在身边,是可以在普通的生活中得以实践的。”
据说,于丹教授于2006年10月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非常受欢迎的栏目《百家讲坛》中,对《论语》进行演讲,受到极大的欢迎,大约有半数的中国人7亿人,都收看了她的演讲。她的演讲被编辑成《于丹(论语)心得》而出版,包括盗版书在内,迄今为止总共销售了1000万册以上。作为此事的佐证,现在有了许多以前未曾有过的研究“于丹现象”的组织。开头提到的文章就是在《论语力》一书中,代替序文而发表的。
2008年1月26日9:05,于丹教授坐在了从东京羽田机场起飞的全日空873航班的第一排的超级座位上。
在办理乘机手续的时候,我只买了一张超级座位票交给了孔健,可是,孔健转手将它交到了于丹教授手上。我问孔健先生:“为什么你不坐呢?”他只回答了一句:“先生(日本人的尊称)太累了。”
就和我一起坐到了普通座位上。看到孔先生给别人让座的身影,我感到了这非同一般。和于丹教授用英语交谈,和孔健先生用日语讲话,和于丹教授的秘书祝先生是英语加中文混杂在一起交谈,这就开始了非常奇妙的三国语的交流沟通。因为风雪的缘故,从羽田机场出发的时候大约晚点30分钟,加上跑道要清除积雪,到达秋田机场的时候,我们一共晚点了将近一个小时。在孔健先生等待取行李的时候,我陪着于丹教授来到了机场外面。还在飞机上的时候,她就不停地发出“哇、哇”的惊叹声,似乎是发生了什么事情。那时我还不可能了解于丹教授的全貌。当她来到往返机场大巴乘车处,看到那里的积雪,她马上跑去团了几个雪球摆放、罗列在一起,还坐在了有雪的椅子上,就像可爱的小猫围绕炕桌上的毯子在嬉戏一样,用一句话来说的话,那就是“憨态可爱。”
为了去公司取寄来的《论语》,我们先向秋田方向出发了,在途中,相机的快门声就像手表的指针那样不断“咔、咔”地响着,于丹教授不断地在说着“真美,太漂亮了,太好看了。”
她好多次地说到,北京太冷又干燥,像沙漠似的。“秋田一片洁白,真是又美又温暖的地方。”
当我们到达大曲,刚从车上下来,她也马上走向积雪,捧起了一捧洁白的积雪。
初开眼界在由大曲“扶轮国际分社”(国际交际社团)的有志者参加的首期《秋田论语讲堂》上,瞬间让大家大开丁眼界。于丹教授讲课讲到一半的时候,从外面拿进来了黑板,白色的粉笔滑走在黑板上,就好像是在上书法课似的,那不是年轻美貌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好像是仙女从天而降在进行特别的授课,也好像是一道极为普通的学习风景。每当写在黑板上的白色粉笔字要被擦掉的时候,大家都想到了“啊,太可惜了!应该让于丹教授写在纸上的”不过,这已经是马后炮了。
这次授课大约晚了一个小时,是从下午一点开始的,转眼之间就结束了。大曲PC创立50周年纪念活动委员会的堀江先生拿出了姐姐传给自己的一本《论语》,那是一本昭和8年(1932年)岩波书店发行的,翻译这是武内义雄,定价是当时的40圆。因为古时候有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孔子屡屡遭受到了来自权力的迫害,
所以这么古老的东西得到如此珍藏,又是兄妹之间的非常珍贵地传承,这些好像都让孔健和于丹教授大吃了一惊。正因为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背景,在这种背景之下,《论语》通过“于丹”这样一位女子的传播,经历大约2600年,《论语》在中国大陆又得以“复活”了。
精彩绝伦的授课
不知不觉之间,《秋田论语讲堂》的授课已经进行了两个小时,马上就结束了。只有七位学生来上课,这是有点太奢侈了。
学生们提出了:《论语》在中国现在是怎样的情况?还在被应用吗?孩子们和老人们是如何参与的?等等的问题。于丹教授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说着“仁”“爱”“恭”“宽”“信”“敏”“知”“勇”,讲述着论语世界的一些问题。诸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现已成为一体。”“好的大自然会产生好人。”“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不要让别人做,这就是‘仁’的根本,也是‘爱’的根源”等等。
人类的生活、生活的情况从2600年前至今,其根本没有什么变化,人类生活的普遍性已被认可。无论是谁也都会认为“的确如此”,“知道的”。虽然是这样,可是从于丹教授口里说出来“道理”,真让人感到了她好像就是《论语》的传道者。于丹教授的授课并不是她讲得多么漂亮,而是她自己的想法、她自己的心化作“道理”,仿佛是朝霭的水分从树叶上化作水滴,流向地面然后静静地渗透着、流淌着,这是多么沁人肺腑的一种清爽啊!我想,正是这样,才是心灵沟通的“道理”所在,也是《论语》的真髓。
7位学生听于丹教授讲课,听的既是目瞪口呆,也是充满着心灵盼陕乐,此时,分别的时间来临了。不知是谁带头开始鼓掌,在于丹教授的微笑之中,大家相约9月28日再次相会,然后离开了秋田论语讲堂。
于丹教授的话通过孔健的翻译,忠实地得到转达,虽然在其语言深处还暗示着有更深的含义,但仍然有着一种直击我们的生活的力量。所以分别之际,大家的感谢之声不绝于耳,“感谢、感谢”
我们决定开车去神秘的田泽湖(水深423米),然后去“鹤之汤温泉”。先横穿105国道,将问仓、松仓、小杉山抛在后面,然后来到杉泽的苹果园,我们在无人售货处买了富士王林苹果,开始大啃起来。途中,一边驾驶一边考虑着要选择沿途都是美丽风光的路线,这样,抄近道走角馆,通过西木向辰子姬像开去。在这期间,照相机的快门也向洪水一般咔嚓个不停。
《论语力》-基本资料 作者:于丹,孔健主讲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6-1
字数:250000
页数:242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ISBN:9787802286757
包装:平装
定价:¥29.80[1] 《论语力》-编辑推荐 作者将全部首印版税通过中华红十字基金会捐给四川灾区
随书赠送:于丹,孔健精华讲座光盘。
张瑞敏,周厚健,李彦宏,范敬宜,唐国强,姜昆,元元,杨军,田玉茂,黄潍连,于冲,百位名人隆重推荐。
万代一宗的孔学感悟集,日本福田首相力邀于丹。国学论语火爆东瀛,中央日文版隆重同步上市。
孔子第75代直系当主,惊爆孔子家史,揭密孔家后代的成长秘诀,揭密世界最伟大文化软实力的真实震撼力,孔学引爆全球中国式“圣经” [1]
《论语力》-内容简介 本书为于丹教授日本扶桑行之学术感悟记录,以及孔健作为孔子第75代直系当主,孔氏思脉与于丹《论语》心得的激烈交锋。
本书不仅有于丹教授在日本演讲的《论语》心得,还有孔健的孔子思想的深刻阐述,同时孔健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讲述了儒学做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以及孔子对孔学思想、《论语》思想走向世界的营销学成绩。
于丹和孔健带领我们解读经典,在谈笑中见趣味,领人生智慧,品生活细微,解心灵困惑。[2]
《论语力》-作者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作为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于丹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多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2006年10月以来,于丹教授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解读《论语》和《庄子》,社会反响强烈,据演讲稿整理而成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两书累计销售量超过600万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健,作家,孔子学研究者,孔子第75代直系子孙。
195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1985年赴日本留学,获新闻学博士。
现任:中国巨龙新闻集团总编辑、中国画报日文版总编辑、NPO法人日中经贸促进协会理事长、日中文化体育交流协会理事长、中国画报协会副会长、日本软银金融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天下第一家》、《孔子的人生之道》、《孔子的处世之道》、《孔子的管理之道》等、日、韩文著作有:《新论语学》、《新孔子演义》、《儒教和日本人》、《日本人永远不懂中国人》等70余本,并首次将《论语》用中英日韩语编译出版。作者以中日两种语言写作和演讲,被媒体誉为“中国文化演讲大师”、“孔学传播大师”。[1]
《论语力》-图书目录 孔健的“道”和“知仁”题词
第一部分:序和图(8162)
序一:于丹《论语》扶桑行
序二: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
序三:于丹为《论语力》出版所做的序言
序四:福田于丹会见录
第二部分:于丹《论语》扶桑行 (24297)
1、在成长中感悟(于丹)
2、于丹《论语》扶桑行 (佐佐木正光)
3、于丹的日本讲座
4、我眼里的于丹及“于丹现象”(孔健)
5、于丹译解《论语》经典回顾
第三部分:孔子第75代当主——孔健(25966)
1、我就是孔子第75代直系当主 (爷爷续了一辈子孔家家谱、在日奋斗、每天把论语带在身边)
2、孔族渊源(孔族渊源、世界上最古老的孔子家族、孔子后裔的辈分、孔家的特殊教育)
3、孔子其人(孔子的身世、孔子一生做的两件事、仁者爱人、以政为德)
第四部分:孔健说孔子的思想 (孔子及其《论语》的永恒主题)(17748)
1、大同理想
2、成人之美
3、宽能得众
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博学以文
第五部分:儒学: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软实力 (51089)
1、孔子——大众传播学的鼻祖
2、孔子的传播经验(闻斯行诸、因材施教,说服力 诚实诚信,循循善诱)
3、孔子的传播业绩(弟子三千,孔子对《诗经》的整理,整理文化典籍,)
4、好事多磨,志者多难。(流亡列国,富民教民思想,“正名”思想,君子固穷的意志力,积极的入世思想,)
5、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做乡愿,过勿悼改,语言魅力)
第六部分:孔子一日一言精选。(11169)
《论语力》-媒体评论 《论语力》搞活大中国
今天听了在中国发行一千万部以上《〈论语〉心得》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演讲。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收集了2500多年前的思想家孔子言论的一本儒教书籍。
《论语》曾经作为国语特别是汉诗的授课内容,学过它的人很多,但现在却作为一般性的读物广为流传。
因为《论语》涉及到的事物,不仅仅是2500年前的事情,它是告诉人们如何将人生如何过得更有意义。而且,其中的重要内容,2500年前有用,放到现实社会里具有更加重要的寓意。
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们重新看一下忘却的珍贵东西,许多会令我们感到大吃一惊。
随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中国贫富差距及贪污腐化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把《论语》中精神层面的重要内涵简单明了地介绍给人民,于丹老师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摘自每日新闻《经营指南针》
为什么于丹会激活孔子? 2007年10月15日
日本巨龙新闻 小岛正宪:
现在,在中国据说于丹写的《〈论语〉心得》一书发行量已超过1000万册。被这一消息所吸引,我也买来了一本日文版《论语力》看了。从其内容看确是一本陶冶人生修养的好读物,即便是畅销书,那也不是一本能鼓动普通大众热情推动社会变革的书。顺便先介绍这本书的目录。
一天地人之道
二心灵之道
三处事之道
四君子之道
五交友之道
六理想之道
七人生之道
在日本,1992年也曾经有中野孝次先生的《清贫的思想》成为畅销书。当时,这本认真探讨人生准则的书能够走红,就连作者本人也是没有想到的,可是这本书卖得极其火爆。一定是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沉闷世道中,对疯狂资本主义的专横抱有疑问的多数人渴望出现这样的书。当时,这本书的确在呼唤社会和人们的良知,为改变金钱万能的社会观念,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但是,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大多数的人们还是忘掉了此事,依旧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狂奔。
于丹女士的这本书,对当今中国拜金主义肆虐抱有疑惑的多数的明智派大概都买来看了吧。在大家的不经意中,也会类似日本《清贫的思想》同样的遭遇,这种现象也将昙花一现而告终,这本书和明智派一同被卷入拜金主义的大潮中。
日本政法大学教授王敏先生在她的书中说,这种孔子热现象在学术界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他叙述说,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内设立了“孔子研究院”,在这里学习世界史、哲学、美学、文学、科学史等西方知识的同时,也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儒教的经典“四书五经”等,这是为解决当今诸多的新问题,出现了除了从外国寻求答案之外也应探讨从中国传统古典中寻求启示的想法,并主张与孔子研究相结合。(《中国人的爱国心》王敏著PHP新书)
8月20日的日经新闻上登载了一篇报道说中国政府要让“孔子学院”普及到世界各地。与前面说的于丹的著书引起一股《论语》热相比较,这次孔子是从当政者那里请了出来。据新闻报道说,所谓孔子学院就是把汉语和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这是教育部2004年开始实施的国家项目,到07年年末建成200所,2010年达到500所,目标是数年内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一亿人。对于中国政府的这种做法,日本的网络上批评说“孔子学院仅是汉语学习基地,而与孔子无关,这就是憾事”。
日本的孔子学院在立命馆、爱知、樱美林、北陆、札幌、早稻田、岗山商科等大学开设,实际以语言学习为中心,《论语》的授课几乎没有,更谈不上文化的普及。顺便提一下,爱知大学的孔子学院,是面向普通社会人士开设的语言学习班,授课费从2万到3.5万日元,上课18次。授课的老师除几名日本人之外,还有从中国派来的孔子学院的几名和南开大学的1名老师。最少的授课人数是10人,到现在为止大致每年都开办。还有每年一次的赴南开大学的休学旅行,据说很有人气。
现在的中国,像这样由政府和民间同时抬出了孔子,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是赋予了新的寓意吧。在中国,共产主义的道德精神完全丧失,以资本主义或者叫市场自由竞争的美名下,拜金主义现象比比皆是,造成的结果是民众的不安定感增加,连生存环境也难以保障。在这种状况下,中国政府要复活孔子和儒教、保持社会稳定、恢复向心力,同时人民大众借孔子祈求安定生活也许是想当然的了。
去年12月末,我走访了山东省曲阜的孔子之乡,寒风凛冽中参观了孔子庙,探访当年孔子率弟子的出巡之道。因为要揣测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什么情形下不得不抬出孔子、并赋予新的寓意,所以我想要亲身感受孔子的教诲。
曲阜有保存完好的孔庙和历代王朝学习孔子的学堂,孔子及其子孙的墓中也保存完好,这块面积广袤的地方被命名为孔林。而且,在市区的中心地带,建有许多优秀建筑的、恢宏的孔子研究院。进到里面一看,展品等布置得虎头蛇尾,第三层还有部分未完工,一楼好像正在举办跟孔子好无关联的法国人像摄影家的作品展。因为我原本想象的是正在这里举行格调高雅的论语研讨会,看到此番情形令我大失所望。整个曲阜完全变成了游览的地方,丝毫感觉不到这里曾是儒教的故乡、知识的学府所在地。
今后,中国政府方面将如何开展孔子研究院和孔子学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还不是太明确。但是,历史上孔子和儒教不仅在中国,就是在日本也是当政者利用它来教育感化人民的一种手段。虽然我不认为于丹女士的做法也类似政府开办孔子学院的意图,但这个时期偶然出现两种流派也是事实。所谓历史大概可以理解为就是一些这样的偶然重合而跌宕起伏,并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寻求传统的中国人
去年在中国发行量超过一千万册的畅销书《〈论语〉心得》的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来访日本,以在中国的论语热为话题接受了采访。
于教授所从事的专业虽然是影像传媒,但前年她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通俗易懂地介绍了论语之后,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论语热潮。关于这个背景,于教授分析认为抱有失落感的中国人,要从论语中探求答案。
“因为大开放物质文明基本满足之时,家庭分崩离析等现象,中国人失去了稳定感”,“中国因为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文化的断层,造成了现在寻求传统文化的状况”。
去年2月,在电视节目中还做了庄子的解读博得了好评。以“仁”诠释道德的孔子和解释无为自然的庄子,乍一看两者的思想相去甚远。但是于教授说“生活有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两种”,即左手孔子、右手庄子,从孔子那里学习社会和人生处世的方法,从庄子那里学习个人层面极乐度一生的东西。
—— 摘自日本《读卖新闻》
于丹掀起中国《论语》热
中国掀起了《论语》热。据说现在的中国卖得最火的就是《论语》方面的书籍。
这次在北京的书店里,我看到了《论语》、《菜根谭》、《庄子》的书都摆放在了显眼的位置。
以下是孔健先生在《论语力》前言的一段话。
2007年8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持召开了从全世界华人在中征集读《论语》谈感想文章的的活动,出席这次活动的我致词说“我们的先祖孔子应该开怀大笑,笑迎论语春天的到来”,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现在《论语》正在盛行。
这火爆情势的点火人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也是这本书的作者于丹女士。他06年10月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颇受欢迎的“百家讲坛”节目中作了有关《论语》的讲座,从此开始走红。据说当时全中国约有一半的人(7亿)收看了这个节目。把这次讲座整理成书《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出版),包括盗版在内,至今已经销售了一千万本以上。此前古典书籍看也不看的中国年轻人们,现在大都开始翻阅“四书五经”。这本书的确是掀起了不曾有过的被称为“于丹现象”的《论语》热。
不仅在中国国内,这本书在台湾和韩国也依次成为畅销书,此次以《论语力》作书名,也终于在日本翻译出版了。
——摘自日本自民党《论语》研究会会报[1]
《论语力》-图书书摘 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
说到儒与道,中国哲学这两大源头,在我最初接触的时候,是处于一种孩提的蒙昧状态,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识要去读,要去记忆。
先来说儒家。我最早接触《论语》里面的一些道理,大概是在四五岁的时候,现在想起来,我父亲从一开始就没有要求我死记硬背,却经常带我去叔叔、阿姨家参加聚会,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爸爸就悄悄地跟我说,你看,这里有这么多人,孔子说过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么些人里头,肯定有能当你老师的人,你去看看,你觉得他们谁对人特别有礼貌,谁特别博学,谁做事做得特别麻利,你去看看谁能当你的老师?小孩子嘛,我就这样跑来跑去看,有的时候看到有些行为是好的,也有的时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会跑回来问爸爸,说你看,有一个叔叔他随地吐痰了,有一个阿姨她高门大嗓地抢别人话了,这个人肯定不是老师吧。然后我爸爸会告诉我说,这也是老师啊,因为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样好,这是老师;但是见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会不会跟他一样不好,所以这也是一种老师。
我对《论语》的介入一直都是这样只言片语化进生活的。《论语》对我来讲是笃定的、真实的、亲切的、温暖的。
司马牛曾问过老师: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不忧不惧”,司马牛觉得很困惑,做到不忧不惧就能算是君子了吗?然后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反省自己,叩问心灵,上不愧苍天祖先,下不愧百姓儿女,那么他的心何来的忧,何来的惧?一个人叩问内心可以做到不忧不惧,这是一个简单的标准吗?能做到这一点,还不是君子吗?君子坦荡荡,小时候不知道,大了以后才有所感悟。君子坦荡荡,什么是坦荡荡,并不是心中任何事情都不进入,而是万事进入之后皆能化解。
读经典很有意思,开始会觉得简单,但是读来读去,便应了郑板桥的那句话:“画到生时是熟时。”感悟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真正地从内心敬仰圣贤。因为他们不用华采的词语,来让大众觉得一定要去膜拜,一定要去远离。他们不因自己的伟大而让万众折服,觉得不可企及。他们以自己一种朴素的人格,让大众觉得,这些朴素的真理恒久不变。
道在人心,道不远人,你总归是能凭着生命的成长去接近的。《论语》里提到“仁”的地方总共109处,这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的回答就两个字:爱人。真正的仁爱之心无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后来被孟子推演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是孔子说的,他一生的理想无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我对这句话有了真正刻骨的理解是在2006年的“感动中国”的评选中。
2006年年末在许多评选材料里,我看到了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位农村阿姨,从嫁到这个村子,就义务抚养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就这样,她日复一日地在这些老人家中奔走。她自己的四个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从小就觉得村里的孤寡老人就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妈妈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帮忙给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样一直持续了三四十年。当时我给她写的推介词是:如果富人做这样的事叫做慈善,那穷人做这样的事,她就是圣贤。看到她,的故事时,我明A了什么是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虽然她一生并未走出过农村,但她就是一位活着的圣贤,掀开上面的铭文,每个人都有四个字。这位农村妇女的碑上的四个字是——“温暖世道”。
中国儒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和谐,讲究的是天与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讲究的是每个人“天下己任”、全社会“和而不同”。这有助于建立后工业时代的稳定秩序。
从中国本土来讲,不能过分强调和推崇文化一元论。任何好的文化,我更愿意用健康这个词来评价。健康的文化生态,一定是多元的、富于建设性的、生生不息的。我不希望说由于儒学是我们本土的产物,就认为文化应该是一元的,就要用儒学去拯救当今世界,拯救所有的文化问题,那样有失偏颇。文化基因实际上积淀在中国人的血液中、骨髓中,它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伦理判断。一位农村大妈,她可能目不识丁,但她知道孔夫子。她知道孔子的态度和观点,知道逢年过节大家要互致问候,也知道教育子女要为人诚信。也就是说,仁义礼智信一直为中国普通百姓所追崇。百姓熟悉的“忠厚持家久,诗书继世长”等,很多都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可以说它对世界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但不能说它是世界性的文化基因,毕竟它更重要的是东方的,是中国的。儒家给了我们土地,让我们能够站在这片土地上行走,但是如果没有天空的话,我们就没有思考,不能飞翔。
孔子是个普遍的代称,他代表了中华文化源头,中国人朴素的安身立命之本。
孔子在这个年代是一个文化指称。孔子代表的是中华整体文化在心灵上的唤醒和复归。中华文化中不仅仅有儒家思想,也包括大量的道家思想,这就是我在讲完《论语》后主动提出讲《庄子》的原因。我认为如果只有“儒”而没有“道”的话,我们的文化建构是不圆满的。
儒家给了我们土地,让我们能够站在地上行走,去实践,去以身践道,它鼓励社会人格的自我实现,这没有错。但是如果没有天空的话,我们就没有思考,不能飞翔,没有生命角色上的自我超越。只有土地没有天空,我们会变成过分沉溺的现实主义者,而失去理想色彩,生命自觉无法建立,就容易再一次进入集体无意识。
我认为中国人说的人格理想就是盘古的理想,所谓“神于天,圣于地”,神圣两极,人就在天地问。孔子是个普遍的代称,他代表了中华文化源头,中国人朴素的安身立命之本。
我认为道德和秩序是同等重要的。很多东西是和谐的统一,也就是说,两个坐标是能够制衡的。用儒家的最高理想来描述人格,而儒家所谓人一生的历练,从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要到达什么时候?70岁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个人道德指标,就是按照自己心灵指引的方向去实现个人;不逾矩,是外在的制度指标,是遵循外在的一切社会要求,这两者能够合二为一,这是一个很高的理想。用庄子的话就更简单了,五个字,叫“外化内不化”。外化,就是顺应制度;内不化,就是坚持人格道德。中国的儒与道,殊途同归,以不同的表述描述了一种和谐状态,就是个人与社会永远不要过分夸大冲突,而更应该强调一种和谐。
这样的境界。太年轻的时候焦么可能感悟的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的伟大就在于你很年轻的时候,他不会让你觉得畏惧,真正的感悟需要用一生去体验。
其实我当老师以后,开始讲中国古典文学了,又给了我新的一番感受。它关乎一个孩子的体悟成长,它关乎一个家庭的悲欢。这是什么呢?这是经典的力量,这是圣贤为什么在今天仍然让我们相信他活着,因为他活在我们每一个苦难的时刻、悲伤的时刻,他作为生命里一种救赎的力量,永远给我们一种支撑,永远默默地温暖着我们苍凉的生命。
古人说“破万卷书而行万里路”,这话真的是有道理的,仅仅关在书斋中我们可以把学问做得很深,但是很难透彻。学问有一个很高的境界,我想是通透二字——通达透彻,能够渗入生命,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在我走到泰山顶上那一刻,两度登泰山最终到达一个地方,我就明白了一个朴素的成语,叫做殊途同归。而中国人格一直是在儒家相济理念里学会成长的,这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中国人,每一个中国人在其社会理想上都是儒家,在其自然理想上都是道家。这么一想,儒与道不简简单单拥有一种严谨的学理意义,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它也是我们每一个朴素心灵可以分享的一种文化权利。
解读经典,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心去完成这样一番体悟,我想,不是一个年头,一段经历,一个文凭可以回答得了的。也许这一生中永远在成长,永远在感悟,我今天谈的是今天的感悟,20年后,30年后,还有那个时候的感悟,21世纪是个多元选择的时代,人心容易迷惑,大家要追寻简单的真理,国学开始复兴。《论语》讲的就是“人人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另外,我们正好赶上大众传播时代,现在有《百家讲坛》这些途径,让一些有研究的学者,真正用自己的感受去体悟、去激活象牙塔里的东西,通过大众传播这个平台,还原到每个人心里去。媒介时代是外在原因,跟多元时代人心呼唤的内在原因,碰在一起,内外合生成这种现象。作为
一名传媒学者,我的学问一刻没有间断过。而向大众讲《论语》、《庄子》,也是我的使命。《百家讲坛》的定位是面对初中文化水平的观众,要求15岁的中学生能喜欢,要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为了炫耀学问,去和大家讲版本考据,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面对什么人要说什么话,大众传媒首先要尊重大众。
传播是形式,古典文化是内容。作为治学的学者,我在大学研究传媒。作为文化传承者,我在《百家讲坛》平台上讲读《论语》。在我身上,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不矛盾,相互激活。我的成功不是思想、学问的胜利,而是传播策略的胜利。我研究传播,传播本身有准则,电视传播非常松散,是先天的冷媒体,想让冷媒介抓住大众,就要讲究传播策略。你不能讲大学里的儒文化渊源、版本的考据。到大众传播平台上,我信奉“道不远人”,也就是真理离人心不远,要找到身边的小故事去诠释经典。《论语》简单朴素,流传千古,但它本身没故事,跟三国不一样,不利于传播。我的传播策略,就是要在故事情节中,让大家感悟道理,让老百姓活在经典之中,从内心完成唤醒,而不是外在灌输式的接受。
我的书之所以交给中华书局出版有这个因素。我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了,他是搞国学出身的,他对我这个独生女儿走这条路,影响很大。在《百家讲坛》讲完《论语》以后,整理书稿的时候,找到我的出版社有十几家,加上找到央视的,有将近30家,都想要这个书稿。中华书局的同志跟我说得非常坦诚,他们说,我们是一个百年老店,学术实力是可以信任的,只是市场营销做得不太有经验。我们以前从来没做过这样的畅销书,营销能做到什么程度,很难说,但是我们很希望能拿到书稿。后来我想了想说:第一,于情,你们是我的父字辈,出于尊敬,要选你们;第二,于理,作为一个学古典文学的研究生,我是读着中华版的书长大的,在中华书局出一本书,对于我们这个行当的人来讲是一种荣誉,,从心理上,我对这样一个百年老店充满了信任。
得知我的《(论语>心得》要在日本出版,我十分高兴,《论语加算盘》打造了日本经济强国,日本人崇拜孔子,活学活用了《论语》。这本书经孔子第75代直系孙孔健翻译,在讲谈社和诸位努力下得以在日本问世,首先我向孔健、矢吹俊吉局长、柿岛部长、竹石健、笹岡等人表示衷心感谢!
但是我想,这一生我会让经典活在生命之中,让经典活在当下,给我力量,让我自己的生命在经典里面不断成长。(日本讲谈社新书介绍)
于丹《论语》扶桑行——佐佐木正光的接待随行记录
于丹来了!
“道不远人。”这是《中庸》里记载的孔子的话,意思是“真正的道就在身边,是可以在普通的生活中得以实践的。”
据说,于丹教授于2006年10月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非常受欢迎的栏目《百家讲坛》中,对《论语》进行演讲,受到极大的欢迎,大约有半数的中国人7亿人,都收看了她的演讲。她的演讲被编辑成《于丹(论语)心得》而出版,包括盗版书在内,迄今为止总共销售了1000万册以上。作为此事的佐证,现在有了许多以前未曾有过的研究“于丹现象”的组织。开头提到的文章就是在《论语力》一书中,代替序文而发表的。
2008年1月26日9:05,于丹教授坐在了从东京羽田机场起飞的全日空873航班的第一排的超级座位上。
在办理乘机手续的时候,我只买了一张超级座位票交给了孔健,可是,孔健转手将它交到了于丹教授手上。我问孔健先生:“为什么你不坐呢?”他只回答了一句:“先生(日本人的尊称)太累了。”
就和我一起坐到了普通座位上。看到孔先生给别人让座的身影,我感到了这非同一般。和于丹教授用英语交谈,和孔健先生用日语讲话,和于丹教授的秘书祝先生是英语加中文混杂在一起交谈,这就开始了非常奇妙的三国语的交流沟通。因为风雪的缘故,从羽田机场出发的时候大约晚点30分钟,加上跑道要清除积雪,到达秋田机场的时候,我们一共晚点了将近一个小时。在孔健先生等待取行李的时候,我陪着于丹教授来到了机场外面。还在飞机上的时候,她就不停地发出“哇、哇”的惊叹声,似乎是发生了什么事情。那时我还不可能了解于丹教授的全貌。当她来到往返机场大巴乘车处,看到那里的积雪,她马上跑去团了几个雪球摆放、罗列在一起,还坐在了有雪的椅子上,就像可爱的小猫围绕炕桌上的毯子在嬉戏一样,用一句话来说的话,那就是“憨态可爱。”
为了去公司取寄来的《论语》,我们先向秋田方向出发了,在途中,相机的快门声就像手表的指针那样不断“咔、咔”地响着,于丹教授不断地在说着“真美,太漂亮了,太好看了。”
她好多次地说到,北京太冷又干燥,像沙漠似的。“秋田一片洁白,真是又美又温暖的地方。”
当我们到达大曲,刚从车上下来,她也马上走向积雪,捧起了一捧洁白的积雪。
初开眼界在由大曲“扶轮国际分社”(国际交际社团)的有志者参加的首期《秋田论语讲堂》上,瞬间让大家大开丁眼界。于丹教授讲课讲到一半的时候,从外面拿进来了黑板,白色的粉笔滑走在黑板上,就好像是在上书法课似的,那不是年轻美貌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好像是仙女从天而降在进行特别的授课,也好像是一道极为普通的学习风景。每当写在黑板上的白色粉笔字要被擦掉的时候,大家都想到了“啊,太可惜了!应该让于丹教授写在纸上的”不过,这已经是马后炮了。
这次授课大约晚了一个小时,是从下午一点开始的,转眼之间就结束了。大曲PC创立50周年纪念活动委员会的堀江先生拿出了姐姐传给自己的一本《论语》,那是一本昭和8年(1932年)岩波书店发行的,翻译这是武内义雄,定价是当时的40圆。因为古时候有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孔子屡屡遭受到了来自权力的迫害,
所以这么古老的东西得到如此珍藏,又是兄妹之间的非常珍贵地传承,这些好像都让孔健和于丹教授大吃了一惊。正因为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背景,在这种背景之下,《论语》通过“于丹”这样一位女子的传播,经历大约2600年,《论语》在中国大陆又得以“复活”了。
精彩绝伦的授课
不知不觉之间,《秋田论语讲堂》的授课已经进行了两个小时,马上就结束了。只有七位学生来上课,这是有点太奢侈了。
学生们提出了:《论语》在中国现在是怎样的情况?还在被应用吗?孩子们和老人们是如何参与的?等等的问题。于丹教授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说着“仁”“爱”“恭”“宽”“信”“敏”“知”“勇”,讲述着论语世界的一些问题。诸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现已成为一体。”“好的大自然会产生好人。”“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不要让别人做,这就是‘仁’的根本,也是‘爱’的根源”等等。
人类的生活、生活的情况从2600年前至今,其根本没有什么变化,人类生活的普遍性已被认可。无论是谁也都会认为“的确如此”,“知道的”。虽然是这样,可是从于丹教授口里说出来“道理”,真让人感到了她好像就是《论语》的传道者。于丹教授的授课并不是她讲得多么漂亮,而是她自己的想法、她自己的心化作“道理”,仿佛是朝霭的水分从树叶上化作水滴,流向地面然后静静地渗透着、流淌着,这是多么沁人肺腑的一种清爽啊!我想,正是这样,才是心灵沟通的“道理”所在,也是《论语》的真髓。
7位学生听于丹教授讲课,听的既是目瞪口呆,也是充满着心灵盼陕乐,此时,分别的时间来临了。不知是谁带头开始鼓掌,在于丹教授的微笑之中,大家相约9月28日再次相会,然后离开了秋田论语讲堂。
于丹教授的话通过孔健的翻译,忠实地得到转达,虽然在其语言深处还暗示着有更深的含义,但仍然有着一种直击我们的生活的力量。所以分别之际,大家的感谢之声不绝于耳,“感谢、感谢”
我们决定开车去神秘的田泽湖(水深423米),然后去“鹤之汤温泉”。先横穿105国道,将问仓、松仓、小杉山抛在后面,然后来到杉泽的苹果园,我们在无人售货处买了富士王林苹果,开始大啃起来。途中,一边驾驶一边考虑着要选择沿途都是美丽风光的路线,这样,抄近道走角馆,通过西木向辰子姬像开去。在这期间,照相机的快门也向洪水一般咔嚓个不停。
与“哲学”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哲学
收藏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