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木鱼歌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木鱼歌又称“木鱼”,也称摸鱼歌或沐浴歌,是中国南方弹词系统的曲种,流行于广东地区。木鱼歌起源于明末,清代以后兴盛。屈大均《广东新语》曾记载其演出盛况。早期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后来才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刻印传唱。这种抄本或刻本,名为木鱼书。

木鱼歌由来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说是与寺庙的敲击乐器沐浴有关。据说鱼类睡眠是不闭目的,念经敲木鱼,是要警诫僧侣一力苦行,这与木鱼书的内容多是警世劝善相吻合。演唱时便敲边唱,随物赞祝,久而久之,“木鱼”便成了这一说唱形式的名称。 另一说来自1927年出版的第233号《小说世界》上署名为秋山的文章《木鱼书》:“注引《池北偶谈》及《后山丛谈》:‘二广居山谷间,舟居谓之蛋人。蛋有三种:蠔蛋、木蛋、鱼蛋也。’‘此地有民歌,……大抵皆男女相谑之词。’据此……则木鱼歌者,木蛋、鱼蛋之歌也。”关于“蛋民”,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三里记载:“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蛋’也……蛋有三,一为‘鱼蛋’,善举网垂纶;二为‘蠔蛋’,善没海取蠔;三为‘木蛋’,善伐山取木。”
  木鱼歌也称摸鱼歌,这可在明末清初的朱彝尊(1629-1709)和王士祯(1634-1711)的诗中找到互证。1657年朱氏曾到东官(东莞的旧称),并写下《东官书所见》:“浦树重重暗,郊扉户户关。长年摇橹至,少妇采珠还。金齿屐一尺,素馨花两鬓。摸鱼歌未厥,凉月出林间。”而后者则是在1684年奉命到广州,他的《南海集o广州竹枝词六首》第一首中道:“两岸画栏红照水,蟹船争唱木鱼歌。”
  两人都是亲见亲闻,但说法不一,且“木”与“ 摸”发音相近,可见所指乃是同一事物。此外,木鱼歌还有一俗名“盲佬歌”,东莞人习惯用此说法,那是因为唱木鱼的职业艺人一般是失明之人,男性称瞽师,女性则称瞽姬,且男性比女性多。木鱼歌的文字载体,是木鱼书。但在清初,莞人称之为“歌本”,后改称“歌书”直至今天。如果是短篇的歌书,又可称“摘锦”(或作“择锦”)。
  又一说是“木鱼”来源于北方的“子弟书”。贾天慈在《试论子弟书的沿革》一文中说:“当时由于清兵分赴外地驻防等原因,此种曲艺遂先后随之传播到广东,江苏等地;各地又以不同曲艺形式别创乐调。经研究考证,木鱼、开篇、津子弟书、清音子弟书等,均源于子弟书,与北京子弟书同源异流,仅不为世人所熟知而已。”
  这些都是一家之言,学术界对此莫衷一是,尚未有定论。

木鱼歌渊源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般认为木鱼歌源于唐代的说唱文学“俗讲”,“俗讲”的话本即是“变文”。元末明初,流传于江南的“变文”嬗变成“弹词”,弹词流入广东,结合当地的人民的生活及独特的方言,便成了“木鱼歌”。
  另一种认为木鱼歌起源于南朝萧梁时期,爱佛教宝卷传唱的影响下,从其流行地区的民歌民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又受到外地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而更丰腴壮大,而它的演变过程错综复杂。

木鱼歌特色编辑本段回目录

    体制
  木鱼歌基本上是七言的叙事诗,间杂以三、五、九言,最长的有十二字。用语半文半俗,夹有大量的俚语和方言词。作品多属长篇,每篇都分若干回,一般每回有一个独立的小标题,多是四字。通常是第一回“开书大意”,介绍全书梗概、人物和背景,接着是正文,逐回陈述故事情节,最后一回是尾声,交代故事终结,一般在最后加上劝诫之语。
  演唱方式
  木鱼歌是广东省民间方言歌。它的演唱形式,以弦乐伴奏为主,也可以用小锣鼓或竹板等打击乐器伴奏,或不用乐器伴奏个人清唱。这种歌的腔调和节奏洒脱自由,悠扬悦耳,深得群众喜爱。
  木鱼歌虽属弹词系统的曲种,但与苏州弹词不同,没有开篇、诗、词、套数和说白。以后受粤曲、南音和龙舟歌的影响,始插以说白。演唱时用二胡、古筝、琵琶、三弦伴奏,也可用竹板击节。曲调分“正腔”和“苦喉”两种。前者爽朗明快,欢乐喜悦;后者沉郁悲恻,哀怨缠绵。
  木鱼的演唱形式颇为独特,表演时演唱者靠敲击一段刳空的硬质木头来掌握节拍。唱词基本是七字句,通俗易懂。木鱼的内容大都是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也有一些佛教故事。流传的五百多部木鱼书,大部分是长篇作品,改编之作为数不少。

木鱼歌曲目编辑本段回目录

    鱼歌有记载可查的约有500部、4000 ~5000 卷之多。内容良莠杂陈。从取材方面看,有改编自前代盛行的历史小说或戏文,如《狄青比武》取材于《万花楼》,《长亭饯别》取材于《西厢记》;另有独自创作的,如莞人的《杀子报》、《梅李争花》、《番宝名琴》、《花笺记》、《二荷花史》等等。有从佛经故事和宝卷改编的,如《 目连救母 》、《 观音出世》;有来自小说传奇之作,如《仁贵征东》、《白蛇雷峰塔》等;也有反映现实社会题材的曲目,如描写反美华工禁约的《金山客自叹》、《华工诉恨》,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的《国事诉根源》等。传统曲目以《花笺记》、《 二荷花史 》最为著称。
  《花笺记》和《二荷花史》是木鱼书创作作品中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而《背解红罗》则是改编之作中影响较大的作品。
  《花笺记》写书生梁亦伦与杨瑶仙、刘玉卿两个女子间的爱情故事,全书共五十九回,文笔细腻生动,富有诗意。郑振铎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写“少男少女的恋爱心理,反复相思,牵肠挂肚,极为深刻、细腻”。《二荷花史》共分四卷六十七则,写少年书生白莲与何映荷、裴丽荷两女子历经磨难而终成眷属的故事。作品颇有浪漫色彩,在何映荷、裴丽荷对爱情的忠贞而执著的追求上,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反封建礼教精神。《背解红罗》又名《背解红罗袱》,由鼓词改编,共十二卷,写汉武帝与皇后苏金定、苗妃之间的恩怨故事,情节曲折,颇能引人入胜。

东莞木鱼歌编辑本段回目录

    东莞木鱼歌又称盲佬歌,因昔日唱此歌的多是盲艺人而得名,是由广州木鱼歌演变衍生而成的方言歌,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末清初,其鼎盛时期至“岁朝佳节,农闲之时,榕树下,厅堂中,妇人围座而歌”。清初学者朱彝尊更言“一唱摸鱼声,都来月下听”。木鱼歌曾经在东莞城乡广为流传,但世易时移,木鱼歌实际上已是风流不再,几成绝唱,只在城乡的一些老年人中传唱。
(图)木鱼歌

  虽然受到全球化经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东莞木鱼歌却在国际上拥有众多的研究者、传诵者。这是因为,由于历史的变迁,历史上记叙木鱼歌的木鱼书最好版本大多流失到国外,国外收藏的数量也远比国内及东莞多。东京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英国博物馆、巴黎国家图书馆、莱顿大学汉学研究所(荷兰)、莫斯科国立外交图书馆、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图书馆、西柏林普鲁士文化图书馆、美国等都有收藏。1827年德国著名诗人歌德 (1749—1832)也曾经把“谜”一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东莞木鱼歌《花笺记》称作为一部“伟大的诗篇”。因此,在二十一世纪,东莞木鱼歌引起美国、英国、俄国、日本等众多国家的学者的研究。
  东莞博物馆、东莞图书馆等有关部门以及东莞的一些热心人士如杨宝霖、张俭东等,都十分重视东莞木鱼歌的收藏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莞邑文史学者杨宝霖数十载潜心研究,千方百计把藏于英国博物馆、牛津大学、巴黎国家图书馆等存世最早的莞音木鱼书《花笺记》几个刻本(复印件)收藏,写出了《东莞木鱼歌初探》、《(花笺记)研究》等专著,为传承东莞木鱼歌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东莞打造“文化新城”的稳固基石。东莞木鱼歌在东坑“卖身节”登大雅之堂,开创了东莞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新路子。

与“音乐,曲艺,风俗”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音乐 曲艺 风俗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