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简板,又称简子。流行于湖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区。宋代已出现,见苏汉臣所绘《杂技孩戏》画面中(《中国音乐史图鉴》IV—9)。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载:“渔鼓,裁竹为筩,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膋上之最薄者,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
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65—100厘米,鼓面直径13—14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而成。
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
简板用竹片制作,长45—65厘米,宽1.7—2厘米,一端向外弯曲,两根为一副。演奏时用左手夹击发音。与渔鼓一起为“渔鼓”、“道情”伴奏。
近年来,改革制成可奏旋律的新渔鼓,称琴鼓,其前身为四川民间曲艺“竹琴”伴奏乐器。 由十六根长短不同的毛竹筒构成,筒一端蒙牛皮或羊皮,用竹圈紧固,分两排置于木架上。执竹箭击奏。音域D—f1。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研制成二十七音定音渔鼓。由苏州民族乐器三厂制作。音位按律吕式排列,音域f—g2。保持了传统渔鼓醇厚、文静的音色。
渔鼓主要分布于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阳、亳州、涡阳、利辛、蒙城以及河南省的沈丘、项城、周口、太康、郸城等地,界首渔鼓艺人主要分布于光武镇、芦村镇和顾集镇。
界首渔鼓源于明代,具体年份不详,兴盛于清朝道光年间。1920年左右,是界首渔鼓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影响区域东至安徽省太和县、阜阳市、蒙城县,西至河南省沈丘县、新蔡县、郸城县、太康县等。
界首渔鼓以演唱为主,夹白为辅,因界首南北狭长又分为南称“高音渔鼓”,北称“低音渔鼓”。所持乐器为打击器,即渔鼓筒子和简板,所演唱曲目多为传统书目,唱腔高亢嘹亮,委婉动听。
界首渔鼓音乐已被收录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安徽分卷中,有关专家称其为“安徽曲艺一枝花”,被誉为颍河流域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是我国曲苑中一朵芬芳郁香的奇葩。
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65—100厘米,鼓面直径13—14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而成。
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
简板用竹片制作,长45—65厘米,宽1.7—2厘米,一端向外弯曲,两根为一副。演奏时用左手夹击发音。与渔鼓一起为“渔鼓”、“道情”伴奏。
近年来,改革制成可奏旋律的新渔鼓,称琴鼓,其前身为四川民间曲艺“竹琴”伴奏乐器。 由十六根长短不同的毛竹筒构成,筒一端蒙牛皮或羊皮,用竹圈紧固,分两排置于木架上。执竹箭击奏。音域D—f1。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研制成二十七音定音渔鼓。由苏州民族乐器三厂制作。音位按律吕式排列,音域f—g2。保持了传统渔鼓醇厚、文静的音色。
渔鼓主要分布于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阳、亳州、涡阳、利辛、蒙城以及河南省的沈丘、项城、周口、太康、郸城等地,界首渔鼓艺人主要分布于光武镇、芦村镇和顾集镇。
界首渔鼓源于明代,具体年份不详,兴盛于清朝道光年间。1920年左右,是界首渔鼓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影响区域东至安徽省太和县、阜阳市、蒙城县,西至河南省沈丘县、新蔡县、郸城县、太康县等。
界首渔鼓以演唱为主,夹白为辅,因界首南北狭长又分为南称“高音渔鼓”,北称“低音渔鼓”。所持乐器为打击器,即渔鼓筒子和简板,所演唱曲目多为传统书目,唱腔高亢嘹亮,委婉动听。
界首渔鼓音乐已被收录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安徽分卷中,有关专家称其为“安徽曲艺一枝花”,被誉为颍河流域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是我国曲苑中一朵芬芳郁香的奇葩。
与“音乐,乐器,娱乐”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