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网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人人网-校内网更名人人网
人人网
2009年8月4日,千橡集团召开发布会宣布重大战略调整,其旗下SNS网站校内网将启动新域名renren.com,并更名为“人人网”。 发布会地点:中华世纪坛大屏幕厅
千橡表示,此次变动不会影响到用户登录网站,所有用户资料都将无缝转移。原本的校内网网址(xiaonei.com)依然会继续使用,将成为一个跳转网址。
千橡集团董事长陈一舟在发布会现场宣布,其旗下SNS网站校内网将启动新域名renren.com,并更名为“人人网”。陈一舟同时对外宣布校内网的注册用户已达7000万。
对于近日千橡将整合旗下SNS平台的传闻,该公司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内部暂未有整合旗下SNS平台的计划。“千橡旗下SNS平台目前单独发展的都还不错,都具有很广泛的用户,因此目前并没有整合的必要。”
人人网-品牌标志
人人网logo
新品牌标志由两个抽象的人字变形,人字成圈形寓意每个人的人际圈,同时俩个人字中间发生交集,寓意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中间的红色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文字部分拼音renren,同时也是网址renren.com。由图形和域名共同组合成的新标志,象征着renren.com是一个人与人的沟通分享平台,分享真实、沟通快乐。
人人网-业内分析
据《法制晚报》引述千橡相关人士的话称,此次变动将不会影响用户登录网站,所有用户资料都是无缝转移,仅仅是更换一个域名而已。原本的校内网网址依然会继续使用,将成为一个转跳网址。
《法制晚报》引述有知情人士分析称,千橡互动有可能将上文所提的三个网站合并,用来争夺目前的社区网站老大。目前将校内改为人人网只是第一步。但千橡方面予以否认,并表示,千橡互动未来会做两个平台,一个是以人人为基础的沟通平台,另外一个是以kaixin为基础的娱乐平台。
人人网-历史
人人网是第一波互联网中最红的公司之一,人人网成立于2000年,2001年关闭了其在大陆的互联网业务。在2005年,千橡集团陈一舟从曾经负责运营人人网的公司手中买下了该域名,并于2006年5月重新启动该网站,经营分类信息业务。2007年4月,分类信息网站人人网宣布再度关闭。千橡集团董事长陈一舟表示,“分类信息的市场需求还不够,现在做的都是泡沫。”
在千橡集团启动人人网的重新开张之初,陈一舟曾经表示“人人网是未来打包上市计划中重要的一部分”,当时千橡高层将该网站的目标定为“成为每个城市的繁华十字路口”。然而,经过了一年的时间,人人网的冷清表现已经“门可罗雀”。记者昨日登陆该网站发现,人人网最近的内容更新已经是三周前的资讯。来自第三方机构的信息显示,该网站现在的访问量也微乎其微。
人人网-校内网
校内网成立于2005年,2006年千橡收购校内网,并将其与千橡旗下校园社区5Q整合。此前校内网对外公开资料显示,拥有真实注册用户超过4000万、日登陆2200万人次。
2008年4月,千橡获得来自日本软银3.84亿美元的投资,交易完成后软银将持有千橡约40%股份,而此举是软银基于对中国SNS产业的看好。千橡互动副总裁许朝军2009年5月接受新浪科技专访时曾表示,校内一年内将迎来大规模收入。
人人网-改名始末分析
资深网络策划人温浩溟先生指出千橡互动旗下的校内网初期的发展参考了Facebook,不,校内一直都跟着Facebook走。从开始时限制只让大学生注册,到后来开放让全社会注册。不但在发展步伐,连界面,甚至是CSS都有很多相同之处。
但是,不同的是Facebook这个名字没有限制它的发展,而“校内”却大大限制了校内向前推进的步伐。资深网络策划人温浩溟先生指出千橡互动旗下校内网对于SNS,有3个要素是陈一舟必须考虑的:
1、用户从哪里来?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接触过校内的人,对于“校内”两个字,很容易望文生义地认为这仅仅是个学生社区、仅仅是个同学录。和Facebook不同,Facebook望文生义会让人想到通信录。通信录是一辈子的,而同学录仅存在于求学阶段。那么,非求学阶段的网民为什么要来校内网?校内网因此失去了一大批潜在用户。
2、用户为什么停留?
在校内建立之初,网民里大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用户构成了校内的主力用户之一。但现在,他们大多数可能已经在工作,“校内”两个字比不上“海内”带来的归属感多,那么,用户为什么要留在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地方?
3、如何赚钱?
如何赚钱是每个企业必须考虑的。大学生群体的总体消费能力较低,广告主必然更愿意向工薪阶层投放广告。在这一层面上,“校内”二字大大地限制了千橡的盈利能力。
资深网络策划人温浩溟先生指出上述三大SNS社区核心要素是以社区经营模式为主的SNS网站必须严正面对的现实问题,同时近期国家互联网政策环境的大形势也是此次校内网改名寻求突围的重要催化剂。
与“IT科学”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IT科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