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阿拉伯民族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阿拉伯民族,泛指讲阿拉伯语的各民族。“阿拉伯”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 9世纪。欧洲人称之为“萨拉森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国家,占这些国家居民的大多数,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乍得、坦桑尼亚等国,有2.3亿人(2006年)。

阿拉伯民族简介
  阿拉伯男子阿拉伯民族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罗人种特征。阿拉伯语为阿拉伯国家官方用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分为众多方言。自 6世纪起使用源于阿拉米字母的阿拉伯文字。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少部分属什叶派。此外,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约旦的极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游牧的阿拉伯人又称“贝都因人”(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靠饲养骆驼为生,仍然保留着部落制度。阿拉伯人传统的居住形式是泥土房和四合院。南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塔式和堡垒式多层楼房中。南伊拉克、巴勒斯坦和沿海地区的阿拉伯人用棕榈叶和芦苇建成茅屋或用珊瑚礁砌成小房居住。游牧的阿拉伯人则住在用羊毛或帆布制成的四角形帐篷里。传统服装为白长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灯笼裤。用白头巾或方格布缠头。大部分地区的妇女外出时戴面纱,穿黑袍。游牧的阿拉伯妇女一般不戴面纱,喜在额、脖、唇、胸、脚掌及面部黥染蓝色花纹。   阿拉伯人从圣经和古兰经中记载是亚伯拉罕的长子以撒的后代,和犹太人一样同属闪族人,但是历史上由于阿拉伯人几次大的扩张,把阿拉伯文化带到很大的一片区域,所以现在的阿拉伯人在很大程度上不光只曾经祖先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的民族拉,还包括一些被阿拉伯文化同化了的其他民族.
判断阿拉伯人的方法
  可以有三种方式判断一个人多大程度上被认为是阿拉伯人。阿拉伯国家  ①政治上:如果他生活在阿拉伯国家,也就是这个国家是阿拉伯联盟(Arab League)(或者更含糊一点,阿拉伯世界(Arab World))的一个成员。 这个定义包括三亿多人。   ②语言上:是否他的母语是阿拉伯语,这个定义包括二亿多人。   ③基因上:是否他的祖先曾经生活在阿拉伯半岛。   对于上述因素考虑的重要程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大多数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的人们是考虑到政治和语言的因素,但是也有人虽然满足上面的两条,但是基于基因的考虑认为自己不是阿拉伯人。不太多的人只根据政治而不把语言考虑其中,这样库尔德人、柏柏尔人自己不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但是有些人不这么看,例如有些柏柏尔人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阿拉伯的民族主义者认为库尔德人是阿拉伯人。)
阿拉伯民族血统
  阿拉伯人(Arabs) 泛指讲阿拉伯语的各民族。“阿拉伯”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 9世纪。欧洲人称之为“萨拉森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国家,占这些国家居民的大多数,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乍得、坦桑尼亚等国,估计约2.3亿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罗人种特征。阿拉伯语为阿拉伯国家官方用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分为众多方言。自 6世纪起使用源于阿拉米字母的阿拉伯文字。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少部分属什叶派。此外,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约旦的极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阿拉伯人的民族来源可以上溯到远古的闪米特人部落。阿拉伯民族的血统后来融入了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等。根据闪米特诸教经书《圣经》,亚伯拉罕(阿拉伯语发音为易卜拉欣)有两个儿子:   以实玛利:(阿拉伯语发音为易斯玛尼)亚伯拉罕和结发妻子撒拉的侍妾夏甲生的儿子。《古兰经》认为他是阿拉伯人的祖先,穆斯林们认为以实玛利是他们属灵上的祖先,但据科学研究表明,阿拉伯人的血统只有一小部分是来自于以实玛利的。[1]   以撒:亚伯拉罕与结发妻子撒拉之子。以撒生育两个儿子──雅各(后改名以色列;阿拉伯语发音为叶尔孤白)和以扫(以扫后来改名以东,翻译没有问题,以撒和以扫是两个人) 。   阿拉伯国家版图据《圣经·旧约》记载,雅各是犹太人的先祖,犹太教认为旧约是上帝和“以色列之子孙”的圣约;   以扫和以实玛利的女儿结婚,是阿拉伯人的祖先。这一点和《古兰经》中不一样。   不管阿拉伯人的祖先是以实玛利还是以扫,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认为亚伯拉罕(易卜拉欣)是他们的祖先。
阿拉伯民族风俗习惯
  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都是白色的,游牧的阿拉伯人则住在用羊毛或帆布制成的四角形帐篷里。男人的传统服装是白色的缠头巾和宽大的白色长袍。这是因为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吸热较少。有些严格执行教规的阿拉伯国家,规定妇女外出,必须面带黑纱。黑纱上只留两个小孔,以免遮挡视线。比较开明的国家已经抛弃这种习惯,妇女用头巾或者披肩代替黑纱,男子多穿西装。游牧的阿拉伯妇女一般不戴面纱,喜在额、脖、唇、胸、脚掌及面部黥染蓝色花纹。   沙漠地区的一些国家,由于气候炎热,极少下雨,夜晚人们常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以乘凉[2]。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前的阿拉伯民族
  阿拉伯人是以阿拉伯语为民族语言的民族。在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广为传播以前,阿拉伯人系指阿拉伯半岛上以游牧为生的闪米特(Semitic)居民。近代则包括阿克萨清真寺从非洲大西洋海岸的茅利塔尼亚到伊朗西南的沼泽地带操阿拉伯语的诸民族,其范围包括北非马格里布(Maghreb)全部,阿拉伯半岛以及中东等广大地区。   由于有相当大的地区变异,该民族有各种不同的体型,无法以刻板模式画分。阿拉伯半岛上的早期阿拉伯人,主要是在荒漠上放牧绵羊、山羊和骆驼的游牧民族。定居的阿拉伯人则在绿洲上种枣、椰和谷物。绿洲也成为商队们从阿拉伯南部和非洲之角向文明的北方运送香料、象牙和黄金的贸易中心。迄今,沙漠游牧部落与市民及农民之间的区别在阿拉伯世界中仍普遍存在。 那时候的阿拉伯人信仰原始宗教,南方阿拉伯人主要崇拜日月星辰,北方阿拉伯人则将泉水,岩石和植物等物体作为神灵加以崇拜。
伊斯兰教的产生
  公元6世纪时,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帝国频繁交战,使得途径红海的上路几乎中断,从而刺激了麦加古莱西人的贸易活动,极大地动摇了当地的氏族社会制度,私阿拉伯美女有制产生,麦加开始繁荣起来。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出身贵族哈姆希氏族,可是家庭已经败落。穆罕默德尚在娘腹中时,父亲外出经商染病身亡。穆罕默德的童年在沙漠中长大,5岁返回麦加,6岁时母亲病逝,此后由他的祖父和伯父抚养。穆罕默德的少年靠着为人放牧维持生计,随后跟着伯父前往叙利亚经商,从而使年轻的穆罕默德开阔了眼界,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穆罕默德25岁时,受雇于富孀赫蒂彻,前往叙利亚经商,不久后穆罕默德于赫蒂彻成婚,从此过上了家境殷实的良好生活。   然而穆罕默德并不贪图富贵,经常于禁月(伊斯兰历9月)期间到麦加近郊的山洞静居隐修,沉思苦想,寻求真正的信仰。据说610年的某个夜晚,安拉的启示开始降临。后来穆斯林称这个夜晚为“授权之夜”(古拉经称之为“高贵的夜晚”),从这一天起,伊斯兰教诞生,穆罕默德开始了传播伊斯兰教的生涯。   伊斯兰教成立后,穆罕默德采取秘密传教的方式传教,入教者寥寥无几。大约在612年,穆罕默德公开传教,却遭到古莱西人的反对,伊斯兰教面对夭折的危险。正在这时,穆罕默德邂逅了叶斯里卜的来者,原来是叶斯里卜内部为了有限的资源开始相互厮杀。620年的禁月和621年,分别由6名和12名叶斯里卜人皈依伊斯兰教。621年,穆罕默德和叶斯里卜人在麦加郊外订立誓约:穆罕默德负责调停叶斯里卜部落内部的纠纷并传教,叶斯里卜人对穆罕默德宣誓效忠。622年朝觐时节,75名叶斯里卜皈依者来到麦加,与先知穆罕默德订立新的誓约,全力支持穆罕默德。随后麦加的穆斯林开始迁往叶斯里卜,这些人被称作“迁士”,他们都是早期穆斯林开的核心成员。穆罕默德将叶斯里卜的名字改为麦地那,意为“先知之城”。穆罕默德首先制止了麦地纳的仇杀,随后对麦加的古莱西人展开反击,经过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以及伊斯兰教中的团结,平等的说服力,大批阿拉伯人皈依伊斯兰教。   629年,穆罕默德来到麦加朝觐。632年,穆罕默德率领10万穆斯林来到麦加朝觐,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讲”,阐述了伊斯兰世界的社会准则。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逝世,但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强大帝国已经初步确立。
伊斯兰教后的阿拉伯人
  7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中西部,成为团结沙漠游牧部落──贝都因人──和绿洲城镇居民的宗教力量。在一个世纪之内,伊斯兰教广泛传播于目前大部分阿拉伯语世界,此外,还传入中亚和伊比利阿拉伯语书法半岛。作为伊斯兰教经典《可兰经》语言的阿拉伯语,因伊斯兰教的快速兴起而广泛通行于中东及北非地区。阿拉伯文化的要素,包括对游牧生活的赞美,便同许多当地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然而今日的阿拉伯人并非全为穆斯林,在世界各地,以阿拉伯语为本族语言的约有5%是基督教徒、德鲁士教派(Druzes)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和泛灵论者。   经过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战争,穆罕默德及其继承人开始率领阿拉伯骑兵队四周进行征服,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基本打下了现在的阿拉伯世界疆域以及土耳其,西班牙,中亚和意大利,印度,外高加索的一部分。阿拉伯人经历了早期麦地纳哈里发时代,倭马亚王朝以及阿拔斯王朝。另外,在北非和欧洲的西班牙,法国的一部分都有过穆斯林政权的存在,并且十分包容,基督徒,犹太人只要交纳人头税就可以保持自身信仰。   20世纪中,阿拉伯世界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都市化、工业化、非部落化和西方影响等方面的压力而有所改变。近一半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住在都市和城镇,家庭和部落的纽带逐渐被打破,女性和男性一样获得更多的教育和工作机会;且由技术人员、专业人员和官吏组成的新兴中产阶级获得权势。   大部分阿拉伯人继续生活在狭小而孤立的农村中当农民,在那里传统价值和传统行业仍然盛行,包括女性的卑屈和家庭隔离(深闺制)。都市阿拉伯人多半趋向于按职业或国籍而不按部落区分,农民则仍尊重畜牧的流动生活,并自称他们与沙漠中那些过去和现在的大部落有血缘关系。由于石油工业发展而促成的民族主义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游牧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现在过著沙漠放牧生活,即传统的阿拉伯文化的典型生活的游牧民只占现代阿拉伯人口的5%。其馀游牧民中,许多人已放弃全部游牧,或乡居务农、饲养家畜,或受雇于石油公司,或是在城镇寻求其他工作。
[编辑本段]阿拉伯民族的历史贡献
  阿拉伯人的历史贡献与其它其他民族不同,阿拉伯人的科学成就与伊斯兰教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土地之前的漫长岁月中,蒙昧的阿拉伯人以及帝国内其他一些后来阿拉伯语字母皈依伊斯兰的民族完全笼罩在古埃及、印度、希腊、罗马与波斯文明的阴影之中。随着阿拉伯人版图与活动范围的扩张,许多民族如波斯人成为信奉由阿拉伯人率先传播的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由于践行伊斯兰所倡导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国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态度,从而大大推动了那个时代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在伊斯兰教帝国的统治下,也很少发生针对异教徒的宗教迫害——只要他们交一定的人头税。   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在亚洲和北非的影响很大,在阿拉伯帝国极盛之时,成批大阿拉伯人外出经商或是传教,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伊斯兰教的传播,古兰经所规定的“众穆斯林皆为兄弟”的伟大理念,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阿拉伯氏族社会的根基受到极大的动摇,不同的穆斯林民族间得以相互团结,共同发展。崇尚伊斯兰教宽容,自由与平等特制的亿万穆斯林由衷地拥护和追随伊斯兰教,甚至不惜以用鲜血和生命来维护伊斯兰教的尊严。   阿拉伯人的贡献十分重大,主要在文学,数学,历史等领域上,以及文化的交流,发扬和传承上。阿拉伯人崇尚科学,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信徒们,去寻求知识吧,哪怕远到中国!”穆罕默德另一句名言:“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应当用其中的一块来换取一朵水仙花。”这表明穆圣提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等都是阿拉伯人通过战争或是贸易传入欧洲和世界其它地方。公元830年,苏丹马蒙建立了翻译机构“智慧宫”,从而孕育了被西方人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阿拉伯人翻译了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阿拉伯译名为Almagest(至大论),西班牙人又翻译了此书,西方人才了解托勒密的宇宙观,哥白尼、伽利略才有批判的对象,牛顿最后才能发现万有引力。上面提到的“智慧宫”,苏丹马蒙为了得到珍贵的典籍,不惜以与著作等质量的黄金作为酬劳。另外,西方人液晶中世纪的科学形象地比作:“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可见阿拉伯人对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
阿拉伯人对数学的贡献
  阿拉伯大数学家花拉子密把代数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数学分支,他写的《还原与对象的科学》成为数学历史上的名著,他本人也被称为代数之父,他的著作到16世纪的时候还是欧洲各主要大学的教科书。其他的阿拉伯数学家在三角几何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们把三角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把圆周率算到17位数值,打破了中国数学家祖冲之保持了一千年的记录。在几何学方面,他们把图形和代数方程式联系起来,成为解析几何的先驱,后来的笛卡儿的解析几何也是在阿拉伯人的基础上实现的。 阿拉伯人对科学的最大贡献是以阿拉伯数字为工具,结合古希腊的逻辑学发展出完善的代数学,今天的“代数阿拉伯人服装(ALGEBRA)”一词即来自阿拉伯语(AL-JABR)。奥玛尔•海亚姆是《代数问题的论证》(简称《代数学》)一书的作者,在数学尤其是代数学历史上堪称最杰出者之一。另外,奥玛尔•海亚姆还进一步发展了二项式定理。
阿拉伯人对香水的贡献
  香水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发生在中世纪早期,阿拉伯人发明了大规模的植物蒸馏法。12世纪,阿拉伯人发现将香精以酒精溶解,便可缓缓释放出香味,部分浓缩精华也因酒精得到更好的保存。因此阿拉伯人对香水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阿拉伯人对文学的贡献:阿拉伯文学的主要题材是诗歌和散文。《古兰经》堪称阿拉伯文学的典范,而且《古兰经》不仅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对社会、政治、道德体系全方位规划的经典,她使伊斯兰更是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千零一夜》则生动展示了古代伊斯兰世界社会生活的斑斓画面,高尔基在评论《一千零一夜》时,把它誉为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里程碑”。亚洲四大文豪之一阿拉伯作家卡里·纪伯伦的诗篇号称当代阿拉伯文学,乃至全世界文学的瑰宝
阿拉伯人对天文学的贡献
  著名的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的著作《花拉子密列表》 对后世的欧洲天文学的影响极大。花拉子密自己的名字被误传为“algorism”,后来该词具有“计算艺术”的意思,即我们今天所称的“算术”(arithmetic)(而古代的所谓算术则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数论”)。阿拉伯科学家比鲁尼(973-1050)论证了地球自转的理论,以及地球是绕太阳运转,并精确测定了地球的经纬度。白塔尼(858-929)纠正了托勒密的许多错误,编制了萨比天文历表,后来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多处引用其中的数据。在天文学方面,阿拉伯人在帝国境内创建了一系列天文台,制造了大量精密的天文仪器,他们测定了地球的圆周长48001公里,已经相当准确,他们制定的太阳历,每5000年才误差一天。
阿拉伯人对哲学的贡献
  阿拉伯学者法拉比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与《工具论》作了全面注释,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被誉为继亚里士多德后的“第二导师”、“伊斯兰东方最伟大的哲学权威”。
阿拉伯人对医学的贡献
  在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在医学方面积累很丰富,阿拉伯统治下的西班牙有全欧洲最好的医院。现在西班牙还保留有很多清真寺。当时阿拉伯人的医学已经达到了现代水平,用酒精消毒,用鸦片麻醉,并进行外科手术。阿拔斯王朝在帝国境内建立了34所医院,内部分成外科、内科、骨科、眼科、神经科、妇科。阿拉伯人在关节炎和脊髓结核诊断方面领先欧洲700年,在绑扎大动脉止血方面领先600年,阿拉伯人伊本·纳菲斯在哈维三百多年前就发现了血液循环的道理。大量阿拉伯名医的医学著作,拉齐的24卷《医学集成》,伊本.西纳的5卷《医典》,宰赫拉维的《医学宝鉴》,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多次再版,在欧洲医学界做了400到600年的教科书。
阿拉伯人对物理学的贡献
  阿拉伯人在光学上,对球面相差,透镜的放大率,月晕,月虹等都有精湛的研究,还研究了人眼的构造,提出了现代视觉理论。
阿拉伯人对化学的贡献
  在化学上,阿拉伯人改良了许多实验器具,运用蒸馏,升华,过滤,溶解,结晶等方法,实验各种碱和酸的差别与化合力,制造出酒精,苏打,硝酸,硫酸,盐酸,硝酸银,氧化汞,并运用它们发展了药品和玻璃的制造工艺以及印染技术。现代西方大量的化学名称,化学术语都来自阿拉伯语。阿拉伯人也曾对炼金术进行过大量的研究。
阿拉伯人对地理学的贡献
  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地理学内容极为丰富而详实,既有绘图学与海上探测的知识,也有旅行家对山川地貌的记录,还包括测地学如对地理学坐标甚为精确的数学测量与定量的地貌研究。学者的地理学知识不仅借鉴古巴比伦、印度、波斯与希腊的成果,而且建树颇多,对之后航海时代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绘制的地图是继希腊人之后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认知,并具有质的进步,与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世界通行采用的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寰宇图”则有天壤之别。 另外:阿拉伯人当初征服北非的时候,到达了大西洋,他们认为到了世界最西方,因此称当地为“马格里布”,到21世纪仍然称呼北非诸国为“马格里布”。[3]
阿拉伯民族主义
  阿拉伯民族主义(注:关于民族主义的涵义,近来学术界有了新的解释,许多学者认为,民族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和原则,也是运动与实践。长期以来,一些中外学者出于故意或疏漏,漠视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实践这一事实,带来对民族主义理解上的歧义。从历史上看,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运动。见马瑞映《民族主义:民族求存的庇护所》〔J 〕一文,载《世界民族》1998年第1期,第19页。 该文作者对民族主义的定义是:“民族主义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借助于民族意识和宗教等追求民族独立、发展的一种思想体系和运动。”)是阿拉伯人民在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主张振兴阿拉伯民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它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发展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及战后,影响到当代阿拉伯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存在简单化倾向,本文拟对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作一全面分析,以期补苴罅漏,抛砖引玉。
出现与萌芽
  一、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出现和萌芽(20世纪之前)   阿拉伯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社会背景相当久远。阿拉伯民族主义是阿拉伯人意识发展的结果。“这一意识迸发在1400年前,在阿拉伯历史的进程中得到发展,并于现时代完成自我认识”,(注:参阅张国伟《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历史根源》〔J〕一文,载《阿拉伯世界》1990年第3期。)这就是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意识。 但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则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   19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帝国国势日衰,在西方列强包围、渗透、分割下日暮途穷,开始分崩离析,但帝国仍统治着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地区。阿拉伯知识分子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揭露帝国的腐败,要求改革,探索振兴阿拉伯民族的道路。在贾马勒丁·阿富汗尼、穆罕默德·阿卜杜胡和穆罕默德·拉希德·里扎等人倡导早期伊斯兰复兴主义的同时,早期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出现,以反对奥斯曼帝国,要求改革为特点。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阿卜杜·拉赫曼·卡瓦基比(1848~1820年),其代表作《专制本性与奴役根源》和《城市之母》系统阐述了他的思想。他在书中深刻揭露了奥斯曼帝国的种种腐败现象,强调奥斯曼专制统治导致伊斯兰社会贫富悬殊;认为阿拉伯与伊斯兰之间有着天然的有机联系,伊斯兰改革必须依靠阿拉伯人;号召建立阿拉伯帝国取代奥斯曼帝国。其核心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阿拉伯国家。二是黎巴嫩人纳西夫·亚兹基(1800~1871年)及布特鲁斯·布斯塔尼(1819年~?)。他们提出“从信仰爱祖国”的口号,并于1848年在贝鲁特创办阿拉伯世界最早的文化社团“文化与科学协会”,提倡科学和自由,对宣传泛阿拉伯民族主义颇具感召力。他们的思想中包含了将统一阿拉伯与热爱具体的阿拉伯地区相联系的内容。1878年,贝鲁特出现阿拉伯地区第一个政治团体“贝鲁特协会”,它号召人民起来革命,反对奥斯曼统治。三是埃及人艾哈迈德·奥拉比,他于1879年创建阿拉伯地区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祖国党”,号召埃及人民起来反对英法殖民主义,反对奥斯曼总督,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这一口号标志着早期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出现了新的涵义,即阿拉伯民族振兴必须首先从谋求阿拉伯具体地区的解放做起。在早期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引导下,阿拉伯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奥斯曼统治,反抗开始入侵的英法殖民主义势力。
形成与发展
  二、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与理论的形成(一战前后到二战前后)阿拉伯民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革命,推翻了苏丹哈米德二世的专制统治,恢复了1876年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府。它唤醒了帝国境内阿拉伯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意识,要求废除民族压迫,实现民族平等和改善政治经济地位的民族解放运动骤然兴起。青年土耳其党人掌权后,受教育的阿拉伯青年先后建立了许多民族主义组织, 如1909 年成立的“青年阿拉伯党”,1912年在开罗成立的“地方分权党”,1913年底成立的“盟约会社”(法赫德)、在巴黎成立的“阿拉伯祖国同盟”等组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前成立的许多民族主义组织猛烈地抨击青年土耳其党。由于阿拉伯人对把他们的土地卷入战争极为不满,一些阿拉伯民族主义领导人开始寻找脱离帝国而独立的途径,甚至不惜寻找外国的帮助。土耳其政府加入德奥一方作战,引起了英国对土耳其政策的变化。英国的战略要地多在阿拉伯省份。为了打败德国,瓦解奥斯曼帝国,保卫它在中东的巨大利益,英国便鼓动阿拉伯世界最大、最有势力的哈希姆家族(注:哈希姆%A9%86%E7%BD%95%E9%BB%98%E5%BE%B7" class=innerlink>穆罕默德的嫡系后裔,因此是伊斯兰教最尊贵的家族。他们是从伊斯兰教祖的女儿法蒂玛和他的丈夫阿里那里沿袭下来的。阿拉伯人对哈希姆家族怀着极大的尊重之情,把他们看作伊斯兰圣地的保护人。)的领袖、麦加的伊斯兰教长谢里夫·侯赛因起来反对奥斯曼帝国,配合英国的战略。为了报答哈希姆家族的合作,英国答应战争胜利后在奥斯曼境内建立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由侯赛因和他的儿子们担任领袖。侯赛因要求英国承认一个北以默西纳和埃达纳为界,东以波斯为界,南以印度洋为界,西以红海、地中海到默西纳为界的独立的阿拉伯王国(注:参阅国际关系研究所编《巴勒斯坦问题参考资料》〔M〕,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第3~ 4页。)。于是在1916年6月,侯赛因率领他的三个儿子阿里、 阿卜杜拉和费萨尔以及1万多名贝杜因人举行了起义, 从奥斯曼手中夺取了麦加和亚喀巴,其三子费萨尔的部队攻进了大马士革,解放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结束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战争对英国人来说是胜利结束了,但诺言却未付诸实施。1920 年4月圣勒摩国际会议打破了他们实现独立的梦想。在这次会议上,英国取得了对巴勒斯坦、伊拉克和外约旦的委任统治权,法国取得了对叙利亚、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民族主义者的迷梦被严酷的现实击得粉碎。然而,要求英法撤走,要求独立、统一的反殖反帝斗争在阿拉伯地区从20年代到40年代持续不断。这种爱国热情和要求独立统一的愿望首先在知识分子身上反映出来,形成了一股政治思潮,被西方称之为“泛阿拉伯主义”。这股思潮在20~30年代先以巴格达为中心,40年代,尤其是二战后以大马士革为中心。一批阿拉伯民族主义政治家,借鉴欧洲近代民族理论,结合阿拉伯人的处境和民族统一、自强的愿望,将它发展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   这一时期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费萨尔、萨·姆·沙乌卡特、阿卜杜·阿拉伊利、萨提·胡斯里等。首先,他们认为阿拉伯人是一个民族,一个政治实体,表现出强烈的阿拉伯民族意识,费萨尔在1919年讲到:“我们首先是阿拉伯人,其次才是穆斯林,我们在成为穆斯林之前就是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在成为先知前是一个阿拉伯人。”(注:S.G.Haim (ed) Arab Nationalism:an Anthology〔M〕,Calif.and Los Angeles,1976.第35—36页。 )作家阿卜杜·阿拉伊利借鉴欧洲近代民族的形成,从理论上强调阿拉伯民族的存在。1941年阿拉伊利论述了阿拉伯民族主义形成的几种因素,他把语言作为建立稳固民族大厦的支柱;认为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阿拉伯民族的气质;而世代相传的血缘纽带是强大的内聚力;历史是聚集民族感情的基石;习俗是阿拉伯民族的共同标志。(注:阿卜杜拉·阿拉伊利《阿拉伯民族的构成》〔M〕,S.G.Haim (ed) Arab Nationalism: an Anthology〔M〕,Calif.and Los Angeles,1976.第120页。)其次,这一时期阿拉伯民族的概念扩大了。作家法德尔·贾马里在1935年指出:“阿拉伯世界包括所有那些阿拉伯文化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讲阿拉伯语,伊斯兰教流行的国家。”(注:S.G.Haim (ed) Arab Nationalism:an Anthology〔M〕,Calif.and Los Angeles,1976.第49页。)萨提·胡斯里认为,埃及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再次,强调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萨提·胡斯里认为,民族高于一切,离开了阿拉伯民族整体,个人无自由可言。他指出:“统一意味着政治上的统一。”(注: S. G. Haim (ed) ArabNationalism:an Anthology〔M〕, Calif. and Los Angeles,1976.第149页。)
进一步发展
  三、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二战前后到60年代中期)   二战后至五六十年代,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阿拉伯各国赢得了独立。苏联、东欧和中国革命的影响,为阿拉伯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因此,阿拉伯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及国家民族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主义思想体系。   1.阿弗拉克的复兴党及其理论   把阿拉伯民族主义现代化、组织化的人物是米歇尔·阿弗拉克。他出生在大马士革贫民区,1933年从法国留学回国后,同叙利亚共产党的一些负责人办《先锋》杂志, 并为《天天》报撰稿。 他的思想形成于1935年前后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当时他从传统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泛伊斯兰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法国的安德列·纪德和罗曼·罗兰等人的自由思想中吸取营养。1940年,在大马士革他提出建立“巴斯党”(BA’TH)。“巴斯”是阿拉伯语“复兴”的意思,在宗教上有复活的含义。他的座右铭是:“拯救阿拉伯民族是自己永恒的天职。”1941年他同比塔尔开始以“巴斯党”名义进行活动。1943年7月, 他在竟选声明中第一次把他领导的阿拉伯复兴运动组织称之为“阿拉伯复兴党”,把“统一阿拉伯民族,具有不朽的使命”作为党的口号。(注:参阅彭树智著《东方民族主义思潮》〔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364~365页。)   1947年4月4日至6日, 阿拉伯复兴党在大马士革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布阿拉伯复兴党成立。阿弗拉克被选为主席。在通过的党纲中,对宗教、阿拉伯统一、个人自由、妇女解放、社会主义问题作了规定,充分体现了该党的“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三大目标。(注:阿拉伯复兴党章程共45条。见前引S. G. Haim(ed) Arab Nationalism: an Anthology〔M〕, Calif. and Los Angeles, 1976。第233~241页。)他把统一放在了第一位,强调阿拉伯人为统一民族,他们的祖国是不可分割的政治经济实体,而要实现统一就必须反对殖民主义。他把自由放在第二位,主张阿拉伯祖国必须从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使阿拉伯人民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命运和财富,使个人自由同民族解放同步发展。他认为“社会主义”是“公正、合理的经济制度”(注:阿卜杜勒·马克立《当代阿拉伯政治文选》〔C〕邦景祖译,第34页。 转引上海社会科学院情报所编《当代亚非拉社会主义思潮》〔M〕, 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第125~126页。)。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是躯体,而统一则是它的灵魂。所谓统一的具体蓝图是;建立阿拉伯联邦,这个联邦不但是世俗国家,而且是社会主义国家。   将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是阿弗拉克对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被后人称之为“阿拉伯社会主义”。作为阿拉伯复兴党的创始人,他曾于1929~1934年在巴黎求学期间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想。但作为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他主张反对本国贵族,更要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2.纳赛尔主义   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法鲁克王朝,建立了埃及共和国。革命胜利后,纳赛尔继承了塔哈·侯赛因的埃及民族主义和萨提·胡斯里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理论,吸收了国际上的社会主义思潮,发展成为纳赛尔主义并付诸实践。   “7.23”革命后,纳赛尔撰写了《革命的哲学》一书,阐述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体系。其基本要点:一是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指出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必须反对本国的反动政府,进行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暴君的政治革命。二是开展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指出阿拉伯民族主义“将致力于摧毁阿拉伯地区的外国势力”帮助每个阿拉伯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三是实现阿拉伯民族统一。强调“当每个阿拉伯国家处于分裂或孤立的时候,其后果只能成为帝国主义控制的国家,一旦它们团结起来,就将变得强大,能够反对任何侵略”;(注: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著《革命的哲学》〔M 〕, 张一民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55页。)四是实现埃及在阿拉伯、非洲以及伊斯兰世界的领导作用。他在《革命的哲学》一书中把阿拉伯、非洲大陆和伊斯兰世界称为“三个圈子”,强调埃及必须紧密与之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活动不能不围绕着这些圈子进行,不能不竭尽全力在这些圈子里有所作为。”纳赛尔强调,历史使命确定埃及要在三个圈子里担任“光荣的英雄角色。”(注: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著《革命的哲学》〔M〕, 张一民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44页。)   我国著名史学家彭树智教授认为,纳赛尔主义经过了三个发展层次,即埃及民族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和阿拉伯社会主义,并认为纳赛尔主义的三个层次是一个递进的发展过程。第一个层次的埃及民族主义是纳赛尔主义的原型和基础;第二个层次的阿拉伯主义是纳赛尔主义的扩大和延伸;第三个层次的阿拉伯社会主义是纳赛尔主义的深化和完成。(注:彭树智著《东方民族主义思潮》〔M〕,第427、431页。   1957年埃及民族民主革命大体实现了初步目标,在初步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后,纳赛尔的目光开始转向国外。1958年,埃及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标志着纳赛尔在阿拉伯民族主义实践方面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转变为以“实现阿拉伯统一”为主要内容。他还试图在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推行“统一”计划。1961年9月,埃、叙统一破裂, 在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统一”尝试也遭失败。这表明阿拉伯民族主义力量在“统一”、“联合”的口号下都把自身的利益,把本国本集团的利益放在首位,都企图使自己处于主导地位,最后不是破裂就是名存实亡。埃、叙合并的失败,证明在政治领域,国家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证明不承认阿拉伯各国的主权现实,强行与他国“统一”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1962年“阿联”全国人民力量代表大会通过的《全国行动宪章》指出:“阿拉伯统一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形式和许多阶段来达到最后目标。”(注:彭树智著《东方民族主义思潮》〔M〕,第430页。)这表明纳赛尔总结了经验教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纳赛尔说,阿拉伯民族主义政策就是“不结盟、积极中立和消灭(帝国主义)势力范围,不左不右,实现联合团结,不搞分裂。”(注:彭树智著《东方民族主义思潮》〔M〕,第430页。)1961年9 月,纳赛尔同铁托、尼赫鲁等人发起了不结盟运动。这时,纳赛尔所倡导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在对外方面的重心由推行“阿拉伯统一”转向在第三世界推行“不结盟主义”。   1962年5月,纳赛尔提出了阿拉伯社会主义, 作为深化埃及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导理论。从此,纳赛尔开始了他的阿拉伯社会主义的理论阐述和具体实践。1967年“6.5”战争中埃及战败, 纳赛尔的声望有所下降。他于1970年去世。但纳赛尔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社会发展模式在阿拉伯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阿拉伯政党遵循纳赛尔主义,希望走纳赛尔的道路来振兴国家。   3.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泛阿拉伯主义   叙利亚和伊拉克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盛行的国家。复兴党创建于叙利亚,流行于伊拉克。巴格达和大马士革先后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中心。   1947年4月阿弗拉克在叙利亚成立了阿拉伯复兴党后,1952 年又与泛阿拉伯主义议员阿克拉姆·胡拉尼于1950年创立的阿拉伯社会党合并,正式取名阿拉伯复兴社会党,60年代初,复兴党已经发展成为叙利亚的一个庞大的党组织。复兴党的活动范围是整个阿拉伯世界。所以在它成立后,不断向外发展,先后在伊拉克、黎巴嫩、约旦建立了支部。该党的纲领是“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60年代,复兴党相继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夺取政权,成为阿拉伯世界仅有的两个复兴党执政的国家。   从1968年7 月开始执政的伊拉克复兴党政府一直坚持泛阿拉伯民族主义主张。党的领导人,特别是萨达姆·侯赛因就是狂热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他们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对阿拉伯民族主义理论进行了充实和发展,并在实践中付诸努力。1979年6月, 伊拉克总统贝克尔与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在巴格达签署《政治宣言》宣布成立“两地区政治统一指挥委员会”,实现党政、司法、国防、军事指挥、经济、文化教育和外交等方面的统一决策。1980年2月8日,在纪念复兴党1963年首次夺权的大会上,新任总统刚8 个月的萨达姆发表了著名的《民族宣言》,提出了关于发展阿拉伯国家间关系的八项原则(注:《阿拉伯民族宣言》8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1. 拒绝任何外国军队和外国基地在阿拉伯地区的存在;2.禁止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使用武力反对另一个阿拉伯国家,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阿拉伯国家间可能发生的争端;3.第二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阿拉伯国家的邻国;4.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反对任何一个外国侵犯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的主权;5.恪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6.坚持完全中立和不结盟;7.阿拉伯国家间应建立积极的、发展的经济关系;8.伊拉克准备对每一个阿拉伯国家和遵守这一宣言的任何方面遵守这一宣言。)。执政后的萨达姆一直高举泛阿拉伯主义大旗而在中东乃至世界倍受瞩目。   早期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提出的、复兴党领导集团继承并发展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理论主要有以下主要内容:一是民族高于国家。这是复兴党创始人阿弗拉克最早提出来的观点,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基石。萨达姆认为,在阿拉伯世界存在着“各国自身利益和阿拉伯利益”两个范畴,而“民族责任感高于一切个人和地区的利益”。二是复兴阿拉伯。基于古代阿拉伯历史辉煌所产生的民族优越感和对复兴这种辉煌的强烈渴望,复兴阿拉伯成为泛阿拉伯主义的重要内涵。三是阿拉伯统一。统一阿拉伯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几代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梦寐以求的目标。萨达姆时代,复兴党领导集团意识到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并非易事,转而把这一理想定为长远的终极目标,采取局部统一向全面统一的渐进方针加以实现。此外,还强调阿拉伯国家团结合作,与外部世界和平共处;阿拉伯世界一致对外;并认为经济合作和均贫富是阿拉伯统一的基石。(注:参阅王@①著《巴比伦战车伊拉克》〔M〕,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75~78页。)   复兴党领导集团所倡导的泛阿拉伯主义涉及国家建设、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等重要内容。它倡导的独立自主、反对大国干涉阿拉伯内部事务,主张加强阿拉伯国家的团结,要求发展民族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追求社会平等,坚决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这些都代表了阿拉伯人民的根本意志,因而是积极和进步的。但是复兴党的泛阿拉伯主义也存在着重大弊端。首先,在阿拉伯世界主权国家已成现实的情况下,它所倡导的阿拉伯统一有明显的超现实性,即使是平等协商式的“统一”也很难行得通,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合并”计划均告失败即是证明。从理论上说它也存在一个重大弊端,即过分强调“阿拉伯利益”而忽视各阿拉伯国家的利益和主权,模糊了国与国之间正当的利益界限。如伊拉克把自己作为阿拉伯利益的代表者,事实上把伊拉克置于其他阿拉伯国家之上,这违背了“相互尊重主权”这一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实践中极易导致践踏他国主权的“强制统一”。日后,萨达姆正是犯了这一方面的错误,发动了两次海湾战争。其次,复兴党所倡导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主张“民族高于国家”这种观点,在二战前各个阿拉伯国家尚未独立的情况下,有其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对于指导阿拉伯民族各个分支加强团结,共同开展反对西方统治的斗争,有其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二战后阿拉伯独立国家纷纷建立,国家主权现实已被确定的条件下,继续坚持“民族高于国家”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就明显违逆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它极易导致对其他阿拉伯国家主权的漠视。伊拉克复兴党领导集团正是这样。在他们的头脑中,国家主权意识相对淡薄,充满对“阿拉伯统一”的虚幻渴望。这种心态导致对国家利益空间的超现实界定,为侵略扩张欲望的滋生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总结
  综上所述,阿拉伯民族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在内容上,从反对奥斯曼帝国的腐败统治,要求民族平等,发展到帝国后期要求自治和独立。在英国委任统治期间,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提出了反对殖民主义,要求独立、统一、振兴阿拉伯民族的思想。二战后随着阿拉伯国家逐步走向独立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阿拉伯民族主义理论在继承了历史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吸收了社会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和西方的平等、自由等思想,最典型的是纳赛尔主义和阿弗拉克的复兴党理论。阿拉伯社会主义虽然是由阿弗拉克提出的,但把它付诸实践的是纳赛尔,所以纳赛尔的影响远远大于阿弗拉克。此后,由纳赛尔主义派生出名目繁多的阿拉伯社会主义流派,其中较著名的有以伊拉克和叙利亚两国复兴党倡导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利比亚卡扎菲的“世界第三理论”以及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的“自管社会主义”等。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前期是阿拉伯社会主义思潮的全盛时期,70年代中、后期伊斯兰复兴运动崛起,阿拉伯社会主义开始走下坡路。但伊斯兰复兴主义运动仍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上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有人称之为伊斯兰民族主义。他们要求用伊斯兰教来振兴阿拉伯民族。   从形式上来看,阿拉伯民族主义经历了一个从政治民族主义向经济、文化民族主义演变的过程。政治上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虽然在目前处于低潮,但它并没有消亡。它的经济和文化层面,或称之为经济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仍很活跃,并以强劲的势头向前发展。自二战后“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成立以来,阿拉伯国家相继成立了经济理事会、阿拉伯劳工组织、阿拉伯经济与社会发展基金组织、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阿拉伯工业发展中心和阿拉伯农业发展组织等机构。80年代初,海湾6国还成立了“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目前, 在政治上取代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是国家民族主义,因为国家民族主义符合当今阿拉伯国家的现实。展望未来,随着阿拉伯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一体化的潮流势不可挡,经济上的一体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体化,所以阿拉伯民族主义组织“阿盟”将会和欧盟、东盟一样,成为一个政治经济集团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阿拉伯民族主义还远未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阿拉伯民族,阿拉伯”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阿拉伯民族 阿拉伯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