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欢迎你,匿名用户 退出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民族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国外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中国学术界理解也不尽一致。但一般认为,民族是“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94页)。因此民族与人种不同,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民族是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必然产物,但民族的要素是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逐渐形成的。当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后,经过一个很长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民族差别逐渐消失,世界各民族将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整体。

目录

【民族概念】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用来表达类似「民族」概念的语词,为数不下数十种,既有「民」、「族」、「种」、「部」、「类」等单音词,也有「民人」、「种人」、「民群」、「民种」、「部族」、「部人」、「族类」等双音词,独独未见「民」「族」二字连缀并用成词者。(韩锦春、李毅夫,1984:36)目前已知汉语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词者,见诸1837年西洋传教士编纂之《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所刊<乔舒亚降迦南国>一文。2(方维规,2002:2)兹后王韬与康有为所编《强学报》中,分别都曾使用过这个词汇。(彭英明,1985:8-9)不过,「民族」一词在中国之广泛流传,则是迟至二十世纪初期之事,而此时一般所使用者,却与上述的语言先例略无瓜葛,而是借自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知识分子拼凑「民」、「族」二字,以对译西文nation一词所成的汉语新词。易言之,吾人今日习用之「民族」一词,实为一翻译名词,也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西、日等不同文化系统间跨语际(translingual) 文化实践的特殊产物。(Liu, 1995)
  “......学术界普遍认为:作为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和概念根源于西方。这便是今人探讨和解读“民族”术语和概念时大多先从西方“民族,术语说起的原因之一。现代英文、法文、德文中含义为“民族”的术语有“people”、“nation”、“nationality"、“race "、“ethnic group" ,"yolk”等,它们大多起源于希腊语、古意大利语和拉丁语。英文“people”一词(现代含义包括人、人民、民族、人类、公民、民众、种族、黎民、百姓等)源于拉丁文“populus”一词。西方语言学家一般认为拉丁文“populus”一词来源于现已消失的伊特鲁里亚语(意大利中西部古国语)。由于伊特鲁里亚语的语源关系一直未得到解明,因而无法解明拉丁文“popu-lus”出自伊特鲁里亚语的何词何义。"populus”一词的本义为“震动、颤抖、沙沙响、沙沙声”,与希腊文的"pallo"嘈杂、喧哗、沙沙响、沙沙声)同义;而“popu-lus"引申义指“人、人民、市民”,一般指“在古罗马公共广场上聚会于树荫下的人”。......【摘自黄现璠遗稿 甘文杰、甘文豪整理《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一)》,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总第151期)】
  正因传统汉语中并无足以适切表达「民族」概念的语汇,中外学界对于前近代中国是否有过堪称「民族主义」的政治 / 文化概念,遂亦不免各持一辞,相争不下。一般来说,中文学界的学者大都根据《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严夷夏之防一类的话语,认为中国人的族群与文化之自我辨识(self-identification)确立甚早,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远溯先秦;因而晚清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不是由西方NATIONALISM一字直接译来」,而是「一种时代的醒觉与反应」,其效应所及,殆不过「使传统民族思想之内容有所扩充」而已。(王尔敏,1970:209,229;李国祁,1980:21)然而,如罗志田所指出者,「族类」观念所构成的「夷夏之辨」,并非如近代「民族」概念对外深拒固闭的严格界线(hard boundary),而是因势而异,漂移不定的柔性界线(soft boundary)。《左传》上固然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同时却也明白宣示「入于夷狄则夷狄之,入于中国则中国之」的信念,易言之,这种观念原即揉杂着「种族」与「文化」两层不同意涵,何者较占优势,端视汉族与其它族群相对势力的强弱而定。大略而言,历代汉族政权强盛时,常常是以文化优劣作为区分华夷的标准;反之,季世势衰,则转而强调血统的传承,以「坚夷夏之防」。(罗志田,1998:35-60)就此而言,族类,充其量只是一个高度含混,难以明确界定的概念。也正由于族类观念内在的暧昧性,倾向中国民族主义自发论的论者,也往往偏好刻意彰显传统中国「民族意识」中包容性相对较强的文化侧面,乃至视之为一种「原型的」(proto)文化民族主义。3 (余英时,1988:18-21)

【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的划分,中国目前有汉族、藏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等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甘陕以及云贵川渝等地区。根据中国大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陆总人口为129533万,其中汉族占91.59%。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满族分布在东北;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台湾当局将大陆通称的台湾高山族称为原住民,并将其划分为12个民族。中华民族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和政治宣传,并非人类学社会学里的民族。
  民族(ethnic group / ethnogenesis / ethnos●nation●people●race)
  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一词使用非常广泛。但不同场合,其所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一种是广义的,泛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土著民族等,甚至氏族、部落也可以包括在内。或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另一种是狭义的民族,指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即指各个具体的民族共同体。如英吉利人、德意志人、法兰西人、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等。
  民族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不是在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就会消亡。民族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经济和生活,即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形成的过程。民族形成之后,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过程中,共同性必然越来越多,差异性越来越小,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因素也就逐渐增加,最终达到民族差别的消失,即民族融合的实现,人类又恢复到无民族差别的状态。但这不是恢复到史前史期那种无民族差别的状态,而是在高级形态上的恢复和发展。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并存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和民族问题,无论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时期,始终把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把尊重、团结和帮助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立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了一个空前的、各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政策、少数民族人口政策、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设政策、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等。
  为广泛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及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立了民族事务委员会等主管民族事务的工作部门。在民族聚居区建立了3级150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在北京等地建立了民族出版社、《中国民族》杂志社、《民族画报》社等多家民族类新闻出版和宣传机构,出版了大量的优秀图书和报刊杂志。在北京等地建立了13所民族学院和众多的民族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涌现出大量科研成果。
  从世界范围来看,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最科学和完善的,中国的民族问题是处理得最好的。56个民族间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是最稳定和牢固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未来将更加辉煌、灿烂!

与“民族”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民族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