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杨一清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图)杨一清画像杨一清画像

杨一清(1454-1530)生于云南安宁,长于湖南巴陵,老于江南镇江,因此晚年自号“三南居士”。杨一清是明代重臣,《明史》有传。他一生历官五十余年,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为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其影响之大,当时就有人称其为“四朝元老,三边总戎,出将入相,文德武功”。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祖籍云南安宁。晚年居镇江。明景泰年间,杨一清父杨景任化州同知。杨一清幼聪颖,7岁能文,以奇童蜚声四乡。11岁随父迁居巴陵,14岁乡试解元,18岁中进士。 杨一清历侍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两次入阁预机务,后为首辅,官居一品,位极人臣。

杨一清为明朝名臣,多有建树。弘治间督理陕西马政,力矫积弊。禁止不法商人垄断茶马交易,改由官方专管茶马贸易,确保军需民用.称为善政。他巡抚陕西,选卒练兵,加强边防。在陕8年.实地考察山川形势,悉心研究边防。向朝廷奏陈边防方略,建议在延绥、宁夏、甘肃三镇设一指挥机构,总制三镇军务,沿边筑城墙、墩台,设卫所,募守军。朝廷采其议。

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命杨一清总制三镇军务,建设边防。正德五年,安化王真反叛,杨一清总制军务,很快平定叛乱。在平乱中,杨一清劝宦官、监军张永剪除大权奸刘瑾,张永从杨一清计,乘献俘奏功之机,向武宗揭发刘瑾不法罪行。刘瑾因此被诛,朝野额首称庆。正德六年杨一清任吏部尚书,凡为刘瑾构陷者,均予以平反复职。“朝有所知,夕即登荐。”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起用一清为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故相行边,自杨一清始”。杨一清曾三次总制军务,主管三边防务,边境安定。世宗比之唐朝大将郭子仪。 嘉靖八年,因与内阁重臣张璁政见分歧,受攻讦排挤,被命致仕。翌年受诬陷,削职,杨一清病卒,享年76岁。《明史》称杨一清“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羽书旁午,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 杨一清死后数年,世宗追复其官,赠太保,谥文襄。

生平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杨一清楷书《焦山诗》杨一清楷书《焦山诗》

杨一清(1454~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安宁温泉人。其父杨景中,先后在霸州(在今河北),沣州(在今湖南),化州(在今广东)任职。明景泰三年(1454年)生于安宁。一清幼时“颖悟绝伦,一览成诵”,8岁以奇童读书翰林院,成化七年(1471年)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捷登进士,授中书舍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升任山西提学佥事。在任上“力祛夙弊,学政为之肃清。”后父亡服阕。除服后,补授陕西提学副使。任期内,创立正学书院,“作兴士类,所拔识之士卓冠一时”,后来名噪一时的文学家李梦阳、状元康海、吕柟都是他的学生(后李梦阳成为北派文坛领袖,康海则是南派文学泰斗)。一时名声大振,人称其为明代的“文中子”。弘治十四年(1501年)召为太常少卿。弘治十五年(1502年)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茶马政。其间,严禁官员贪赃枉法,杜绝奸商走私,亲历荒边考察,兴利除弊,使秦地茶利大兴,蕃马大集,满足了明王朝在三边的军事之需。

吐蕃侵扰三边,大司马刘大夏认为一清在三边,其多才好问,有谋善断,遂推荐他为山西巡抚,兼经略边务。敕书一下,一清即裁抑镇守宦官,整束军务,并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退吐蕃精骑数万。边地将士将他比作唐朝的郭子仪。正德元年(1506年)受命总制陕西、延绥、宁夏、甘肃等处边务,致力修筑边墙、增设卫所,以壮边兵。

当时,武宗皇帝朱厚照不理国事,宦官刘瑾专权,政治昏暗。杨一清名重于三边,但未与刘瑾亲近,政见亦多有相左之处,刘对杨怀恨在心,内批罢官。杨一清遂以病为由去位。刘瑾仍嫌不够,下令逮杨下狱,幸得李东阳等力救,方始出狱,削官为民,归休丹徒(今江苏镇江)妹夫家。

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谋反,起兵于宁夏,太监张永奉命讨伐。张永奏称需有一有智谋的文臣同行。朱大夏等又力荐一清,皇帝同意推荐,起用杨一清,仍令其总制陕西、延绥、宁夏、甘凉各处军务,协同讨贼。上任后,杨一清大胆使用与有联姻关系的守备保勋,密令被叛军劫持的仇钺在内部离间、起事,使孤立,仅18天便溃败被擒。叛乱平息后,杨一清利用张永与刘瑾的矛盾,说服张叛离刘。张永回朝后,向武宗说明叛乱是因为刘瑾专权,人心不服所致,并把声讨刘瑾的檄文呈报武宗,同时罗列了刘瑾的十八条罪状,于是武宗下令抄刘瑾的家,刘下狱并伏诛。

时人不信刘瑾会被治罪,及至刘瑾伏诛时,欢声震天,“摘瑾肉而嚼者如市。”后朝廷将杨一清召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后又迁为吏部尚书。在任期间,重新起用被刘瑾奸党陷害的官吏。不久一清引疾乞罢。正德十年(1515年),又被起用为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举兵叛乱。当时,杨一清住丹徒,他认为丹徒是江南首郡,此地有备,则三吴无虞,于是建议地方官布置防务,出粟整军,使朱宸濠不敢来犯。时王守仁(阳明)任右佥都御史,驻军赣南,他久仰杨一清多谋善变,特密访请指授兵法,得一清面授机宜。王守仁回营后,依照一清所授,利用间谍,散布流言,造成宸濠狐疑,军心动摇。同时征调湖广、南赣兵30万,直捣南昌,活捉朱宸濠。

嘉靖三年(1524年),杨一清改任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史称“故相行边,自一清始”。不久,又改任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后来,费宏被去职,杨一清为内阁首辅。

作为封建王朝的高官,杨一清不可避免有其时代、阶级局限性;作为四朝元老、出将人相的大臣,仅靠清正是难以为继其仕途的,因此,杨一清深谙权术,在宦海中几经起伏浮沉。晚年,他对当权的张璁、桂萼施展两面手法,意图排斥,结果在这场斗争中失败。嘉靖八年(1529年),一清受到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张璁的攻讦、诬陷而落职,退居丹徒。皇帝南巡时,前往一清府宅探望。一清放弃前嫌,和皇帝长谈十几日,在饮酒赋诗之际,从容讽谏,规劝放弃游玩江南之行,以免劳民,皇帝遂放弃原定的江浙之行。临别时,皇帝赐印二枚,上刻“耆德中正”、“绳愆纠谬”。第二年一清病死丹徒,葬于今镇江大观山芦湾岗,享年77岁。嘉靖二十年(1541年),明世宗追赠太子太保,谥文襄公。杨一清自谓生于滇南,长于湖南,老于江南,故晚号“三南居士”,以故乡安宁十景之一“石淙流韵”,取别号为“石淙”。他生于安宁,因其“母张氏、前母刘氏巴陵(今湖南岳阳)人”,故“以奇童荐入翰林”后,曾随父母到湖南住过一段时间。又因“姐适丹徒胡延德,文襄尝省之”,遂在丹徒长居。也因以上经历,一些史书将他记载为湖南人、江苏人,甚至《辞海》也将其误记为“丹徒人”。

杨一清虽高官京都,仍不忘故里,曾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和正德十一年(1517年) 两次回乡祭扫祖茔,结交乡亲父老。正德年间回乡扫墓,到龙宝寺时,看到一些乡民背、挑松柏枝叶直奔县城。他从乡民们交谈中得知此举是迎接他的归来,用柏枝扎坊、松针铺路,祝他长寿。他感慨地说:为我个人而毁坏松林,愧对老父!返回镇江后差人送来钱银,请知州重植松柏。

成长经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杨一清出生后,其父杨景给儿子取名“一清”,以符名言“圣人出,黄河清”的意境,以“一清社稷”积极入世自我勉励。当时大明王朝已开始走下坡路了,明朝16位皇帝,只有5人活过40岁。明朝中后期,皇帝懒于朝政,一味依赖宦官,宦官乘机把持朝政的局面越来越严重。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的赋税和劳役负担繁重,社会危机不断出现。人心期盼政治清明,杨一清的父母尝以唐诗“冰壶见底清”之义,勉励儿子清清白白做人。

杨景认为,聪童既是“受之天”,更要“受之人”,因此对杨一清管教甚严。两岁时其母画地为字,于襁褓中教之,一见不忘,其父或伴读至深夜,或教吟诗作对,或陪着儿子慢跑朗读诗文,既锻炼身体又熟悉了诗文。杨一清也经常跑到隔壁佛寺里去,坐在佛像旁,借着长明灯的灯光读书。杨一清聪颖好学,幼年已博览群书,通读了四书五经,凡经史百家,典章文献无所不看,7岁就显现出非凡的才华,写出很好的文章。当地的教育官员视之为奇才,认为让他去当童生、读县学实在是多此一举,于是推荐其直接入京深造。

于是,朝廷把这个刚满10岁的少年破例送入翰林院读书。入学的头一天,老师们想考考他,老师出对:“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杨一清答之:“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学师听后,笑赞“此子可教”。在京觐见时,成化皇帝得知杨一清向以“神童”驰誉乡里,有意试探其才华,亲自试诗赋5篇,杨一清下笔立成,帝深为嘉许;皇帝又即兴口出一联:“一间茅屋两先生,聚六七童子,教《百家》、《千字》;”杨一清不假思索脱口而对:“九重金銮一天子,会十八学士,读《四书》、《五经》。”皇帝脱口称赞说:“滇人善联”,这就是从杨一清开始有的滇人美誉。命内阁择师教之,指定湖南籍状元黎淳作他的导师。这位黎淳是朝廷声名卓著的文豪,他们情如父子,谊同乡亲。3年中师徒相伴,朝夕相处,“春风立遍庭前草,雪夜吹残帐里灯。”在黎淳的悉心教导下,少年杨一清的学业突飞猛进。

从此之后,杨一清的经历更是让人赞叹不已,中国考试史上的一个奇迹就此出现。乡试那天,杨一清牵着他爹的手来参加会试,同期考试的人看到这一景象,倒也不怎么奇怪,只是管门卫的堂官问他爹:“你考试怎么把儿子也带来了?”杨一清14岁乡试获第一名,真是超乎寻常,高于流俗;18岁那年登成化八年进士第,21岁当京官,官职是“中书舍人”,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秘书。

少而学,壮而行,杨一清在“中书舍人”职位上,办公一丝不苟。明史记载,他一夜能写10份文书,没有一句废话,天下人赞不绝口,竞相传诵。在“中书舍人”职位上,杨一清身居闹市不求享乐,却安于寂寞,潜心研究学术,诗词曲赋,样样精通,特别在书法围棋考古等领域都取得很大进展,为日后报国和成为文坛领袖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位22岁青年有时还被邀请去北京翰林院讲经,居然“不好意思”当起了客座老师。状元杨慎自谓满腹经纶,曾上门拜访杨一清,提出一些学术上疑惑的问题请教,杨一清从容应对,引经据典作了回答,使杨慎深受感动。

事迹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科举迟到彩云南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云南被称为“南蛮之地、瘴疬之乡”。尽管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了,可云南却等待了800多年,直到明清之际,云南人通过开科取士,才有机会参与朝廷的管理。然而,云南到底是藏龙卧虎、浪大水深之乡,明朝就出了文进士261人。清朝更多,共有文进士600多人。这些云南人在朝为官大都有滇俗淳朴之风,政绩卓越,青史留名,时人谓之“彩云南现”,为家乡云南争得了一份自豪。而在这些云南的读书人中,唯一作到宰相的人,仅只有杨一清一个。杨一清是云南人走向全国的一个杰出代表人物。

杨一清被称为“云南历史上的第一人”。他三次总制三边当统帅,两次入阁当首辅,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军事、文学杰出人物,曾力扶明王朝大厦于将倾。杨慎赞誉为:“四朝元老,三边总戎,出将入相,文德武功”,高度概括了杨一清的一生。《明史》称赞杨一清:“以才具入阁,于时政最通练,而性阔大。爱乐贤士大夫,与共功名”,“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然其才一时无两。”其谋略曾被比为唐朝名相姚崇,保卫边疆曾被比为唐朝元帅郭子仪……

明代是云南文化取得长足发展的时代,是云南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时代。继郑和之后,杨一清的父亲杨景就是通过开科取士于永乐年间(1423年)中举,是最早进入中原朝廷为官的云南人,历任霸州、澧州判官、化州同知。史料记载:“时值崆彝攻城,杨景临危不乱,巧布阵营,敌疑惧退却,州城得保,得旌表‘中义’匾。”

二、有关杨一清籍贯的一段公案
杨一清自谓“三南居士”,就是说,他生于云南、长于湖南、老于江南。这“三南”的含义明确而肯定。如果你翻开他的履历表——明朝档案“明实录”科举京报:“杨一清登成化壬辰进士第95名,云南安宁州人,湖广巴陵民籍。杨一清给皇帝上奏折都是写:臣原籍云南,云南安宁州人。清修《明史·杨一清传》算最权威的了,“杨一清,字应宁,其先云南安宁人”。

据考证,记载杨一清为云南安宁人的史料,数不胜数:明代李贽《继藏书》、谢肇猘《滇略》、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查继佐《罪惟录》、张萱《西园闻见录》等等,都明白无误地直书杨一清为“安宁州人”。他老家门前有一处风景名胜“石淙流韵”,便以此作为自己的别号;给皇帝上奏章写议表落款都是石淙杨一清,其著述称作为“石淙类稿”,其屋为石淙精舍,其诗词为“石淙诗钞”,朝野均称其为石淙先生。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秋季,杨一清归云南寻根问祖,一住就是九个月。与家族人亲切团聚,拜先贤、祭祖茔、探亲友、会宗族、立宗盟,描写云南安宁州的诗有数十首之多,以极高的热情表达了他的爱国爱乡之情。

明景泰五年(1454年)十二月初六日,杨一清出生于广东化州,其生母为张氏。6岁时(1460年)杨景致仕,杨一清随父去湖南岳州府巴陵县入籍(前母刘氏住地)。在巴陵住了6年,刚满10岁(1466年)由湖南岳州府推荐入翰林院读书,父母随其往。1472年父亲逝世无力归葬云南,归葬异母姐姐住地镇江,于是遂迁镇江定居。

明朝曾有过几十万上百万人口的流动,这是时代的进步。中国古人与现代人情思不同,历来非常强调血缘的渊源关系,强调祖居故地的亲情。所以杨一清著作虽达百万字之多,一生绝口不提他出生于化州。正如李白说自己故乡是四川彰明县青莲乡而不是家族流放西域碎叶所生,否则他是俄罗斯人了;杨慎父亲是宰相,母亲是国子监祭酒黄明善之女,在北京孝顺胡同出生,12岁时,因其父杨廷和母丧守制,才随父返乡,他的籍贯是新都。这样就存在着籍贯,出生地,居住地,入籍等问题。辞典是这样说的,籍贯带有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一般指祖居及个人出生的地方。

因此,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型权威性工具书《辞海》说杨一清是镇江丹徒人;湖南则把杨一清列为楚有三杰:刘大夏、李东阳及一清也;化州把杨一清列为广东名人……此系三说,且按下不表,仅引用明朝大学士李东阳赠杨一清的诗收场,“君本滇阳人,还生岭南地。巴陵非故乡,京口亦何意。”其实,自古英雄不问出处。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文武两赤壁也未尝不可。

个人贡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杨一清一生政治业绩最耀眼的亮点,莫过于与宦官张永密谋策划诛杀大宦官刘瑾———宁夏平叛,天赐玄机,让他把握住了安化王造反的最佳时机,利用张永与刘瑾之间的矛盾,一举铲除这颗毒瘤,安国家危亡于危卵之间,于公,“扶明王朝大厦之将倾”;于私,对杨一清来说,赢得了内阁首辅的灿烂前程。这一段历史一直流传至今,在清末武侠小说兴起之时,被称为现代武侠小说之鼻祖的《七剑十三侠》,就是叙述一帮侠客帮助杨一清平叛的故事。

传统蒙学教科书《龙文鞭影》有“杨忆石淙”条,注释“镇江府城南有杨一清石淙精舍,在丁卯桥南”,可见杨一清落籍镇江是家喻户晓的典故。据记载,杨一清以辅臣住镇江有两次,一次是正德十二年八月至嘉靖四年,另一次是嘉靖八年九月至第二年病卒。

杨一清在镇江还是做过一些好事的,他曾在武宗临幸其家时,向武宗引见了一些当地的贤达之士。焦山建水晶庵时,他效仿东坡留下玉带作“镇山之宝”。他还帮助校正过《正德镇江志》的前半部分,又编撰了后半部分。杨一清博学善权变﹐为政通练﹐尤晓畅边事﹐曾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一生四次在陕甘一带任职﹐对整饬西北边防有很大影响。卒后三年复故官。二十七年赠太保。着有《关中奏议》﹑《石淙类稿》﹑《西征日录》﹑《车驾幸第录》等。

个人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明代谪滇状元杨慎题杨一清故里碑明代谪滇状元杨慎题杨一清故里碑

杨一清一生出将人相经历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宦海沉浮,几起几落,共50多年,人称“四朝元老”。他熟知边务,用兵如神,算无遗策,灵机应变,动合时宜,学识博雅,名扬天下。《明史·杨慎传》云:“慎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惊其博闻强识,而益肆力古学,既投荒多暇,于书无所不览。夫以慎之博雅。史称为明代第一,而其始乃由一清启之,则一清之博学多才,抑尤可见矣。王守仁以明代巨儒,而亟称公之道德文章,比之宋之欧阳,岂不宜哉。”杨一清是云南历史上在封建朝廷中官位最高、历官时间最长的一个。他外息叛乱,内除奸雄,为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李梦阳说他“功著边徼,名显社稷”。

杨一清文经武纬,久播朝野。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多谋善断,克敌制胜;作为文学家和诗人,他文思敏捷,出口成章。其主要著作有《关中奏议》14卷、《石淙诗钞》15卷及《制府录》、《西征日录》、《吏部献纳稿》、《密谕录》、《车驾幸第录》、《辅臣唱和集》、《邃庵集》、《通家杂述》等。

安宁人以杨文德武功为荣。明末清初,安宁人在今温泉镇建塔一座名为“杨文襄公纪念塔”,后毁。杨慎在连然题刻的《杨文襄公故里碑》及撰写的“相业四朝称第一,人文六诏羡无双”对联今尚存。至今,安宁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杨一清的美好传说。

诗选编辑本段回目录

【将至凉州】

雉堞连云十里城,将臣开府此屯兵。山连虎阵千年固,地接龙沙一掌平。
塞上马嘶春草绿,村中人和凯歌声。只因边徼无烽火,忘却关山是远行。

【五月七日先皇帝忌辰次涯翁先生诗韵】

白头攀望鼎湖弓,犹忆含香侍从同。周咏恩深余《湛露》,虞弦响绝更薰风。
伤心遗诏龙沙外,注目宸容豹尾中。六载归朝无寸补,轻车空踏软尘红。

【希大司马扈驾至淮安便道过江访余石淙精舍感今忆昔口占一首】

停云回首意如何,杨子江头一棹过。老去多情怜水石,闲来开眼看风波。
门墙旧侣雕应尽,灯火通宵话转多。更约扁舟和月宿,荻花深处听渔歌。

【嘉靖四年奉诏督师西征再蒙温旨有赵充国马援之褒感而有述】

西北风尘帝顾多,老臣承诏出岩阿。便宜欲上赵充国,矍铄还非马伏波。
十乘戎行新节钺,三边精采旧关河。极知君命如山重,感激浑忘两鬓皤。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杨一清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