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淮海战役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另两大战役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之一。共歼国民党军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军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主力丧失殆尽,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已处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战略图

目录

[显示全部]

战争背景编辑本段回目录

淮海战役纪念塔
淮海战役纪念塔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地方武装 一部,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西迄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今薛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另两大战役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之一。当时,国民党军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所部80万人,分布在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及陇海路海州至商丘段两侧。1948年11月6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作战部署,淮海战役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等60万人发起了淮海战役。

战争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

战役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徐州以东碾庄圩地区全歼黄百韬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黄百韬。国民党第三绥靖区所属第五十九、第七十七军大部在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下举行战场起义。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等配合下,在徐州南双堆集地区歼灭黄维兵团,俘兵团司令黄维。同时,华东野战军一部将由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包围于永城东北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并将其单独突围的孙元良兵团歼灭。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的进行,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20天的战场休整。第三阶段从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全歼杜聿明集团,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淮海战役结束。此役,共歼国民党军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军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主力丧失殆尽,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已处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战役过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与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和地方武装共60万人,于11月6日发动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后,国民党统帅部为避免徐州之部队重蹈卫立煌集闭全军被歼的覆辙,决定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到津浦路徐州生蚌埠段两侧,采取攻势防御阻止解放军南下,必要时放弃徐州,凭借淮河抗击,确保南京、上海。以徐州为中心的国民党部队有5个兵团、共约80万兵力。

集结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 郑州连云港段,津浦铁路 薛城蚌埠段的国民党军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集团,是蒋介石的最大、最强的战略集团,担负着拱卫首都南京的重任。自从东北卫立煌集团全军覆灭后,蒋介石发现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有联合作战,求歼刘峙集团的动向,又鉴于该集团当时所处态势不利,于1948年11月4日派其参谋总长顾祝同到徐州,研究作战方针,决定"暂取战略守势",进一步收缩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并把原归"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指挥的黄维兵团东调,增加徐蚌战场兵力,准备同人民解放军会战,如果形势不利,则依托淮河阻挡解放军南进。蒋介石在徐蚌地区集中的兵力,连同战役中调来的,为7个兵团、2个绥靖区、34个军、82个师,总兵力达80万人。

歼灭刘峙集团,夺取徐州,人民解放军统帅部早就筹划了。1948年7月,提出"冬春夺取徐州"的设想。9月攻克济南后,同意华东野战军乘胜举行淮海战役,歼灭刘峙集团右翼劲旅,位于徐州以东新安镇地区的黄百韬兵团,进而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连云港之敌,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由于辽沈战役胜利,由于中原野战军攻克郑州后东进,即将与华东野战军会合,这些全局的、战役的有利条件,于11月上旬,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原定规模,由华东、中原两军联合作战,全歼刘峙集团于淮

淮海战役
被击毙的黄伯(百)韬的胸章和照片
河以北。毛泽东说,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而且第一步歼灭该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他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毛泽东要求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参战的23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及中原、华东、华北一部分地方部队,共60万人,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指挥下,争取全胜。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华东野战军按照预定计划,向新安镇地区的黄百韬兵团发起攻击,但该兵团已离开新安镇沿铁路西撤。华东野战军立即改变部署,展开猛烈追击、截击。就在黄百韬兵团要缩回徐州的关键时刻,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根据华东野战军的布置,于8日率3个师在徐州东北的贾汪台儿庄起义,为人民解放军迅速截断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创造了有利条件。至11日,黄百韬兵团4个军被包围在以碾庄圩为中心的1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另一个军在运河窑湾被歼灭。黄百韬依托工事顽强抵抗。华东野战军适时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从11月16日开始发起总攻,激战至22日,全歼黄百韬兵团,兵团司令官黄百韬自杀身亡。

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同时,中原野战军在徐州以西、以南发动攻势。11月16日凌晨攻克徐蚌间战略枢纽宿县,隔断徐蚌两敌的联系,使徐州刘峙集团陷于完全孤立。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进入徐州城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进入徐州城
黄百韬兵团被歼,徐蚌交通被截断后,蒋介石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决定以徐州的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沿津浦路向南,以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由蚌埠向北,以黄维兵团由蒙城宿县方向进攻,三路会师宿县,打通津浦路徐蚌段。黄维兵团约12万人,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装备好,战斗力强,其中的第18军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用来解徐州之围的生力军。11月23日,兵团司令官黄维不待徐州蚌埠两路同时行动,就迫不及待地挥师向浍河南岸南坪集解放军阵地发起攻击,形成单独前进的孤立突出态势。淮海前线总前委常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认为歼击黄维兵团的时机很好,决心先打黄维兵团。毛泽东完全同意先打黄维,指示"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11月25日至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全部和华东野战军一部,将黄维兵团包围歼灭以双堆集为中心的地区内,俘虏黄维

当黄维兵团陷入重围,蒋介石精心策划的三路会师宿县计划破产后,11月30日蒋介石把徐州"剿匪"副总司令杜聿明召到南京,经过密商,决定放弃徐州,由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绕经萧县永城大路南下,接出双堆地区的黄维兵团,退守淮河以南。但是,杜聿明集团30万人一出徐州,就乱成一团,争相逃命。华东野战军立即展开围追堵截,12月4日将其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地区。12月6日,孙元良按照杜聿明制定的突围计划,在邱清泉、李弥临时变卦不突围的情况下,单独突围,结果被人民解放军歼灭,孙元良只身脱逃。杜聿明集团陷入内缺粮弹,外无援军的绝境。这时,战略决战的第三个大战役--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地区国民党军南下,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对杜聿明集团实行"困而不歼"。从12月16日起至1949年1月5日止,全军进行战场休整,同时对被围困之敌,展开猛烈的政治攻势。1月6日16时,华东野战军集中10个纵队,编成东、北、南三个突击集团同时对敌发起总攻。至10日16时,全歼杜聿明集团,击毙兵团司令官邱清泉,俘虏杜聿明,李弥乘天黑化装潜逃。

淮海战役
人民解放军押着俘虏,撤出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历时66天。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少于国民党军的情况下,自己伤亡13万余人,取得歼敌55.5万余人的伟大胜利,就其组织指挥而言,主要是及时把握了决战时机;正确选定了主要突击方向;先分割,后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根据战场情况变化,替换作战样式,实行大规模运动战与大规模阵地战相结合。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获得解放,使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 上海,完全置于人民解放军的炮火之下,使蒋介石的精锐兵团丧失殆尽,从而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相关人物编辑本段回目录

淮海战役1947年刘伯承在大别山
1947年刘伯承在大别山

刘伯承(1892~1986)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 。10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协助朱德 、周恩来指挥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长征初期参与指挥五军团殿后,掩护中央机关通过国民党军4道封锁线。1934年底任总参谋长并兼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1935年1月,参加了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支持毛泽东的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刘伯承对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司令部工作等都有独到的论述。其作战谋略和指挥艺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主要军事论著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另有《合同战术》、《论苏军合围钳形攻势》等大量译著。

淮海战役杜聿明
杜聿明
杜聿明(1905~1981)中国国民党军队将领,爱国民主人士。字光亭。陕西米脂人。1912年就读于榆林中学。1924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曾参加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连、营、团长。1932年任第25师73旅旅长。次年参加长城抗战,升任第25师副师长。1935  年任交通辎重学校学员队队长, 参加筹建装甲部队。1937 年5月任陆军装甲兵团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率装甲部队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1938年任第 200 师师长,参加台儿庄、兰封、信阳战役。后任第五军军长,曾参加桂南战役,收复昆仑关。1941年初任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团员,参加制定中英缅防御计划草案。1942 年2月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长官,率第五、第六、第六十六军入缅作战。1943 年1月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1945年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抗战胜利后,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郑州前线指挥所主任。1949 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被俘。1959年12月被特赦。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1981年5月7日在北京病逝。

淮海战役国民党徐州剿总参战部队战斗序列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
  参谋长:李树正
  副参谋长:章毓金
  前进指挥部(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孙元良、赵家骧
  参谋长:舒适存
  副参谋长:文强、刘伯中、吴宝云
  第二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适存、谭辅烈、王长海、高吉人
  参谋长:李汉萍
  副参谋长:董熙
  下辖:
  第五军(熊笑三)
  第45师(郭吉谦、崔贤文)
  第46师(黄宗颜、陈辅汗、郭方萍)
  第200师(周朗)
  第七十军(高吉人、邓军林)
  第32师(龚时英)
  第96师(邓军林、刘志道)
  第139师(唐化南)
  第七十二军(余锦源)
  第34师(陈渔浦)
  第122师(熊顺义)
  第233师(李芝、徐华)
  第七十四军(邱维达)
  第51师(王梦庚)
  第57师(冯寄异)
  第58师(王奎昌)
  第十二军(舒荣)
  第112师(余一凡)
  第238师(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军(谭心)
  第287师(李芝)
  第288师(陈元良)
  独立旅(新44师)(王屏南、耿文哲)
  骑兵旅(陈陶、张荣甲)
  备注:
  一、黄宗颜原为暂编14师师长,拨归邱清泉指挥,邱将其与第46师合并,取消暂编师番号,将黄调为第五军副军长。
  二、第七十军第96师曾配属战车等部队编为快速纵队,师长邓军林兼任纵队司令,周志道为副司令。
  三、第181师米文和部是刘汝明系统曹福林第五十五军建制,临时归邱清泉指挥,在马牧集牛王崮附近被歼。
  四、济南战役开始时,第七十四军奉命空运济南增援,9月19日济南机场被解放军炮火控制,仅运去第57师7个连,运去部分在济南战役中被歼灭。
  五、第122师原为第十六兵团第四十一军建制,第十六兵团单独突围被歼灭后,收容残部编成第122师。
  六、第十二军第238师驻灵璧地区整训,在解放军攻占灵璧时被歼灭。
  七、第一百一十六军是在包围圈内编成,实际上是一个空番号,余锦源计划以第七十二、第一百一十六军编成一个新兵团,第一百一十六军人员均由第七十二军抽调,未编好即被歼灭。
  第六兵团(增援黄维的部队)
  司令:李延年
  参谋长:梁栋新
  下辖:
  第三十九军(王伯勋)
  第103师(曾元三)
  第147师(张家宝)
  第五十四军(阙汉骞)
  第8师(周文韬、施有仁)
  第198师(张纯)
  第291师(廖定藩)
  第九十六军(于兆龙)
  第141师(甫绍武)
  第282师(肖续武、张毓金)
  第九十九军(胡长青)
  第92师(艾瑗)
  第99师(杨达)
  第268师(李慎言)
  备注:
  一、李延年原为第九绥靖区司令,因战略需要放弃海州西撤,将所辖第四十四军拨归第七兵团,李率司令部人员撤至蚌埠,加上由海上撤回人员改编为第六兵团司令部,指挥第三十九、第五十四、第九十六、第九十九军四个军。
  二、第三十九军原属第十三兵团建制,驻河北昌黎,战役前未赶到徐州,后调蚌埠归第六兵团指挥。该军序列中原有第91师,不在淮海战场,未列入此表。
  三、第九十六军原在蚌埠驻扎,曾一度受刘汝明第四绥靖区指挥。
  四、第九十六军第41师有写为212师、第282师有写为281师,是否番号更改或另有原因待查。
  五、第九十六军原属第十六兵团,1948年10月底调蚌埠守备,后第十六兵团北上,该军留滞蚌埠,归第六兵团指挥。
  第七兵团(在碾庄地区被歼)
  司令:黄百韬
  副司令:黄国梁、唐云山
  参谋长:魏翱
  下辖:
  第二十五军(陈士章)
  第40师(曾正我)
  第108师(李世镜)
  第148师(刘清衵)
  第四十四军(王泽浚)
  第150师(赵壁光),该师投诚
  第162师(李秾)
  第六十三军(林湛、陈章)
  第152师(雷秀民)
  第186师(张泽琛)
  第六十四军(刘镇湘)
  第156师(刘镇湘)
  第159师(刘绍武、钟世谦)
  第一百军(周志道)
  第19师(赵尧)
  第44师(刘鹤声)
  第63师(盛超)
  备注:
  一、第二十五军第148师在宿县被歼。
  二、第一百军第19师在济南战役中被歼。
  三、第四十四军第162师486团在扬州未归建。
  第八兵团
  司令:刘汝明
  副司令:田镇南、曹福林、米文和、刘汝珍
  参谋长:朱秀德、杨然
  副参谋长:杨然、李诚一
  下辖:
  第五十五军(曹福林)
  第29师(荣光兴)
  第74师(李益智)
  第181师(米文和、刘兴远),在马牧集被歼
  第六十八军(刘汝珍)
  第81师(葛开祥)
  第119师(刘广信、张勋亭、刘铁钧)
  第143师(崔贡琛、阎尚元、王保谦、李金玉)
  备注:
  该兵团前身是第四绥靖区。
  第十二兵团(在双堆集地区被歼)
  司令:黄维
  副司令:胡涟、吴绍周
  参谋长:肖锐
  副参谋长:韦镇福、刘文修
  下辖:
  第十军(覃道善)
  第18师(尹俊)
  第75师(王靖之)
  第114师(夏建勋)
  第十四军(熊绶春)
  第10师(潘琦)
  第83师(张用斌)
  第85师
  第十八军(杨伯涛)
  第11师(王元直)
  第49师(何竹本)
  第118师(尹钟岳)
  第八十五军(吴绍周)
  第23师(黄子华),该师投诚
  第110师(廖运周),该师起义
  第216师(谷允怀)
  备注:
  一、第十二兵团归国防部指挥,未明令归徐州剿总指挥。
  二、第118师曾配属战车等部队编成快速纵队,师长兼任快速纵队司令。
  三、1946年整编时,整编11师把原11师33团拨给118旅,后来重新调整故118师有33团番号,而11师有352团番号。
  第十三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司令:李弥
  副司令:赵季平、陈冰、李九思
  参谋长:吴家钰
  副参谋长:周羽皋
  下辖:
  第八军(李弥、周开成)
  第42师(石建中、伍子敬)
  第170师(杨绪钊)
  第237师(孙进贤)
  第九军(黄淑)
  第3师(周藩)
  第166师(肖超吾)
  第253师(王青云)
  第六十四军(李荩宣,原第九军副军长)
  第156师(吴家钰)
  第159师(黄志圣)
  第一百一十五军(司元恺)
  第39师(韩肇琏)
  第180师(陈芳芝)
  备注:
  一、李兵团原辖第八、第九、第三十九三个军,淮海战役前第三十九军在葫芦岛,后调蚌埠归第六兵团。战役后期又将第六十四、第一百一十五军编入序列,这两个军都是仓促成立的,其中第六十四军是空番号,没有什么战斗力。
  二、第六十四军原系第七兵团建制,在碾庄被歼。表中所列是在包围圈中成立的,兵员仅有王洪九部改编的独立旅和收容的散兵约4000人,所谓师长均未到职。
  三、第39师司元恺部原由安阳空运徐州增援,后扩编成第一百一十五军,第180师原系第三绥靖区第五十九军建制,该军在贾汪起义,未参加官兵收容约3000人编成第180师。
  第十六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司令:孙元良
  副司令:曾苏元
  参谋长:张益熙
  副参谋长:高健、熊顺义
  下辖:
  第四十一军(胡临聪)
  第122师(张宣武)
  第124师(严翊)
  第四十七军(汪匣锋)
  第125师(陈玲)
  第127师(李家英、张广汉)
  备注:
  第125师曾配属战车等部队组成快速纵队,由该师师长兼任纵队司令,副司令为战车二团团长吴文芝。
  第三绥靖区(该部在张克侠、何基沣带领下大部分起义)
  司令:冯治安
  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李文田
  参谋长:陈继淹
  部队:第五十九军(刘振三)
  第38师(杨干三)
  第180师(崔振伦)
  第七十七军(王长海)
  第37师(李宝善)
  第132师(过家芳)
  总部直辖:第二十军(杨干才)
  第133师(景嘉模)
  第134师(李介立)
  第一百零七军(孙良诚),该部在江苏睢宁投诚
  第260师(王清瀚)
  暂编25师(孙玉田)
  备注:
  第二十军于淮海战役后期由华中调津浦铁路南端。

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淮海战役
华东野战军向敌人据点鲁楼发起攻击
整个淮海战役历时66天,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计55.5万余人,其中包括国军“王牌军”第5军和第18军,“五大主力”至此全部覆没(新1军、新6军在东北被歼灭,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被歼灭)。此后,共产党控制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已处于解放军的兵锋之下。

淮海战役,解防军在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上均处劣势,但解放军统帅部表现了高超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艺术,果断决策,精心谋划,迅速判明敌情,最终以60万装备落后的兵力战胜了80万装备精良的国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国军统帅部则在战略指导和作战指挥上失误,犹豫不决,不明敌情,朝令夕改,如邱清泉所说的“国防部混蛋,老头子糊涂。”最终导致了军事上的惨败。

远在千里之外的斯大林听闻解放军淮海大胜的消息后,曾在记事本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后来,斯大林又对即将出任驻华大使的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好,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这个战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淮海战役
被俘虏的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
淮海战役结束后,淮河以南的敌人仓惶南逃。华东野战军第6、第7、第8、第13纵队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到长江北岸,为尔后的渡江战役创造了条件。淮海战役正在进行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根据敌我力量的变化,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经占有优势。并据此对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时间重新作了估计,指出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起,再有一年左右时间,就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后来中国军事形势发展,完全证明了毛泽东同志这一科学预见。

淮海战役刚刚结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这个胜利“仅仅是全国千百次重要胜利的一个。一如坚持大别山的意义一 样,只能把它的宝贵经验提取出来,作为我们继续进步的基础,而不能把它变成障碍自己前进的政治包袱!”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毛泽东选集》

选自《红旗飘飘》第18集P149—172,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

http://info.datang.net/H/H1490.HTM

http://test.yangzhong.net.cn/yzrwb/gfjy/ghlc/js/js840.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淮海战役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