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克里米亚战争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1853至1856年发生的克里米亚战争,由于英、法、奥和撒丁王国联合进行干涉,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克里米亚战争

这次战争是19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特点是:1839至1841年的东方危机暂时过去之后,俄国梦想实现吞并君士坦丁堡的传统国策,想利用外交上的成就巩固农奴制度,加强在土耳其的势力;而英、法两国资产阶级政府也力图把土耳其控制在自己手中。在这剑拔弩张的形势下,竞争双方不惜通过武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很显然,更严重的近东战争危机在孕育之中。
目录

[显示全部]

试析克里米亚战争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要参战国的国内经济、政治背景及对外政策

俄国19世纪前半期,封建农奴制度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并且开始了工业革命;农奴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也日益高涨;以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洛留波夫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兴起,这一切便为促使俄国农奴制度瓦解的国内因素。

 克里米亚战争

 俄皇尼古拉一世



沙皇政府为转移国内日益增长的不满,企图通过对外发动战争来挽救农奴制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为了在国内实行专制统治,沙皇政府在国外应该是绝对不可战胜的;它必须不断地赢得胜利,它应该用沙文主义的胜利狂热,用征服愈来愈多的地方来奖赏自己臣民无条件的忠顺。”推行大斯拉夫主义,从地区性“蚕食”到更大规模的侵略扩张,就成了历代沙皇推行的政策,自彼得一世以来,就以巴尔干为主要目标,同时,企图占领土耳其以夺取出海口。沙皇尼古拉一世于1828—1829年对土耳其战争中,占领了多瑙河口和附近岛屿及高加索的大片上地。1848年革命晚间,沙俄军队帮助奥军摧毁了匈牙利的独立,同时镇压了多瑙河流域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个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为巩固胜利,俄国又与土耳其签订了《巴尔太·立曼条约》,规定俄军在两公国“秩序恢复以后”撤兵。从此,沙皇就成了国际反动势力的堡垒,成为欧洲宪兵。尼古拉一世骄横、跋扈,妄想成为欧洲和世界的霸主,拔掉骨鲠在喉的土耳其乃为当务之急,他要把君士坦丁堡变成“沙皇格勒”,打通黑海海峡进而控制地中海,以满足俄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的需要。

土耳其原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地跨欧亚非三洲,处于“世界十字路口”,是列强必争的世界战略要冲地区。

当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在主要国家先后确立后,土耳其仍停留在落后的中古状态。从18世纪开始,俄、英、法、德、奥等国相继入侵,土耳其成了列强角逐的场所,从而形成了世界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国际问题──“近东问题”,土耳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等国,先后脱离土耳其取得独立。这充分说明土耳其政治制度的落后,也是土耳其统治阶级腐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必然后果。

土耳其皇帝素丹也是回教教主,君主独裁与教会专断合为一体的政教国家机构,对内进行残酷统治,财政混乱,国库空虚,国债增加。皇室为了满足挥霍享受的需要,把商港、铁路矿产资源等出卖给列强各国,从而换取它们的财政支持,因而列强各国政府尽力支持素丹政府,同时也都企图独占土耳其,这也加强了它们之间的磨擦。

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50─60年代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对土耳其的商品输出1850年比1840年增长一倍半以上,即从144万增至376万英镑。由于1775—1783年的北美独立战争,使英国失去了大块殖民地,因此印度的地位就十分突出了,联接本土与印度的地中海通道必须保持。英国不可能使沙俄在瓜分土耳其过程中得到比它更多的好处,只要俄国占领海峡就会为俄国独占土耳其创造条件,这就会从根本上威胁英国的利益。

尼古拉一世为了保存土耳其市场,试图与英国合作并访问了伦敦,尽管英国女王殷勤地接待了他,但英国政府在全面衡量利弊之后,1853年2月9日,外交大臣约翰·罗素答复尼古拉一世,提出:“没有充分根据向素丹宣布,他没有能力维持国内秩序或保持同邻邦的友好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预先就分配素丹所统治的领土,……不让奥地利和法国知道这个协议,那是不公正的,而且这种隐瞒行为也是同防止欧洲战争这一任务不相容的。……俄国皇帝作为君士坦丁堡的暂时保护者而不是作为永久占领者的这种地位却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危险。……为了防止欧战而提供的手段可能正是引起欧战的手段,因为无论英国、法国,可能还有奥地利,都不会容忍君士坦丁堡永远留在俄国手里。”
 

1855年英法联军在俄国克里木登陆编辑本段回目录



法国在1848年革命后,工业革命进展较快,大规模的纺织厂与冶金企业相继出现。从1852—1870年期间,法国蒸汽机的数量从6000部增到27000部。由于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对土耳其市场决不轻易放弃,何况法国是土耳其的传统盟国。为争夺在土耳其的利益,拿破仑一世就曾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兵戎相见。再者,法国为了保护在埃及的利克里米亚战争益,强烈反对俄国独占土耳其。尼古拉一世妄自尊大,主观认为拿破仑三世在刚刚政变后的地位并不巩固,在外交场合上有意怠慢拿破仑三世的做法,当然不能被法国皇帝所忍受。俄法关系的紧张促使了英法的合作。

奥地利是由于尼古拉一世出兵镇压了匈牙利革命,保持住了哈布斯堡家族政权的。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对沙皇表面十分恭顺,但奥国政府认为沙皇政府对土耳其的占领,肯定会影响它在巴尔干的利益,同时也会加剧境内的民族解放运动,使奥国的边疆除了西面之外,均处于俄国势力包围之中。奥皇为了保持独立君主国的地位,当然不会支持沙皇占领土耳其的行动。当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奥皇站在英、法一边时,尼古拉一世哀叹:“俄国皇帝中最愚蠢的是我,因为我帮助奥地利平定了匈牙利的叛乱。”

维也纳会议后,意大利分为八个国家,直接或间接受奥地利统治。1848年革命后,这种状况也依然如故。国家的分裂导致外国入侵。奥地利、西班牙和法国分别控制着各个邦国和地区,国内封建制度依然保存,但从19世纪50—60年代开始,意大利北部地区的资本主义有了长足发展,撒丁王国等地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觉醒,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害怕人民群众用革命的手段统一意大利,一心想与法国结盟,共同对奥作战,实现由撤丁王国统一意大利的主张,因此在克里木战争期间加入英法一方,与同撒丁王国没有任何争执的俄国作战,企图以此来说明撒丁王国是意大利的唯一代表。

战争的导火线及其进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教会之争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导火线。长期以来,天主教东正教之间,就耶路撒冷基督教圣地管辖权问题发生争执,各教派的斗争,受到列强各国的支持,争吵的实质在于为列强各国争夺近东的霸权制造舆论。1852年8月,土耳其政府在法国政府压力下,允许天主教徒对圣地施行管辖权。尼古拉一世利用这一事件,借口土耳政府迫害东正教徒,要求土耳其素丹允许俄国保护在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徒,并以重兵压境,作为强权外交的后盾。土耳其政府拒绝了沙俄的无理要求。在英、法支持下,1853年10月4日,土耳其遂对俄国宣战。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土耳其得到了英、法和撒丁王国的支持,普鲁士和奥地利实际上也站在了土耳其方面。恩格斯曾指出,俄国所面临的是一个生产方式落后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的一场无望的战争

1853年11月18日,俄土双方第一次大会战在土耳其的锡诺普(Sinop)军港进行。当时英、法、奥、普等国,硬要土耳其政府下令停止刚刚开始的军事行动,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俄国利用时机,在海军上将纳希莫夫指挥下,出动6艘主力舰和两艘巡洋舰与土耳其舰队发生激战,3—4个小时后,土耳其被击沉7艘战舰,分舰队司令官被俘,水兵5000余人战死。锡诺普战役俄军的胜利,使其控制了黑海局势,土耳其军队的陆战计划受到遏制。

“锡诺普战役,好象这样一个冲击器,把蓄积已久的电流的冲击四散开来。”1854年l月3日,拿破仑三世建议英国与法国共同对俄国采取军事行动,“保护”土耳其。2月6日,俄国与英、法两国的外交关系中断。2月7日,英、法两国向俄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在4月30日以前,退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俄对此置之不理。3月12日,英、法和土耳其的三国同盟形成。27和28日,法、英两国先后对俄国宣战,英法联军进驻黑海。
 

英法联军与俄军在克里木的激战编辑本段回目录



为争取更多的盟国,拿破仑三世想使奥地利放弃中立而站在英、法方面,1854年12月2日,英、法、奥攻守同盟确立。由于奥国早与普鲁士缔结了同盟,这样英、法、奥、普共同对俄国作战。奥地利政府动员了所有的军队,但仍然避免军事行动。克里米亚战争

但是,拿破仑三世也对撒丁王国的积极活动有一定成效。法国使节从1854年5月开始,就和撒丁王国的国王和首相频繁接触,终于在1855年1月26日签订同盟条约。其后,由马摩拉将军指挥的15000名意大利士兵,在克里木半岛与英、法联军共同对俄国作战。这样,英、法和撒丁王国联军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了俄国。

克里米亚战争形成了多瑙河流域、黑海沿岸和高加索三个战场。英、法等国政府认为,只要攻占了克里木半岛上的俄国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就一定会取得战争的胜利,从而消除俄国对巴尔干和近东的势力。

1854年9月14日由英国拉格兰将军和法国圣·阿尔诺将军指挥的军队,共约60000余人,在克里木登陆,并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奥国负责守护多瑙河的公国。

从战争双方的力量来看,英法联军的指挥不能统一,没有联军的统帅,加之远道而来,军营中瘟疫流行。但联军掌握了制海权,同俄军的兵力对比是二比一。俄军黑海防务薄弱,士兵供给困难,国内农民起义也不断发生,尼古拉一世在临终弥留之际,还泄露了俄军机密,俄军统帅缅施科夫庸碌无能,在指挥部竟连一幅完整的军用地图也没有。这一切致使俄军败退,伤亡惨重,1855年9月11日,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陷落。在此之前,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俄军虽在高加索战线上取得胜利,1855年11月26日,俄军占领卡斯要塞,俄国通向爱尔泽路姆,进而通向小亚细亚的道路打开了。但是亚洲战场的胜利,并不能挽救俄国的整个败局。

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编辑本段回目录



克里米亚战争中交战国双方共死亡75.8万人,其中俄军死亡52万人,俄国军费支出为5亿卢布。俄军损失固然很大,英、法联军的损失也不小,1854年10月25日的巴拉克拉瓦战役和11月5日的英克曼战役,交战国双方共损失50万以上士兵,战争费用至少有“二千兆金元”。尼古拉一世宫廷御用评论家巴高金有这样的说法:克里木战败“是俄国五十年来推行的政策所结下的最苦的果子”。这颗苦果在尼古拉一世死前交给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继承。

俄军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和在高加索战场上的胜利,对英、法联军是个沉重打击。英国军力尚可支持,法国已力不从心,拿破仑三世早在1855年秋,准备与俄国单独讲和。俄国战败后,1856年2月25日至3月30日,举行巴黎会议并缔结《巴黎和约》,结束了克里米亚战争。

《巴黎和约》规定:俄国同意不在亚兰群岛设防;不得在黑海沿岸设立兵工厂;多瑙河上贸易航行完全自由;决定由英、法、普、奥、俄、土和撒丁王国等七国代表组成委员会,保证这一措施的实行;土耳其境内信仰基督教自由,取消了自1700年以来君士坦丁堡和约条款,该条约规定了俄国在巴尔干东正教监护人的特权,而宗教权利由列强共同行使,俄国放弃多瑙河两公国和塞尔维亚的保护权,并把比萨拉比亚南部归还给摩尔达维亚;俄士双方把战时占领的土地进行交换;俄国恢复了对塞瓦斯托波尔和其它一些地区的统治,土耳其收回了卡斯城;黑海中立,禁止欧洲国家的军舰通过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俄国和土耳其的舰队也受到某些限制等等。

关于《巴黎和约》,法国代表说过一句话:“读了3月30日所订的条约,看不出谁是战胜者,谁是战败者。”《巴黎和约》对战败的俄国来说“条件极其宽大”。

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是其在扩张道路上的一次严重挫折。尼古拉一世“是中欧各国政府的灾星,是加害欧洲社会一切进步阶层的妖魔,但是后来却因为把握不住外交方向,走上意外的裂了口的深渊,以致跌下去摔死了”。沙皇俄国多年来拥有的欧洲反动势力的首脑地位消失了,向中欧和南欧发号施令的局面也结束了。
 

克里米亚战争中双方激战的场景编辑本段回目录



克里米亚战争是一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的一次较量。俄国的失败“显未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日益形成的农奴制危机,在克里米亚战争以后,更加尖锐化了。1853—1856年,沙俄政克里米亚战争府的财政赤字为79677万卢布,战后财政状况更为窘迫,这一切充分说明了“上层”已不可能照旧统治下去,沙俄政府遂于1861年2月19日颁布法令,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欧洲一些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

克里米亚战争对沙俄并不是一次致命打击,它的领土没有损失多少。

克里米亚战争后,英国在近东势力大大增强,这便引起了法国的不安,为遏制英国势力的扩张,俄、法遂开始接近,法国企图重振往昔拿破仑时代的声威。法、俄、普三国关系也日益密切。俄国对于奥地利的“背叛”怀恨在心,奥英关系也亲热起来。克里米亚战后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

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编辑本段回目录



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另一方是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后来皮德蒙特-萨丁尼亚也加入了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七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战争起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俄罗斯向奥斯曼帝国提出为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在“圣地”建立俄罗斯的保护地的要求,这个要求被君士坦丁堡苏丹拒绝。法国的天主教徒和英国的新教徒也反对俄罗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俄罗斯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1853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

战争的真正原因是奥斯曼帝国逐渐的、内部的瓦解,俄罗斯认为这是它将它在欧洲的势力不断扩大的好机会,尤其是它获得一个通向地中海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此时显然摇摇欲坠,而俄罗斯则争取获得对恰纳卡莱海峡和伊斯坦布尔海峡的控制。英国和法国反对俄罗斯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罗斯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它们自己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利益。

战争过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1854年底英国和法国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加入这个同盟。奥地利迫使俄罗斯从多瑙河撤军,但并没有帮助英法围攻克里米亚上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舰队。因此奥地利在这场战争中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虽然它并没有主动参加这场战争。塞瓦斯托波尔被围攻近一年后英法联军占领了一个重要的堡垒,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

战争时间表编辑本段回目录


1853年7月3日:俄军开入多瑙国家。
1853年10月16日:奥斯曼帝国向俄罗斯宣战。
1854年3月27日和3月28日:英国和法国向俄罗斯宣战。
1854年4月20日: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防御联盟协议,这个协议在这场战争内有效。
1854年7月底至9月:在奥地利的压力下俄罗斯撤出多瑙国家。
1854年8月16日: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奥兰的一个要塞被占领。
1854年9月14日: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并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
1854年12月2日: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署反俄同盟。
1855年1月16日: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加入战争。
1855年5月22日:英法舰队进入亚速海,但没有获得任何成果。
1855年9月8日:英法联军在围攻349日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
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帝国、俄罗斯、萨丁尼亚、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巴黎和约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放弃所有占领地区,奥斯曼帝国的领域被保证,黑海内不得驻军。

战争后果编辑本段回目录



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一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神圣联盟终止。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持中立,战后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好,与奥地利的关系变坏,而俄奥之间的关系恶化。英国与法国在战后也开始与俄罗斯修好,因此奥地利日趋孤立。到此为止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处支配地位,但这个地位日益减弱,而普鲁士的地位则日益增高。由此欧洲各强国之间的势力均衡开始对奥地利不利地变化。奥地利的削弱同时也使皮德蒙特-萨丁尼亚不断增强。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起了一个支配性的地位。1861年在法国的支持下皮德蒙特-萨丁尼亚达到了建立一个意大利王国的目的。

战争意义编辑本段回目录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今天大多数人已经将这场战争遗忘了,但它从军事上和从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它与巴黎和约是19世纪继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的第二次重大事件。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铁甲船和现代的爆炸性的炮弹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壕沟战和静止战。电报首次在战争中被使用,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

随军记者首次参加并可以在同日将战况报告给家乡的报纸。由于一个英国军官的错误,使得在一次不到20分钟的攻击行动中,就造成了约900名英国骑兵的丧生。当晚《伦敦时报》就报导了这个损失,在英国掀起了一场危机。此外在这场战争中记者还第一次使用了摄影术来记载战争的残暴和英雄事迹。

战争损失和英军对其野战医院的改革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这场战争中共约50万人死亡,其中英军的损失最高。大多数士兵不是阵亡,而是因饥饿、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和野战医院的条件差而死于其战伤。弗罗伦斯·南丁格尔改善了野战医院的卫生条件,仅此一项改革就大大地提高了受伤战士的生存率。战后南丁格尔在伦敦创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克里米亚战争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