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欢迎你,匿名用户 退出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三十年战争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
1618—1648,哈布斯堡王朝同盟和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两个庞大的强国集团为争夺欧洲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全欧性战争。17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它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

目录

[显示全部]

战争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中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内部诸侯林立纷争不断,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又发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加之周边国家纷纷崛起,于1618年到1648年爆发了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卷入神圣罗马帝国内战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又称“宗教战争”。   

战争背景编辑本段回目录

三十年战争
掷出窗外事件
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 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战争过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西班牙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组成,并得到罗马教皇和德意志天主教诸侯以及波兰立陶宛王国的支持。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法国、瑞典、丹麦、联合省共和国(荷兰)以及英国和俄国组成,并得到德意志新

三十年战争
教诸侯和捷克、特兰西瓦尼亚,意大利的反哈布斯堡王朝运动的支持。三十年战争是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宗教战争开始的,后来则失去宗教性质。它是资本主义产生和资产阶级民族形成的深远过程的反映,是和一些欧洲国家最初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1609年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1640—166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密切相连的。当时,哈布斯堡王朝已成为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和衰亡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它竭力谋求欧洲霸权,但遭到了德意志新教诸侯国的反抗。这些诸侯国形式上加入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所谓“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是独立的。1576年鲁道夫二世即位,德意志开始迫害新教徒。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冲突过程中,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政治军事联盟:以普法尔茨侯爵腓特烈五世为首的新教联盟(1608)和以巴伐利亚马克西米利安公爵为首的天主教联盟(1609)。德意志的国内矛盾给欧洲列强以可乘之机。

法国支持新教联盟,以便对周围各国建立霸权,并阻止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边界诸侯国地位的加强。丹麦在攫取德意志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州后,又力图占领德意志北部各诸侯国。瑞典则想把波罗的海变成本国的“内湖”。荷兰极力削弱西班牙奥地利,并使本国商船队在古老的汉萨同盟商路(见汉萨同盟)上获得控制权。英国既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西北部和北海地区加强势力,同时也不希望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各国强大;它在欧洲和近东的利益,其中包括同奥斯曼帝国的关系,与法国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奥斯曼帝国虽然未参加三十年战争,但却指望利用这次战争来巩固自己在巴尔干的地位。被看作是“基督教先锋”的奥地利如若战败,可使奥斯曼帝国摆脱其在欧洲的主要敌人。俄国波兰立陶宛王国进行战争,是为收复在波兰瑞典对俄国的武装干涉(十七世纪)期间被波兰立陶宛王国侵占的领土。

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夕,敌对双方均拥有常备雇佣军,总兵力各达2.5—5万人。这些军队在建制上分为旅和团。它们虽然经严格训练,但军纪和战斗素质都较差。瑞军经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改组,战斗力较强,自由农民和市民是这支军队的强大的来自本民族的骨干力量。它装备有轻型火炮火枪(纸制弹壳),这些武器的特点是射速高。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
瑞军步兵团火枪手占2/3,长矛手占1/3,其他国家的军队则相反。为了充分发挥步骑枪火力的威力,古斯塔夫·阿道夫把步兵和骑兵原来的纵深配置队形改成3—6列横队。瑞典和其他国家军队的野战炮兵由轻、重炮兵连编成。瑞军平均每千人配备火炮5—12门,而其他国家的军队每千人仅配备火炮4—5门。

三十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618—1624)或称捷克或捷克—普法尔茨阶段

1617—1618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开始剥夺在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国成员中保留着某些独立性的捷克的政治和宗教权利。因此捷克爆发了反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1618—1620),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起点。图尔恩伯爵统率的捷克军队于1619年6月包围了维也纳。但是,西班牙军队和帝国军队在布库阿和丹彼尔指挥下侵入捷克领土,迫使图尔恩解除对维也纳的围困,返回捷克。1619年8月,捷克议会推举新教联盟首领普法尔茨·腓特烈为捷克国王。但是,新教联盟于1620年夏不再诉诸武力,开始与天主教联盟进行谈判。同时,哈布斯堡王朝与天主教联盟结盟,并于1620年9月初派蒂利伯爵和布库阿的军队侵入捷克。1620年11月8日,这支军队在白山战役中击溃捷克军队。普法尔茨·腓特烈遁逃,起义领导者被处死,捷克完全归属哈布斯堡王朝。1621—1623年,斯皮诺拉统率西班牙天主教联盟军队,占领了新教联盟中心普伐尔茨侯爵领地。

三十年战争的第二阶段(1625—1629)或称丹麦阶段

哈布斯堡王朝同盟地位的巩固引起丹麦、荷兰和英国的不安。1624—1625年,这三个国家在法国的协助下结成反哈布斯堡王朝军事同盟。信奉新教的丹麦在英国和荷兰的资助下充当同盟的工具。丹麦也有它自己的侵略目的,就是从德意志手中夺占波罗的海南岸地区。丹麦军队和E.曼斯菲尔德率领的新教军队侵入德意志北部,并在初期获得了胜利。但德皇帝斐迪南二世在西属尼德兰的援助下,于1625年建立一支雇佣军(4—5万人),并委托瓦伦斯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
坦伯爵指挥。1625年秋,蒂利天主教联盟军队和瓦伦斯坦军队向德意志北部发起进攻。尽管哈布斯堡王朝帝国发生了上奥地利农民战争(1626)和大规模农民起义(在捷克和其他地区),但是,瓦伦斯坦军队仍于1626年4月25日在德绍附近打败新教联盟军队;8月27日,蒂利军队在卢特尔附近击败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统帅的军队。丹军撤至日德兰半岛,曼斯菲尔德的军队撤向特兰西瓦尼亚。1627—1628年,瓦伦斯坦军队占领整个德意志北部,并侵入日德兰半岛。欧洲各国(特别是向皇帝提出强烈抗议的法国)的立场阻碍了瓦伦斯坦军队的继续推进。1629年5月12日,战败国丹麦接受恢复原状和不再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的条件,签订了吕贝克和约。但和平是相对的。瓦伦斯坦和蒂利的雇佣军到处劫掠各新教诸侯国及其城镇居民。瓦伦斯坦在波美拉尼亚积极组训海军,准备海上作战,其主要作战对象是瑞典。自1628年起,战事扩展到意大利北部诸国,西班牙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与法国在这里进行角逐。1629年,在英、法和荷三国调解下,瑞波两国缔结了阿尔特马尔克停战协定(1629)。该协定使1617年开始的波瑞战争暂时停止,从而瑞典能够抽调军队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

三十年战争的第三阶段(1630—1635)或称瑞典阶段

1630年,天主教阵营发生内讧,蒂利接替瓦伦斯坦任帝国军队总督。1630年6月26日,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的瑞军(1.65万人)在波美拉尼亚登陆。由于帝国军队(3.9万人)和天主教联盟军队(3万人)兵力分散,瑞军得以夺取波美拉尼亚首都斯德丁,并于1631年前夕几乎占领整个波美拉尼亚。在这种情况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决定利用法俄两国的外交支持和物质援助扩充自己的军队,赢得时间,以便加强德意志北部阵地。1631年6月,他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新教侯爵阶层缔结有利于本国的条约,当他把瑞典和新教的军队扩充到3.9万人(蒂利军队有3.6万人)后,开始积极进攻。1631年9月17日在布赖滕菲尔德(莱比锡附近)交战中,瑞军首次在西欧运用线式战术,给蒂利军队以毁灭性的打击。新教居民反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促使瑞军获胜,新教居民把瑞军视为摆脱封建压迫的解

三十年战争
放者。但是,农民很快认清瑞军征服德意志的企图,遂奋起与之斗争。这给瑞军在德意志西南部的作战造成了困难。然而,1632年4月15日在奥地利边境(莱希河畔)瑞军全歼蒂利军队(蒂利被击毙)。瑞军占领奥格斯堡和墓尼黑后,直接威胁着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斐迪南二世重新起用瓦伦斯坦为帝国军队总督,并授予他临机处置之权。瓦伦斯坦重建帝国军队,并向萨克森推进,迫使瑞军退却。11月16日,瑞军在吕岑战役(1632)中战胜瓦伦斯坦的军队。但因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阵亡,而使瑞军未获全胜。瓦伦斯坦率军撤向捷克。1632年9月,俄国对波兰立陶宛王国宣战,从而减轻了瓦伦斯坦新军对瑞军作战的压力。但瑞典国王死后,俄国并未得到许诺的援助,便于波兰立陶宛王国缔结波利亚诺夫卡和约(1634)。1634年9月6日,瑞军在讷德林根附近交战中失利。结粜萨克森和勃兰登堡侯爵及其他德意志新教诸侯拒绝与瑞典结盟,而与哈布斯堡王朝缔结布拉格和约(1635)。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处境艰危。

三十年战争的第四阶段(1635—1648)或称法国—瑞典阶段

1635年,法国力图遏制哈布斯堡王朝继续强大,与瑞典缔结圣日尔曼和约(1635),并公开参加三十年战争。瑞典在与波兰立陶宛王国签订什图姆斯多尔夫条约(1635)后,集中全部军队对德意志作战。不久,荷兰、曼图亚、萨伏依和威尼斯相继出兵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法国领导反哈布斯堡同盟。该同盟的军队在德意志、意大利、西属尼德兰和比和牛斯山脉作战。但双方的军队都避免决战,力图破袭交通线和后方疲惫对方。战争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和平居民屡遭敌方士兵劫掠,受战争灾难深重,这方面法军为害最烈。农民们逃进森林,组织起游击队,与侵略者进行战斗。然而,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还是接连失败。1642年11月2日,瑞军在布赖滕菲尔德附近的再次交战中击溃帝国军队,并占领莱比锡。1643年5月19日,孔代亲王率法军在罗克鲁附近击败西班牙军队。不久,蒂雷纳元帅所率法军在弗赖堡(1644)和讷德林根(1645年,与孔代亲王军队协同)附近获胜。1645年3月6—7日,瑞军在扬科夫(捷克)附近和1648。年协同蒂雷纳军在楚斯马斯豪森附近的交战中都获得巨大胜利。当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军队直接威胁维也纳时,哈布斯堡王朝开始隶和。此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参见英国内战),法国国内发生了反对君主制运动(投石党运动),法国对此惊恐不安,遂匆忙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敌后游击战蓬勃发展,对双方尽快结束战争也产生了影响。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
哈布斯堡王朝同盟在三十年战争中的失败,使该王朝建立“世界帝国”的反动计划遭到破产。欧洲政治霸权由哈布斯堡王朝转到了法国手中。瑞典巩固了它在波罗的海的地位。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三十年战争的结果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并使农民进一步农奴化。三十年战争对西欧常备雇佣军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军队兵员补充,开始从志愿兵役制向强迫兵役制过渡,结果导致在军队中确立了棍棒纪律。线式战术在三十年战争中最终形成,这是军事学术发展的一大进步和新的阶段。在这次战争中,军队供应开始由征用和交纳军税制向统一供给(专建仓库)制过渡。这些仓库的集中点后来逐渐发展成军队的基地(见作战基地),这对雇佣军的作哉方式产生了影响。为取得战争胜利,军队在哉区内实施巧妙机动,以断敌军与其基地的联系。三十年战争涌现出了一批多谋善断的统帅和军事将领,如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法国的蒂雷纳等,他们对常备雇佣军的建设和军事学术,对已形成的武装斗争方式方法的理论根据,做出了重大贡献。

战争的结局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地位,加深了德意志境内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法国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瑞典的力量大增,成为北欧强国。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历史有声书 第二次三十年战争:1914-1945》

 《明镜》周刊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

标签: 三十年战争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