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文化啃老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文化啃老是指当下只靠稀释或颠覆经典、争夺古人遗址来吸引大众注意力的文化现象,没有表现出当今中国文化应有的创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盲目依赖,对当下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有地方政绩和行业利益驱动下的的资源经济博弈。历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风雅或者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这种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狭隘行径,令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潭。
主要表现
  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其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背后动机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

  “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
相关评论
  河南省漯河市2010年10月27日举办第二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两岸汉字文化专家在许慎故乡热议“文化啃老”现象,反思“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背后的文化短视行为与商业逻辑。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叶国良指出,近年来的汉学热、国学热,一旦“热”了就不好。就像人一样,身体太热就会生病。

   “一方面表示大家都很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单纯重视(文化),还是为了其他目的?”叶国良对中新社记者说,两方面的意义不同。希望这些“热”不是为了利益目的,因为从利益目的出发的“热”很快就会“冷掉”。  

 “我们决不能成为文化的‘啃老族’。”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在“许慎与中华文化”名家访谈上表示,“吃文化”不行,我们要对文化负责,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有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自觉。这样,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成为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表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可以理解,但更要考虑长远利益。他说,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它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可能性比较小,很多时候经济效益是文化积淀的自然生成。   近些年,中国有关名人故里的纷争四起,从炎黄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从曹操、华佗故里,到诸葛亮、赵云故里,再到四地争抢曹雪芹故里;甚至还有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轮争抢。

  “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黄德宽说,比如一些地方,为了搞钱把心思都用到了申请非遗上,实在不可取。其实,一个地区人民的文化素养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一样重要。
问题反思
  一些地方政府的文化开发无非就是这样的套路:祭出所谓名人大旗,管他古代还是现代,虚构还是现实,留美名还是遗臭名,然后修建几处故居或主题公园之类的景点,接下来只等着揽客卖票了——政绩冲动下的经济博弈,缺乏创新一哄而上,最后留下的不过是似曾相识毫无特色的几处仿古建筑——不仅是一种文化短视,更令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化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看古人戏,屏幕上不是“王朝”就是“秘史”;说古人事,帝后君臣湮没在口水中;三部“杨家将”、两部“李小龙”、三部“封神榜”、四个“孙悟空”、两位“白娘子”、四个“关公”,影视剧的翻拍毫无新意可言。别人在创造历史,我们却只懂得回顾历史,中国的文化应该向前看。

   尽管成功改制了白话文,但近年来四书五经却如雨后春笋般的盛开于四周,这并非一个不好的现象,但应该看到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体现了中国当下文化体系的极度匮乏,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是这个民族的集体“啃老”,对当下文化的极度不自信,由此提升文化软实力只能终成空话。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民族,我们要做的不是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坐享其成,更不是被沉重的传统裹挟不前——中国需要的是文化复兴,而不是文化复古,“文化啃老”该休矣。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文化啃老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