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经济地理学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经济地理学
economic geography

   以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地理学以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两大系统相互作用的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中心,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是这一系统中有关经济活动方面的子系统,它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以生产为主体的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由物质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农场、矿场、工厂、乡村和城镇居民点、交通运输站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金融等经济中心连结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经济活动系统。这一系列经济活动始终不能脱离一定的空间,都是在具体的地域内进行的,因此,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系统和它的发展过程,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特殊领域。
 发展过程 经济地理学虽然是门比较年青的现代科学,但它的发展过程渊源久远,从古代的经济地理资料积累、近代学科的形成和演化,到现代的经济地理学,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以积累和拓展地域经济知识为主的古代阶段 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由于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需要,开始从各方面观察并记述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和各种有关现象的分布情况,逐渐积累经济地理知识。早期有关经济地理的记述,大多见诸历史学者的著作。如古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著有《地理学》17卷,描述当时欧洲人所了解的世界各地的自然特征、物产、居民、风俗习惯等,可说是西方最早的人文和经济地理志中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叙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东汉史学家班固主编的《汉书》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货志》,记述了全国各地的山川、物产、户口、城邑、田制、赋役、仓储、漕运、农业、牧业、手工业、采矿业和市场。以后历代正史编撰均承袭这一体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济地理资料。到9世纪,在阿拉伯世界出现了区域性地志,记述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物产、商业和交通情况。大致与此同时,中国地方志的刊行也开始盛行,此后1000多年中,据估计全国各地先后刊行的各种类型的地方志已突破 1万种。其内容包括行政区沿革、山川、户口、农事、物产、水利设施、道里、交通、贡赋、城邑、关塞、灾异、民俗等,并附有地理图。公元14~17世纪,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伴有地理大发现的活动,从而开辟了新航道,发现了新大陆,向海外大量移民,掠夺殖民地资源,扩大世界市场。因此产生了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生产、交通运输、商业中心和港口城市等的情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的发展。在此期间,中国由于明初以后的明、清封建政府多实行海禁,基本上未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未向海外开放,以致经济地理著作仍停留于本乡本土的记述。
 近代阶段 经济地理学由零星的知识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经历了很长时间。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首先提出了“经济地理学”这个名称,指出研究国家经济必须结合地理条件来进行。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W.格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及其构成。他认为经济地理学把地球空间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一门为国民经济提供考察自然的基础的专门学科。它同以前出现的商业地理学相比,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内容也比较系统化,标志着经济地理学已从地理学中分化,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在此前后,德国经济学家J.H.von屠能于1826年提出农业区位论,A.韦伯于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经济学家A.廖什于1940年发表《区位经济学》,逐渐充实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
 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接受西方经济地理学,主要通过欧美学者讲学和向欧美派送留学生。到40年代末,在10多所大学地理系内系统讲授经济地理学,其中以英国L.D.斯坦普为代表的统计记述学派影响较广泛。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地理工作主要是关于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农业分区、边疆勘察和地区性考察等。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济地理学家参加全国性的大规模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地区经济开发的综合考察和经济区划工作,并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思想为指导,在批判环境决定论等学术思想的同时,发展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内容。
 现代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地理知识的普及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战后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建设,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除在很多国家的大学中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地理系,一些国家的科学院中还成立了专业的地理研究所之外,很多政府部门延揽经济地理专家参加各类规划工作。研究领域有所扩大,方法上亦有所革新。一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理论是分布论,重点是研究地域差异,战后进入了区位论和景观类型论研究的现代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50年代,中国的经济地理工作大体按照苏联的模式开展。由于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客观上要求地理工作者参加调查研究各地区建设条件和资源情况以及生产布局、流域规划、铁路选线、区域规划、农业区划等方面的工作,为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6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剧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推广,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迅速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环境,在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地区布局方面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或地区性的新问题。如某些资源(特别是能源和粮食)出现了供求失调和开发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人口迅速增长,产业和交通高度集中,城市过于庞大,环境严重污染等。这种新形势向经济地理学提出了新课题,如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平衡、国土整治、环境保护、布局调整、区域和城市规划等,要求探讨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方向。经济地理研究中的一个新特点是加强社会观点、经济观点和生态观点,把协调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看作中心任务。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地理数量方法,计算机和遥感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也逐渐推广,并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方面引进有关理论方法,使经济地理学朝着数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经济地理学在世界多数国家中已成为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经济地理著作在各国所发表的地理文献中占有较大比重。在各国许多类型的高等院校中,都开设了经济地理课程,并出现了专门的经济地理系和经济地理研究所。一些国家还在政府中建立了有关经济地理调查研究的业务机构。
 研究对象和任务 对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近30多年来一直是各国经济地理学者探讨的一个理论问题。在欧美各国,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①研究经济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这种关系的规律性,并研究经济活动的分布及其形成的原因。②阐明一定地区的经济结构,重点是研究地球表面经济活动的区位表现和空间类型。③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来阐明地球表面人类有关资源的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区域布局的差异性。④是一门人类为求生存而斗争的地理学,注意人类生存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生产、利用和再生产,侧重点放在生产和利用人类生存的环境和人为物质条件上。这些看法的要点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的广义的经济活动,这种研究是在地区基础上或以一定的地区为单位而进行的;不仅研究经济活动的分布,而且联系到经济的空间结构;在联系有关因素时,把地理环境摆在重要地位,着重探讨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在苏联,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过去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以地理学家..巴兰斯基'" class=link>..巴兰斯基..科洛索夫斯基..绍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研究它的形成过程和职能,分析它的内部结构、空间形式、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以及地理配置的规律。他们比较重视自然条件的评价和地区特征的分析。以经济学家..费金和..康斯坦丁诺夫为首的部门统计学派则认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着重研究其规律。到了70年代,许多苏联学者认识到:经济地理学如果局限于生产配置研究,无法适应社会对这一学科的要求,于是提出把研究领域从狭义的生产地理扩大到研究社会再生产的地域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地域组织。他们提出将经济地理学改称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其内容实质上包括了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50年代,苏联的部门统计学派和区域学派的两种不同观点对于中国的经济地理工作者影响很大,当时中国经济地理学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一些不同看法,实质上是苏联地理界两种不同学派观点的反映。从1961年开始,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根据研究工作的成果和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逐渐摆脱苏联的模式,运用毛泽东《矛盾论》的思想揭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他们认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理解为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其核心仍然是生产的地域布局系统,但经济地理研究不能局限于生产,而应包括广义的经济活动。它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发现、阐明和运用经济活动地域系统的发展规律,解决经济活动在地域布局上的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包括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一定地域内各经济部门之间、生产部门与生产地区之间、经济综合发展与专门化之间、生产布局的集中与分散之间、具有经济联系的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中心与腹地之间等多方面的矛盾。
 学科性质和特点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即包括各经济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联系。因此经济地理学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具有综合性特征。经济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关,因此经济地理学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是在地域性的基础上体现的。此外,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体现不同的阶级利益,因此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因此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工作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点。经济地理学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联系一定地区的各种有关条件来论证经济活动的地域布局系统,有助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建设。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受到地域(空间)的制约,研究的领域跨越地理学和经济学这两门学科。因此,地理学者认为它是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经济学者又把它看成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美国学术界在50年代对这门学科的发展史和命名进行了讨论。有的学者追溯了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关系,认为在20世纪初以前,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学是两门并行发展而互不相关的科学;经济学是从中世纪的社会哲学分化出来的,而经济地理学则是从地学分化出来的。经济学着重研究经济系统的市场功能方面,而经济地理学则着重研究经济系统的地域相似性或差异性方面;经济学着眼于消费方面居多,而经济地理学则着眼于生产方面居多;经济学是高度抽象的,而经济地理学则是实验性的。从20世纪初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大都市兴起,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由于客观需要而各自扩大其研究领域,从而发生了重叠,重叠的部分正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边缘课题。
 经济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往往对同样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二者的差别在于联系地域(空间)的程度不同。经济地理学的特点是空间观点,着重探讨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球表面如何分布,并要了解通过什么过程而形成地域差异和地域类型。所以经济地理学也可以说是研究经济系统空间尺度的行为科学。由于经济地理学要解释形成不同经济地域类型的过程,而衡量这一过程不但要用空间尺度或地理尺度,而且要用各种自然、经济、技术指标,使得经济地理学与其他相关科学联系密切,共同开展调查和运用其他学科的成果。
 由于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具有自然-技术-经济相结合的特点,可以认为它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科学范围内的边缘科学。
 学科体系和主要研究内容 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同人文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如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有互相交流观点、方法和资料的密切联系,研究领域也有部分重叠。经济地理学和新兴的国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也有许多共同的研究对象。此外,由于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与有关学科互相渗透,在地理科学体系内部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边缘科学,如资源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建设地理学、数量地理学、发展地理学、预测地理学等。
 经济地理学根据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综合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 3类。
 综合(普通)经济地理学 主要是对经济地理学中一些带普遍性的综合问题和基本理论、方法论等问题进行规律性研究,如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远景需求及进行地区间平衡的可能性、生产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经济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经济地理学方法的革新、经济地理学史等。
 部门经济地理学 按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专门的研究,分别探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部门的生产布局理论、地域组织的形成、特征、结构、分类和分区,形成了以下几个分支:
 ①农业地理学。农业是按照社会的需求,在人类劳动的定向调节和干预下进行生物再生产的过程因此,在经济地理学的所有分支学科中,农业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农业地理学主要研究农业活动的地域差异和变化,而土地利用是这种现象最明显的反映,因此土地利用一向是农业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农业生产的地域布局和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的各项资源的评价和合理利用以及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区的划分,等等。
 ②工业地理学。主要通过对影响工业生产地域布局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分析,来研究各工业部门的布局规律、工业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等等。70年代以来,在工业地理学研究中出现了工业区位决策和工业地域系统的形成等新课题。
 ③交通运输地理学。主要研究各种不同类型运输业的地域布局,包括运输枢纽和综合运输网的布局,运输活动和地理因素的空间联系,客流和货流的形成、流向和流量分析,运输枢纽和腹地的关系,运输区划及其变化等。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与城市地理学有关联的研究课题。
 ④商业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物产分布、商品集散的中心和范围、贸易联系、货运情况等。现代商业地理学着重研究商业的地域组织、市场区位、商业中心和腹地的经济联系、商品销售和居民的社会经济结构关系、商业活动的季节变化等。
 此外,部门经济地理学也可根据第一产业(采矿、农业、森林采伐、水产捕捞、能源开发)第二产业(加工制造)、第三产业(运输、商业、旅游、服务等)和第四产业(包括金融、保险、新闻出版、科技研究和情报以及行政管理部门)的划分而进行研究。此外,历史经济地理、旅游经济地理、经济地图等也属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
 区域经济地理学 以范围明确、具有某种程度经济完整性的区域为单位,大至全世界和一洲、一国,小至一县一区,研究区内的经济活动系统,经济区的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城市的区域集聚化等具有地域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特点的经济现象。这方面的研究大都结合不同层次的地区综合考察、经济区划、区域规划、国际生产地理分工、大规模改造自然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和后效预测,以及区域经济地理志的编写等综合性任务来进行。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区域经济地理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在50~60年代,地理学的发展着眼于专业分化,区域地理学一度式微,到了70年代,地理学开始强调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紧密联系进行研究,使区域经济地理学日益受到重视。区域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地区综合开发问题,是80年代各国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经济地理学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