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笏板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笏板-用途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为备忘提示用。如《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及《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据说,笏板还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挡住自己的脸,用以彰显龙威,上朝面见天子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对天子的敬意。

    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 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

    古人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如果私用,则成为书籍的功能,也称“牍”。如果官员将其随身带着上朝用,则称为“笏”。

    及至后来纸张普及后,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使用笏竟开始有了等级之分。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对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资格用它了。这与当代官员用笔记本不同,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笏的废弃使用是从清朝开始的,原因是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于是就不用了。

    有趣的是,古代官员原则上一人只用一只笏,但公务繁忙的官员则允许用几个,几个拿不下,就备一个袋子,这个袋子后称为“笏囊”,因为多了,则需一个随从背着一同上朝,唐代的张九龄为相时,因为年老体弱,就是从他开始使用随从背笏囊,没想到后来竟成时尚,官员纷纷仿效,以显示公务繁忙。而帮他背笏囊的随从,就有些像当代官员的秘书了。

    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如《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是说,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另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在朝为官。

笏板-记载       
    《广韵》上记载:“笏,一名手版,品官所执。”及《韵会》通作曶,在《史记·夏本纪注》郑康成曰:“曶者,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

    根据《礼记》中已有的记载,笏板应该早在商周时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对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规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执象笏。象笏就是象牙制成的手板,又称象简。明朝时规定四品官以上执象笏,五品官以下执木笏,如《正字通》上载:“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到了清朝,因习俗及礼节不同,笏板就废弃不再使用了。

    《谷梁传·僖公三年》:“阳谷之会, 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范宁·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又《新唐书·卷一二六·张九龄传》:”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故事: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是说按唐朝规定,官员都是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骑马上朝。但大文学家张九龄为相时,因年老体衰,笏板插在腰带后再上马跨骑很困难,于是找人缝制一个放笏的袋子,称为“笏囊”,让随从拿着,跟他上朝。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笏板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