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博帕尔事件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博帕尔事件-基本简介       

    博帕尔事件发生于1984年12月3日的凌晨,印度中央邦的博帕尔(Bhopal)美国联合碳化物(Union Carbide)属下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UCIL),设于博帕尔贫民区附近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事件。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大地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人们还沉浸在美好的梦乡里。没有任何警告和征兆,一片“雾气”在博帕尔市上空蔓延。很快,50万人的居住区已被这种“雾气”笼罩。人们在睡梦中惊醒并开始咳嗽,呼吸困难,眼睛被灼伤。许多人在奔跑逃命时倒地身亡,还有一些人死在医院里,众多的受害者挤满了医院,医生却对有毒物质的性质一无所知。

    事后查明,事故的起因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剧毒的甲基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大约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袭击了博帕尔市区。这起污染事件造成近两万人死亡,20多万人受害,约5万人失明,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

    博帕尔事件是发达国家将高污染及高危害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一个典型恶果。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印度的工厂与设在美国本土西弗吉尼亚的工厂在环境安全的维护措施方面采取的是“双重标准”,美国本土的这类工厂都设有先进的电脑报警装置,并大都远离人口稠密区,而博帕尔农药厂只有一般性的安全措施,周围还有成千上万的居民。
    20世纪后半叶,公害问题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关注,人们对此谈虎色变,十分敏感,制定的环境标准越来越高,致使很多企业都把目标转向了环境标准相对不高的发展中国家。这些企业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热衷于吸引外资、重视技术和设备而忽视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现状,把一些发达国家几乎不允许设立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所谓的“工业的重新布局”——把污染企业从受控制区域向不受控制区域转移,被称为“污染天堂”理论。目前,这种理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环保组织的尖锐批评。 该事件被认为史上最严重的工业灾难之一。

    这次灾难泄漏的化学物质,称为异氰酸甲酯(Methyl Isocyanate),是一种氰化物,一旦遇水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

    根据事件的报告,这次有水渗入载有异氰酸甲酯的储藏罐内,令罐内产生极大的压力,最后导致罐壁无法抵受压力,罐内的化学物质泄漏至博帕尔市的上空。

博帕尔事件-悲剧缘由

    70年代,为适应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调整产业结构,把一部分耗能大、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这种工业转移客观上还来自发达国家人民反污染的压力。因为,一些重化工业企业造成的污染激起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民的强烈反对。这些国家不得不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垄断企业为解脱环境保护法束缚,就转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在它们输出资本的同时,也就输出了环境污染,给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其中最突出的是发生在1984年12月3日印度中部博帕尔的毒气渗漏事故,这是一起化学工业史上最大的悲剧,也是印度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事故之一。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为回避本国限制生产有害物质的法律规定,为节约大量环保费用以增加利润,于1977年在印度中部博帕尔创建了印度联合碳化物公司,这是其拥有全部产权的一家子公司。另一家子公司在本国西弗吉尼亚州。它们生产一种叫甲基异氰酸盐的气体,是制造农药西维因和涕灭威的原料。根据英国化学工业协会主席的声明,英国在70年代就已停止生产和贮存大量的甲基异氰酸盐了。博帕尔工厂却继续在生产这些化学剂。而且,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采用“双重安全标准”,即在博帕尔工厂和在本国西弗吉尼亚州的相同的联合碳化物公司,安全和监督有毒物的系统大不相同。该公司为了追逐暴利,在博帕尔工厂的设计方面没有采用美国公司同类企业中安装的应急预警计算机系统和储存化学毒剂的安全可靠场所。因此,博帕尔工厂是在既无预防措施,又无安全原则的条件下,生产着剧毒的甲基异氰酸盐。21℃时就成了气体。从储气罐中渗出的毒气通常会通过一个氢氧化钠涤气器进行中和成为无害气体,但压力增加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涤气器来不及中和这些跑出来的毒气。当这些致命毒气开始渗出时,人们正在熟睡中,毒气噎得人们难受得摇摇晃晃从床上起来,想要跑出这毒雾笼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惊慌。最终造成两千余人死亡。

博帕尔事件-伤亡惨重

    印度前总理拉·甘地当天就表示:“博帕尔出现的这一可怕悲剧使我感到非常震惊、十分悲痛。它造成的严重后果确实令人感到可怖。”他立即拨出32万美元用作救济金印度政府的石油和化工部长瓦桑特·萨特12月5日声明,希望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对受害者给予足够的赔偿,“能像这场事故发生在美国那样来处置,拿出它在美国所会拿出的同样数额的赔偿金”。但是,这家公司对受害者提供的赔偿“无论以哪种标准来衡量都是少得可怜的”,而且是在“不通知受害者有各种不同索赔权的情况下”这么做的。为此,印度人12月7日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对联合碳化物公司提出诉讼,控告这家大化学公司的设计和经营不当,要求赔偿150亿美元。这一诉讼案是博帕尔的两个家庭:希拉·巴伊·达瓦尼一家和拉赫曼·帕特尔一家起诉的,达瓦尼的丈夫和帕特尔的妻儿都被毒雾夺去了生命。因起诉者请求让他们代表毒气受害的所有人,这个案件即成为集体控告一方的诉讼案。150亿美元的赔偿也长期不兑现。1985年12月4日,即印度在纪念1984年毒气事件一周年的第二天,在新德里又发生了什里拉姆化肥厂硫酸外漏事件。
博帕尔事件-事件影响

    博帕尔的灾难产生后,世界舆论为之大哗。不少报刊纷纷载文指责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指出它设在印度的工厂与设在美国本土西弗吉尼亚的工厂在环境安全的维护措施方面,采取的是“双重标准”,有着两种不同的水平:博帕尔农药工厂只有一般的安全装置;而设在美国本土的工厂除此之外,还装有电脑报警系统。另外,印度这家工厂的厂址选在人口稠密地区,而美国那个同类的工厂却远离人口稠密区。一位第三世界国家的环境保护官员说得好:“跨国公司往往把更富危险性的工厂开办在发展中国家,以逃避其在国内必须遵守的严厉限制。现在这已成为带有明显倾向性的问题。”

    拉·甘地总理代表印度政府要求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赔偿损失,同时郑重宣布,印度政府今后不准许在人口稠密地区生产任何危险物质。美国梅尔文-贝利律师事务所和另外两家律师事务所共同代表印度受害人提出了诉讼,要求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赔偿一百五十亿美元,控告这家跨国公司在设计与经营方面都有不当,致使工厂毒气外泄,造成大批人员死亡的工业事故。联合碳化物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在美国所有大公司中名列第三十七位,在世界上三十八个国家设有子公司,从事多门类产品生产,雇用十万人,资产一百亿美元。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事故发生后,该公司股票每股价值已下跌十美元,全部股票价值已下跌四亿四千万美元。一些专家预料,联合碳化物公司如不求助于联邦破产法,将难以自保。

    统计数据显示,中毒死亡人数已达8000人,受伤人数达 500,000人。事件还造成122例的流产和死产,77名新生儿出生不久后死去,9名婴儿畸形。到19年后的今天为止,死亡人数已升至20,000人。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中毒事件。

博帕尔事件-事件反思

    由于这次大灾难,世界各国化学集团改变了拒绝与社区通报的态度,亦加强了安全措施。但亦因这事件,很多环保人士以及民众,都反对将化工厂设于邻近民居的地点。新化工厂的设置,都会引发民众的抗争。

    而美国联合碳化物集团,经过在美国和印度多番诉讼,亦因这次惨剧要向印度政府赔偿四亿七千美元,亦要出售该集团持有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百分之五十股权,用以兴建治疗受影响居民的医院和研究中心。不久,美国联合碳化物集团本身亦被人狙击,虽然狙击失败,但董事局仍将美国联合碳化物分拆成若干公司,包括永备电池集团(Energizer)。而美国联合碳化物集团在2001年2月,成为美国陶氏化工(Dow)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该事件被认为史上最严重的工业灾难之一。

    这次灾难泄漏的化学物质,称为异氰酸甲酯(Methyl Isocyanate),是一种氰化物,一旦遇水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根据事件的报告,这次有水渗入载有异氰酸甲酯的储藏罐内,令罐内产生极大的压力,最后导致罐壁无法抵受压力,罐内的化学物质泄漏至博帕尔市的上空。

博帕尔事件-法律问题

    在灾难发生后,死难者的代表分别向印度和美国法院提出赔偿诉讼。最后由印度政府,代表死难者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赔偿要求,最后裁定美国联合碳化物集团、以及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需要赔偿4亿7千万美元。由印度政府成立基金,分配给各死难者。

    但官司仍未完结,现时美国纽约的法院,仍然处理美国联合碳化物一切法律责任的继承者兼母公司,美国陶氏化工是否有责任为博帕尔灾难进行善后工作。

博帕尔事件-2004年的恶作剧

    2004年12月3日,事件的20周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访问片段,一名声称陶氏化工的代表宣布公司愿意清理灾难现场和赔偿死伤者。播出后陶氏化工的股价在23分钟内下跌4.2%,市值约20亿美元。陶氏化工立即发表声明指该名受访者与公司毫无关系。BBC发出更正并播出道歉声明。该名受访者原来是恶作剧组织The Yes Man的成员。该组织于2002年曾冒认陶氏化工设立网站解释博帕尔事件经过。

    2004年,BBC一名监制向假冒的网站发出电邮,邀请接受访问,The Yes Man的成员欣然答允。该组织表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向大众展示企业如何能够为事件作出补偿,以及为事件争取曝光,因为该次灾难已渐被淡忘。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博帕尔事件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