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几内亚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国名:赤道几内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Equatorial Guinea)
独立日:10月12日(1968年)
国庆日:10月12日(1968年)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靠旗杆一侧为蓝色等腰三角形,右侧为三个平行宽条,自上而下分别为绿、白、红三色,旗面中央有国徽图案。绿色象征财富,白色象征和平,红色象征为独立而斗争的精神,蓝色象征海洋。
国徽: 为方形的盾徽。白色盾面上有一颗高大粗壮的红树,这是一种生长于湿地的热带树。盾形上端有六颗黄色六角星,象征该国原来的六个区域,下端的饰带上用西班牙文写着“团结、和平、正义”。
自然地理:面积28051.46平方公里(其中大陆部分26017.46平方公里,岛屿2034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几内亚湾,由大陆上的木尼河地区和几内亚湾内的比奥科、安诺本、科里斯科等岛屿组成。木尼河地区西濒大西洋,北接喀麦隆,东、南与加蓬交界。海岸线长482公里。沿海为狭长平原,岸线平直,少港湾。内陆为高原,一般海拔500-1000米。中部山脉把木尼河地区分成北面贝尼托河和南部乌塔姆博尼河流域。各岛都是火山岛,为喀麦隆火山在几内亚湾的延伸。比奥科岛多死火山,中部的斯蒂贝尔峰海拔3007米,为全国最高点。主要河流有姆比尼河。属赤道雨林气候。 联合国斡旋赤道几内亚和加蓬边界争端
人口:101.4万(2002年)。主要部族有分布在大陆的芳族(约占人口的75%)和居住在比奥科岛的布比族(约占人口的15%)。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法语为第二官方语言,民族语言主要为芳语和布比语。居民82%信奉天主教,15%信奉伊斯兰教,3%信奉新教。
首都:马拉博 (Malabo),位于比奥科岛,人口26.5万(2002年)。年平均气温25℃。
国家政要:总统特奥多罗·奥比昂·恩圭马·姆巴索戈 (Teodoro Obiang Nguema Mbasogo),1979年任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国家元首,1982年任总统,1989年、1996年和2002年三次连任。
简史:15世纪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侵入几内亚湾沿海地区和比奥科、科里斯科和安诺本等岛。1778年西班牙占领比奥科岛,1843年占领木尼河地区,1845年建立殖民统治。1959年被划为西班牙的两个海外省。1963年12月西当局在赤道几内亚举行公民投票,通过“内部自治”法规。1964年1月实行“内部自治”。1968年10月12日宣告独立,定名赤道几内亚共和国,马西埃·恩圭马任总统。1979年8月国家革命人民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奥比昂发动军事政变,成立以他为首的最高军事委员会。1982年8月奥比昂任总统,同年10月解散军委会。1988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基层政权选举和议会换届选举。1989年6月25日举行全国大选,奥比昂再次当选为总统。1996年2月连任总统。
政治:1982年6月公民投票通过宪法。1991年11月经公民投票通过宪法修改草案。宪法规定:赤几实行共和制,是一个独立、民主、统一的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共和国总统为国家元首,体现民族团结并代表国家,经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如总统因病或亡故无法继续履行职责,由议会选举一个八人委员会, 并推举其中一人任临时总统。
经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长期困难。1987年开始实施经济结构调整计划。1991年开始开发石油后,经济出现转机。1996年提出以农业为基础、石油为重点,促进木材加工工业发展的经济政策。1997至2001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41.6%。在石油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外交:奉行不结盟、睦邻友好和多元化的外交政策。主张在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外国势力干涉非洲国家内部事务,主张非洲国家制订共同战略,争取正常的发展环境。反对西方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积极参与地区政治交往和经济合作。赤几为法郎区、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和中部非洲关税和经济联盟成员。2000年2月,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第三次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赤几首都马拉博召开;6月,召开中非经济共同体和平与安全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同12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与中国关系:1970年10月15日,赤道几内亚同中国建交。2005年10月,奥比昂总统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这是奥比昂总统继1984年8月、1990年4月、1996年9月和2001年11月后的第五次访华。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赤道几内亚共和国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