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欧洲30年战争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欧洲30年战争
1618—1648年,欧洲两个强国集团——哈布斯堡王朝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展开了一次全欧国际性大混战。起初,战争是围绕德国新旧教矛盾进行的,但不久就演化为各国争夺权利和领土的混战,西欧中欧北欧主要国家几乎全部先后卷入。其结果使德国四分五裂,法国等迅速崛起,从而给西欧各国关系带来了重大影响。

目录

[显示全部]

起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欧洲30年战争
欧洲30年战争
17世纪初,德意志仍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各邦诸侯因信仰不同和教产矛盾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天主教联盟。为了与对方抗衡,双方均寻求外国势力支持。而已形成统一集权国家的英、法、西班牙等欧洲大国正在谋求对外扩张,遂把地处欧洲中心、具有重要战略位置但又四分五裂、日趋衰落的德意志作为角逐目标。战前,欧洲各国形成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战争导火线是波希米亚(捷克)爆发民族起义,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

经过编辑本段回目录

欧洲30年战争
欧洲30年战争
30年战争是宗教改革后教派斗争加剧的结果,也是当时欧洲各国政治矛盾与领土纷争的反映。德国宗教改革后,诸侯分成新教诸侯和旧教诸侯两大集团,德国七大选侯中,三大选侯属新教,四大选侯属旧教。双方展开以争夺教产为主要内容的长期斗争,严重影响了德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德国皇室哈布斯堡家族当时不仅有奥地利为世袭领地,而且还控制着捷克和匈牙利的西部以及德国的士瓦本阿尔萨斯一带;其家族还统治着西班牙及其殖民地,是势力最强的诸侯。德皇依靠自身的强大势力,与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联合,对付镇压尼德兰革命,干涉法国胡格诺战争,与英、法专制王权为敌;对内打击新教诸侯,扶植旧教势力。

为了抵御以德皇为首的旧教集团的压力,新教诸侯于1608年组成以巴拉丁选侯腓特烈为首的“新教同盟”。次年,旧教诸侯成立“天主教同盟”与之对抗。随着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欧洲国际局势也变得复杂起来。为了削弱哈布斯堡皇室并从中得利,丹麦、瑞典、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支持“新教同盟”,而罗马教皇、德皇、西班牙则站在“天主教同盟”一边。这样,德国成为欧洲国际矛盾的焦点。

1618年,捷克布拉格人民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揭开了30年战争的序幕。胡斯战争失败后,捷克于1526年重新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版图。1617年耶稣会士斐迪南继任捷克国王后,力图恢复天主教的统治地位,禁止新教诸侯集会,撤销先前给予捷克的自治权和信仰自由。此举激起了捷克人民的强烈反抗。1618年5月23日,愤怒的布拉格群众冲入王宫,将正在与捷克国会代表谈判的国王的两名特使从窗户抛入壕沟。这个“掷出窗外事件”使长期蕴积的宗教矛盾终于爆发,并引发了旷日持久的30年战争。

30年战争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捷克——巴拉丁时期(1618~1624年)。“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组成临时政府并宣布独立,次年选举“新教同盟”的首领巴拉丁选侯腓特烈为国王。捷克与巴拉丁联军初战告捷,攻入奥地利,逼近维也纳。但后来由于得不到新教诸侯的支持,在旧教诸侯和西班牙援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捷克和巴拉丁联军节节败退,并于1620年11月8日的“白山战役”中北彻底打败。自此,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成为奥地利的波希米亚省。在德国境内,巴拉丁被西班牙军队占领。到1624年初,旧教势力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第二阶段,丹麦时期(1625~1629年)。天主教同盟的胜利和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增强,引起德国新教诸侯的不安,也威胁着法、英、荷、丹等国的政治经济利益。1625年,法国首相黎塞留促成英国、荷兰、丹麦三国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各国资助丹麦出兵德国,这样一来,德国的内战演变成一场国际战争。1626~1628年,德皇在“天主教同盟”的支持下,依靠捷克贵族瓦伦斯坦的雇佣军,打败丹麦军队,占领整个北德地区。1629年,丹麦被迫与德皇签订《卢卑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国事务。同年,德皇颁布《复原敕令》,规定凡1552年以来没收的天主教会的一切财产,都必须归还天主教会。

第三阶段,瑞典时期(1630~1635年)。哈布斯堡家族在北德的胜利,使追求波罗的海霸权的瑞典惴惴不安。于是,法国以巨额金钱,俄国以大宗粮食、硝石援助瑞典,怂恿瑞典出兵德国。1630年7月,瑞典军队在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统率下,从波美拉尼亚登陆,相继占领了德国北部、中部许多地区。后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战死,瑞典军心涣散。从1632年底起,战争进入相持状态。1634年9月,德皇依靠西班牙援军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的诺德林根重创瑞典军队。次年,新教诸侯与德皇缔结和约,战局朝着有利于德皇和旧教诸侯的方向发展。法国于是直接参战。

第四阶段,法国——瑞典时期(1635~1648年)。法国本为天主教国家,与德皇、西班牙并无宗教矛盾。法国之所以直接参战,主要是担心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膨胀,危及自己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从1635年5月开始,法军以德国为主战场,同时在西尼德兰、意大利和西班牙对哈布斯堡家族开战。此后,荷兰、威尼斯、匈牙利等国相继支持法国,加入法瑞联盟。战争初期,德皇一度占据优势,西班牙军队也曾从南北两面攻入法国,逼近巴黎。但40年代以后,法、瑞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642年秋,瑞典军队在莱比锡附近打败德皇军队;第二年春,法军在西部的洛克瓦战役中击溃西班牙军,占领阿尔萨斯;1645年,瑞典军队在捷克挫败德皇军队;1646年,法、瑞联军攻入士瓦本、巴伐利亚,瑞典占领了布拉格。德皇被迫求和,并于1648年10月24日与法、瑞两国缔结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结束了30年战争。

由宗教纷争引起的30年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德皇意欲加强权力、新旧教诸侯要求割据称雄、几个大国乘机扩张的战争。它严重削弱了欧洲的天主教和封建势力,同时加剧了德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给德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它还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俄国实施“西进”政策和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提供了契机。

评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欧洲30年战争
欧洲30年战争

30年战争,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德国分裂为近300个独立的大小不同的诸侯领地和100多个独立的骑士领土,皇帝企图在欧洲恢复天主教地位完全破灭,神圣罗马帝国在事实上已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由于德国是30年战争的主战场,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六分之五的乡村被毁灭;捷克和萨克森的矿山全部被破坏;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捷克居民在战前有300万,战后只剩78万人;工商业急剧衰退。绝大多数城市都失去了原先的商业,而沦为诸侯的统治中心。恩格斯说:“在整整一个世纪里,德意志为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最无纪律的暴兵纵横反复地蹂躏着。到处是焚烧、抢掠、鞭打、强奸、屠杀。大军之外,还有小股的义勇兵,其实,倒不如干脆把他们叫做土匪,他们随随便便,自由行动——凡属有这样匪军出现的地方,农民是最倒霉的了。物质的破坏,人口的凋零,是无穷无尽的。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国已经不可救药了,已经被踏碎、被撕破、遍身流血,躺倒地下了;最可怜的,当然还是农民们。”
  
西班牙失去了一等强国的地位。战胜国法国从这一次战争中得到了德国大片领土,包括在1552年占领的梅斯土尔凡尔登等洛林土地得以承认,阿萨斯和下阿尔萨斯以及西南德意志的一些地区。法国因此成了欧洲霸主。
  
战胜国瑞典也得到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包括整个西波美拉尼亚,包括鲁根岛在内;还获得了东波美拉尼亚的一些地区和城市,含出海口城市施台廷及奥德河口地区。瑞典国王还以帝国采邑(从皇帝那儿获得的封地)名义获得威塞尔河口及其他一些地区。这样,瑞典不仅据有德意志北部各重要河口,而且由于成了德意志的诸侯,可以随时干涉德意志的内部事务。此外,瑞典还得到500万杜卡登(当时的一种金币)的赔款。瑞典因此成为北欧强国。
  
和约正式承认荷兰独立;正式承认瑞士脱离神圣罗马帝国,成为独立国。在宗教方面,和约规定卡尔文教徒享受与路德教徒同样的权利。教会财产的归属以1624年初持有的情况为准。新教得以承认,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有相等的人数。
  
这次战争对世界军事学术和技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滑膛枪得以进一步改进,并开始大量投入使用;火炮也进行了改进,开始实行标准化;炮兵已成为一个独立兵种;武器装备的改进使战术发生了革命,战斗队形趋向灵活;促使了许多国家军事制度发生变革;在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军事将领,如瑞典的古斯道夫二世、法国的蒂雷纳等。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欧洲30年战争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