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印度民族大起义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年5月,在印度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民族大起义。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由下层人民和部分爱国封建主进行的抗英独立战争。起义持续了两年多时间,席卷了整个印度的六分之一领土,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参加了起义,这场独立战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印度民族大起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中期印度封建主领导的、以印度雇佣兵为骨干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又称印度雇佣军兵变、土兵起义。19世纪上半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极力把印度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激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极大仇恨。英国在印度实行兼并封建主领地的政策,引起许多王公的不满。1849年英国吞并旁遮普以后,取消20万印度雇佣兵的特权,使印度雇佣兵十分气愤。

早在1856年  ,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就在 广大城乡进行各种形式的反英宣传。从1857年2月到4月,军队哗变事件不断发生。5月11日,起义者进入德里,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成立了领导机构——由10人组成的行政院。起义者占领古都德里,激发了各地起义的迅速发展  。年轻的詹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于6月领导人民起义。起义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广大地区,中心是德里、坎普尔勒克瑙。从6月上旬到9月中旬,起义者进行英勇的德里保卫战。7月初,巴雷利起义领袖巴克德·汗到达德里,被任命为德里起义军总司令。但巴哈杜尔·沙二世周围的封建贵族反对巴克德·汗,致使起义军失去统一指挥。9月中旬,在血战6天之后,德里陷落。巴克德·汗率军出走法鲁哈巴德。巴哈杜尔·沙二世屈膝投降,后被囚在仰光。德里陷落后,奥德首府勒克瑙成为起义军的中心。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义军接近20万人  ,其中3.5万以上是孟加拉军团的印度雇佣兵。2月19日至3月19日,起义军在勒克瑙进行艰苦的保卫战,最后被迫撤出城市。3月22日至4月3日,在拉克希米·巴伊领导下,起义军进行詹西保卫战。6月,这位女王在瓜廖尔牺牲。

  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东印度公司

起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印度民族大起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为加快国内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对印度进行更加疯狂的殖民掠夺和奴役,给印度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等社会下层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损害了部分印度封建王公的利益,使印度各阶层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十分尖锐,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起义在全国酝酿起来。英印军队中的印度土著雇佣兵是当时印度唯一有组织的力量。这些给英国殖民者当兵的印度士兵,在大起义前已达25万人,他们大部分来自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多数是为生活所迫才受雇于英殖民者的。英殖民者为加强对士兵的控制,干涉他们的信仰,触犯他们的种姓,削减他们的薪饷,激起了广大士兵的强烈不满,他们多次举行武装反抗,成为印度人民反抗英殖民统治的核心力量。
  
爆发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线是涂油子弹问题。1857年初,殖民当局用牛油和猪油做润滑油涂在子弹上,这带有明显的种族、宗教歧视,严重伤害了广大信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士兵的感情,军队哗变事件不断发生。3月29日,第三十四团一名士兵怀着对殖民者的满腔怒火,开枪打死3名英国军官,被处绞刑。这一事件加速了民族起义的爆发。5月10日,驻德里附近米鲁特的印度士兵首先起事,点燃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烈火。他们放弃宗教偏见,用曾经拒绝使用的涂油子弹打击英殖民者。起义士兵焚烧军营、袭击教堂、封锁铁路、释放囚犯。当晚,米鲁特起义军乘胜向德里进发。德里城内军民纷纷响应,严惩英国军官,烧毁殖民者住宅,打开城门迎接起义军。起义者很快就占领了古都德里,成立了起义政权,对英国统治者心怀不满的贵族和僧侣也参加起义队伍,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各阶级、各种族力量的反英战线。英殖民者急忙从各地调兵围攻德里,4万起义军英勇战斗,不断出击,连挫英军,使其无法前进一步。德里起义的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英殖民者,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反英斗争,起义烽火很快遍及印度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北方奥德省的勒克瑙、坎普尔起义在全境取得胜利,对从东南方向进攻德里的英军造成很大威胁;中印度的詹西起义军由女王率领,攻占了市区,恢复了女王王位;印度南部的海德拉巴孟买起义也取得了胜利。

经过编辑本段回目录

印度民族大起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49年英国完成对印度次大陆的征服后,通过“土地整理”加重对农民盘剥,倾销纺织品使大批手工业者失业,以“绝嗣丧权”和管理不善为由兼并部分王公的领地,降低印度土兵(共23.3万人,占英印军队总数83%)待遇并派他们到国外作战,从而激起各阶层人民的不满。1856年,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僧侣在城乡群众、印度土兵中进行反英宣传。起义导火线是英殖民当局发给印度土兵涂有牛脂和猪油的子弹,印度土兵认为这是英国人亵渎他们的宗教感情。1857年初,孟加拉管区土兵因拒绝使用涂油子弹而多次发生骚动,均被镇压。5月10日,驻密拉特的三个骑兵团起义,杀死英国军官,随后向德里进发,揭开印度民族大起义序幕。

第一阶段,起义军以印度古都德里为中心,掀起抗英高潮(1857.5~9)1857年5月11日,起义军占领德里,拥戴已名存实亡的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皇子米尔扎任总司令,同时成立由10人组成的领导机构“扎尔萨”(行政院)。5~8月,印度北部、中部广大群众和土兵纷纷响应,控制数十座城镇。5月30日,奥德省首府勒克瑙爆发起义,英国殖民官吏及数百名官兵被围困在官邸中。一些权利受损的封建主如那那·萨希布和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分别在坎普尔和占西领导起义。德里成为起义中心,新政府号召人民不分宗教信仰参加起义。殖民当局匆忙从各地调集军队,以旁遮普为基地进攻德里。至6月7日,围攻德里的兵力增至4000人。8日,英军发起进攻,攻占德里近郊制高点。德里城墙坚固,高21.9米,周围有宽23.86米、深18.3米的护城河。英军缺乏重炮,无力突破。各地起义军驰援德里,总兵力达4万人,拥有重炮114门、野炮60门。7月2日,巴赫特·汗被任命为德里军总司令后,严厉整饬军纪,但未能扭转各路起义军自行其是的混乱局面。8~9月间,英军增至1.1万人,并调来攻城炮兵。守城起义军却因内讧陆续撤离,仅剩1.2万~1.7万人。9月14日,英军经三天炮火准备后,分四路发起总攻。起义军顽强抗击,击退攻打喀布尔门的英军,但克什米尔门被突破。经六昼夜巷战,19日王宫被占领,巴哈杜尔·沙二世被俘。起义军主力撤至法鲁卡巴德,坚持战斗。德里保卫战中,英军伤亡1000余人,包括67名军官,陆军准将J.尼科尔森被击毙。英军入城后进行报复,屠杀2万多人。

第二阶段,起义军以勒克瑙占西为中心,与英军激战(1857.9~1858.6)德里沦陷后,起义中心转移到勒克瑙。1857年11月,C.坎贝尔率英军5000人攻占勒克瑙,救出被困5个月的英军。27日,那那萨希布的部将唐底亚·托比率瓜廖尔起义军攻占坎普尔,威胁英军退路,迫使坎贝尔放弃勒克瑙。1858年2月,英军7万余人经充分准备后对奥德省发动大规模攻势。起义军在勒克瑙地区集结近20万人,其中多数是新兵和附近农民,且兵器不足,缺乏统·指挥。3月2日,英军分进合击猛攻勒克瑙。经半月激战,起义军于19日放弃该城,撤至僻远内地。勒克瑙保卫战结束后,中印度的占西地区成为起义中心。3月20日,H.罗斯率英军进攻占西城。占西女王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4月1日,唐底亚·托比率起义军2万人驰援占西,因麻痹轻敌被英军击溃。3日,英军从占西城正门突入城内,经激战于次日占领该城。占西女王率部撤至加尔比,6月1日占领瓜廖尔。17~18日,英军进攻瓜廖尔,占西女王战死,瓜廖尔陷落。

第三阶段,起义军在中印、北印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因寡不敌众而失败(1858.6~1859.4)各大城市陷落后,起义军化整为零,在乡村与英军周旋。唐底亚·托比率起义军主力东进那格浦尔,西击巴罗达,依托山林、河流、峡谷和沼泽袭扰英军。此外,库马尔·辛格、阿马尔·辛格等率领的起义军也多次攻击英军。英军疲于应付,损失惨重。1858年11月,英国发布女王诏书,拉拢印度封建主。多数参加起义的上层封建主放下武器,背叛起义。唐底亚·托比率军南下德干高原,但未得到马拉塔王公的支持,被迫折返北方。起义军中离队者日益增多,兵力锐减。1859年1月,那那·萨希布退走尼泊尔。4月,唐底亚·托比被叛徒出卖遇难。至此,印度民族大起义基本结束,零星战斗持续至同年年底。

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各地封建主领导、以土兵为骨干的包括各阶层人民参加的武装起义。它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军事上看,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指挥,领导人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以及起义军缺乏训练、装备落后等。

影响编辑本段回目录

印度民族大起义作战地图
作战地图
轰轰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在英国殖民者的残酷镇压下虽然失败了,没有达到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目的,但它却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使英国消耗战费4000多万英镑,大批英国军官和士兵毙命,打破了英国殖民者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人民斗争的信心。继这次起义后不久,爆发的1860年孟加拉农民起义就是与这次民族大起义有密切联系的。这次民族大起义是印度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起义以前的100年是英国征服印度和建立殖民统治的时期,起义以后,迫使英国为了加强殖民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撤销东印度公司,由英国女王直接统治印度;下诏书尊重当地王公的权利,调整了与封建主阶级的关系;彻底改组军队,增加英籍士兵人数;加强铁路、通信建设等。这些措施不但加速了印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促进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彻底瓦解创造了物质基础。这次民族大起义又是印度民族斗争史上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是以爱国的封建主为领导的旧式起义和斗争,在此之后则是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新式起义和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打乱了英国的侵略部署,间接地支援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反英斗争,在亚洲近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这次民族大起义被英国殖民者残酷地镇压下去了。起义的失败,除了统治印度的英国资产阶级实力强大,英军武器精良,装备先进,起义军装备和纪律都不如英军外,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掌握起义领导权的封建主在英国威胁利诱下,纷纷投降叛变,使起义遭受极大的损失。起义爆发后,一些封建主因其特权被剥夺,与殖民者发生矛盾而参加了起义,但在英国殖民者的收买政策下,除少数土邦王公外,多数都叛变投敌了。第二,起义军组织分散,行动上各自为政,缺乏得力的领导人和统一的领导,不能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德里起义军声势很大,也建立了政权机构,但并未成为领导全国的中心,使德里保卫战成了孤军作战。以后在各地开展的游击战也是互不配合,结果被英军各个击破。第三,起义军在军事上采取单纯防御战略,使敌人掌握了主动。北印度各地的印籍士兵发动起义后,几乎同时向德里集结;德里失陷又一起向勒克瑙转移,而且均取守势。当时德里并不是英军要地,如北印度起义军不向德里集中,而向旁遮普的白沙瓦、孟加拉的加尔各答、西印度的孟买、南印度的马德拉斯等战略要地发起进攻,就可大量牵制敌人,使战局完全改观,由于起义军采取了单纯防御战略,使英军能调集兵力,进攻起义的中心地区,接连攻克德里、勒克瑙、詹西,使起义失败终成定局。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印度民族大起义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