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蒋介石在第五次战役中对红军发动了大约九十万军队,其中也许有四十万——约三百六十个团——实际参加了赣闽苏区的战争和对付鄂豫皖苏区的红军。但是江西是整个战役的枢纽。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
蒋介石采取了新战略,充分利用他的最大有利条件——优势资源、技术装备、外面世界的无限供应(红军却同外面世界隔绝)机械化战术,一支现代化空军,可以飞航的作战飞机的近四百架。红军缴获了少数几架蒋介石的飞机,他们也有三、四个飞行员,但是他们缺乏汽油、炸弹、机工。过去经验证明,进犯红区,企图以优势兵力突袭攻占,结果要遭到惨败,蒋介石现在改用新的战略,把他大部分军队包围“匪军”,对他们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因此,这基本上是一场消耗战。
红军战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军事失败,其根本原因是战略指导上的失误,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战役经过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
红军在北线受挫,放弃决战计划 9月25日,完成"围剿"准备的北路军,以3个师的兵力由南城、硝石向黎川发起进攻。东方军奉命由福建省将乐、顺昌北上,拟首先消灭进逼黎川之国民党军,进而与敌在抚河会战。28日国民党军占领黎川。中革军委为恢复黎川,再令东方军以一部阻止黎川国民党军南进,主力进攻硝石、资溪桥、黎川;令中央军由永丰、乐安地区东移,攻击和牵制南城、南丰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以保障东方军收复黎川。10月6日,东方军在向硝石前进途中,于洵口、飞鸢与由黎川前出侦察之国民党军3个团遭遇,将其大部歼灭后,于9日进攻硝石。国民党军依托坚固堡垒据守,东方军攻坚数日不克,伤亡严重。中央军主力阻止南城援军也未达目的。13日,"围剿"军4个师进抵硝石,东方军被迫撤出战斗。17日,蒋介石命令"围剿"军继续构筑绵密的碉堡封锁线,稳扎稳打,逐步推进。18日,驻南城4个师由硝石进到潭头市,其先头和黎川之3个师又1个旅进占资溪桥。在此情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
11月11日,红7军团向浒湾进攻时,在八角亭附近遭到由金溪县城、琅琚和浒湾出击之国民党军的夹击。红3军团驰援,在八角亭东南受阻,12日向敌阵地攻击,遭受重大伤亡,被迫撤出战斗。红7军团也在阵地被突破后撤退。15~17日,奉命由荐源桥至棠阴的国民党军堡垒线间隙北出作战的红军中央军主力,在云盖山、大雄关遭"围剿"军5个师的攻击,伤亡严重,被迫向苏区内转移。至此,红军虽经近2个月浴血苦战,却未能御敌于苏区之外,反使部队遭受很大损失,完全陷于被动地位。11月20日,"福建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抽调北路军9个师和宁沪杭地区2个师入闽进攻第十九路军,中央根据地出现了有利于红军打破敌军"围剿"的时机。此时,毛泽东提出红军主力应乘机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寻求无堡垒地带作战,威胁国民党军的根本重地,以迫使"围剿"军回援,进而打破敌之"围剿"。中共临时中央拒不接受这一正确建议,却命令红军到西线去进攻"围剿"军的堡垒阵地,使蒋介石得以集中兵力镇压第十九路军。1934年1月下旬,蒋介石镇压了第十九路军后,随即将入闽部队改编为东路军,协同南、北两路,重新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进攻。
红军转入阵地防御,与国民党军进行消耗战。红军在北线进攻受挫后,中共临时中央转而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要求红军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以制止国民党军的"围剿"。此时,驻福建省的国民党军第19路军于11月20日发动了反蒋介石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慌忙从北路军中抽调11个师前往镇压。此时,毛泽东提议,红军主力应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而中共临时中央却将红军主力从东线调到西线永丰地区,进攻国民党军的堡垒阵地,从而使红军丧失了打破"围剿"的有利时机。12月11日,蒋介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
在国民党军新的进攻面前,中共临时中央仍然要求中央红军(1934年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处处设防,广筑碉堡,以阵地防御结合"短促突击"顶住敌人的进攻。从1月下旬开始,红军全线开展阵地防御战。在赣东方向,国民党军北路军4个师夺取建宁,分两路进攻黎川、建宁间要点横村和樟村,突破红5军团防御后,再攻邱家隘、坪寮,红9军团和红3军团第4师抵御失利,被迫南撤。2月9日,红1、红9军团分别在樟村以西鸡公山及熊家寨与国民党军各1个师激战,失利后被迫南撤。15日,红1、红9军团、红3军团第4师、红5军团分别在凤翔峰、司令岩、芦坑与国民党军3个师激战,均未获胜。25日开始,红1军团等部为保卫建宁,在建宁西北山岬嶂与国民党军激战3天,击溃其1个师。3月上中旬,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北路军频繁交战,红军节节失利,损失严重,逐步向广昌撤退。至此,北路军完成了乐安至黎川的堡垒封锁线,开始准备进攻广昌。在闽西北方向,2月24日~3月下旬,红7军团等部先后在沙县、将乐、泰宁、归化(今明溪)等地区与国民党东路军展开激战,失利后被迫向西退守建宁、宁化一线。国民党军东路军亦筑碉步步进逼,向建宁推进,并与北路军第3路军在闽赣边界的德胜关会师。各路"围剿"军的合围紧逼,迫使中央红军主力在广昌、建宁等地与之决战。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遗址 |
红军6路分兵抵御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蒋介石为了加紧对中央苏区中心地区的"围剿",重新调整部署,于7月上旬开始全面进攻。此时,中革军委以红7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省瑞金出发,经福建省向闽浙皖赣边挺进。但此举亦未能牵动国民党"围剿"军回援和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这时,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都很匮乏,红军已失去了在内线打破国民党军"围剿"的可能。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采取了6路分兵、全线抵御的方针,将红军主力分别配置在兴国、古龙冈、头陂、驿前、连城、筠门岭等地区,继续同国民党军拼消耗。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遗址 |
11日,中共临时中央和中革军委率主力红军5个军团和中央、军委机关直属部队编成的两个纵队,由瑞金出发,开始实行向湘西的战略转移。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持续了1年之久,中央红军在根据地群众的竭力支援下,英勇奋战,给予国民党军以有力的打击,但由于中共临时中央和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错误的战略指导,致使第五次反"围剿"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相关人物编辑本段回目录
王明(1904~1974) |
顾祝同(1893~1987) |
评论编辑本段回目录
长征 |
第五次反"围剿"仍然是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条件下进行的一场军事斗争。然而,同前四次相比,却结局相反,不但没有打破敌人的进攻,反而节节失利,最终不得不放弃中央苏区,被迫进行长征。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首先是临时中央领导者战略指导上的失误,他们推行军事上的冒险主义,提出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放弃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主张外线作战,从而丧失了根据地作战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失去了红军在战略上夺取主动权的先决条件。其次,在战役指导上,"左"倾军事领导者们,一改过去反"围剿"作战中的运动战战法,实行阵地战,固守城镇,消积防御,以堡垒对堡垒,以阵地对阵地,单纯拼实力、拼消耗,其结果只能使红军陷于被动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实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中,中央苏区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是消积防御的典型。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