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硬盘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硬盘,属于计算机硬件中的存储设备,是由若干片硬盘片组成的盘片组,一般被固定在机箱内。


目录

[显示全部]

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硬盘英文名称:Hard disk

硬盘是一种主要的电脑存储媒介,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组成。这些碟片外覆盖有铁磁性材料。绝大多数硬盘都是固定硬盘,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盘驱动器中。不过,现在可移动硬盘越来越普及,种类也越来越多。

发展简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温彻斯特式硬盘传输示意图
温彻斯特式硬盘传输示意图

从第一块硬盘RAMAC的产生到现在单碟容量高达300GB多的硬盘,硬盘也经历了几代的发展,以下是其历史及发展。 1.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其磁头可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这些盘片表面涂有一层磁性物质,它们被叠起来固定在一起,绕着同一个轴旋转。此款RAMAC在那时主要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医学诊断及太空领域内。


2.196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探讨对硬盘技术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温彻斯特”技术的精隋是:“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也是现代绝大多数硬盘的原型。

3.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第一台采用“温彻期特”技术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它的容量为60MB,转速略低于3000RPM,采用4张14英寸盘片,存储密度为每平方英寸1.7MB。


硬盘4.1979年,IBM再次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
5.80年代末期IBM对硬盘发展的 又一项重大贡献,即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数十倍。


6.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的硬盘使用了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

7.1999年9月7日,Maxtor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的ATA硬盘,从而把硬盘的容量引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8.2000年2月23日,希捷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盘,其平均寻道时间仅3.9ms,它也是到目前为止转速最高的硬盘;其性能相当于阅读一整部Shakespeare只花.15秒。此系列产品的内部数据传输率高达48MB/s,数据缓存为4~16MB,支持Ultra160/m SCSI及Fibre Channel(光纤通道) ,这将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160MB~200MB/s。总得来说,希捷的此款("捷豹")Cheetah X15系列将硬盘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9.2000年3月16日,硬盘领域又有新突破,第一款“玻璃硬盘”问世,这就是IBM推出的Deskstar 75GXP及Deskstar 40GV,此两款硬盘均使用玻璃取代传统的铝作为盘片材料,这能为硬盘带来更大的平滑性及更高的坚固性。另外玻璃材料在高转速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此外Deskstar 75GXP系列产品的最高容量达75GB,这是当时最大容量的硬盘,而Deskstar 40GV的数据存储密度则高达14.3 十亿数据位/每平方英寸,这再次刷新数据存储密度世界记录。

优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何为合理使用硬盘呢?首先我们要了解硬盘盘片的物理结构。分区并格式化后的硬盘却是以扇区为基本单位的,一个分区是由若干个扇区构成的。那什么是扇区呢?我们都知道磁盘在工作时是转动的,它所存储的信息是按一系列同心圆记录在其表面上的,每一个同心圆称为一个磁道。 

  一个扇区的大小为512字节,一个整圆环为一个磁道,一个磁道上有若干个扇区。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越靠外的磁道上的单个扇区其体积越大,换句话就是其密度越小。由于硬盘是机械传动,所以磁头对其的寻找、读、写速度也就越快,分区的分布也是从外圈向内圈的,所以C盘相对于D盘等要靠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觉C盘比D、E等分区要快的原因。  

  明白了上面的知识,我们就能合理使用硬盘了!以一块容量为60GB的新硬盘为例进行说明:把C盘分为3至5GB(视操作系统而定),把D盘调成1GB,把E盘设为10GB,省下的就看着设吧(可对半分为F和G盘)——对系统速度没有什么影响。  

  一、合理使用硬盘  

  分好区后如何使用是最为关键的:  

  1、把操作系统装在C盘上,并把Maxthon、Foxmail、MSN、QQ、FlashGet、超级兔子、播放器等软件以及一些看图软件等常用小型软件也安装在C盘上。如果您使用诸如Office之类的微软大型软件的话,也要将其安装到C盘上。当然,由于我们并不会用到其中的全部功能,所以要定制安装那些有用的部分以节省C盘空间!然后把虚拟内存设置到D盘上(只是暂时的^_^)后再使用系统自带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把C盘整理一下。  

   2、使用"微软注册表优化大师"之类的系统修改软件把"我的文档"、"上网缓冲"、"上网历史"、"收藏夹"等经常要进行写、删操作的文件夹设置到D盘上来尽量避免其它分区产生磁盘碎片而降低硬盘性能!  

   3、把各种应用软件安装到E盘,至于游戏可装在F盘,G盘用来存放影音文件。  

   4、对C盘再进行一次碎片整理,然后进行完下面的第二大步后再把虚拟内存设置到C盘上!  

   二、虚拟内存的设置  

  将虚拟内存设置成固定值已经是个普遍"真理"了,而且这样做是十分正确的,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将其设置到C盘以外的非系统所在分区上,而且其值多为物理内存的2~3倍。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值越大系统的性能越好、运行速度越快!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系统比较依赖于虚拟内存——如果虚拟内存较大,系统会在物理内存还有很多空闲空间时就开始使用虚拟内存了,那些已经用不到的东东却还滞留在物理内存中,这就必然导致内存性能的下降!  

  于是笔者从32MB内存开始试起至512MB内存为止,发现上面的说到的事实是非常正确的,虚拟内存应设置为物理内存0至1.5倍(0倍是多少啊?就是禁用!^_^)为好,而且物理内存越大这个倍数就应越小而不是越大。当物理内存等于或大于512MB时,绝大多数PC就可以禁用虚拟内存不用了,这时内存性能是最高的!^_^  

  至于您的虚拟内存具体要设置成多大,您就要自己试一试了,因为这和常驻内存软件的多少和大小以及您平时运行的软件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笔者无法给出建议值。您可先将其设为物理内存等同后,再运行几个大型软件,如果没有异常情况出现的话,您就再将其设置成物理内存的一半后再运行那几个大型软件,如果出现了异常,您就要适当加大虚拟内存的值了!以此类推,当您找到最佳值后只要把这个值设置到C盘上就OK了!  

  注:如果您使用的是Windows ME及以下的操作系统的话,可下载"MagnaRAM 97"来优化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这样的效果更好!另外,笔者建议您不要再使用那些所谓的优化和整理内存的软件了!  

  三、合理摆放"快捷方式"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运行软件都是通常该软件的"快捷方式"来做到的,硬盘越来越大,安装的软件也越来越多,有很多朋友喜欢把快捷方式都放到桌面上,这样不但使您眼花缭乱,而且系统性能也会下降,而且会造成系统资源占用过大而使系统变得不稳定,所以我们最好把桌面上的快捷方式控制在10个左右,其它的快捷方式可全放到开始菜单和快捷启动栏中,而且把所有软件的"卸载"快捷方式删除以提高系统性能。另外,尽量不要存在重复的快捷方式。  

  四、慎用"安全类"软件  

  这里所说的安全类软件就是指实时性的防毒软件和防火墙。该类软件对系统资源和CPU资源的占用是非常大的(有的高达30%以上),如果您不经常上杂七杂八网站的话,这类软件完全没有必要使用!这比对CPU进行超频可实际、方便得多了!:)  

  五、减少不必要的随机启动程序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很多朋友并不知道什么程序是可以禁止的,什么是不能禁止的,所以很多人并没有进行这一步的工作。有了优化大师这一工作就简单得多了,在图2界面的"开机速度优化"中优化大师会提示您什么可以禁止,什么不能禁止!  

  这样做的好处除了能加快启动速度外,还能提高系统在运行中的稳定性!  

  六、合理设置"图标缓存"  

  通常系统默认的图标缓存都是比较大的,这明显有浪费的感觉,所以我们要将其值做适当的调整,我们可用"Windows优化大师"(点击下载)查看一下当前系统已经使用了多少图标缓存,然后我们将其值设为实际大小的2倍左右即可。注:部分电脑可能无法使用优化大师进行修改,这时您可使用"超级兔子魔法设置"进行修改!  

  另外,桌面背景也不要弄得太复杂(建议设为"无"),有的朋友还做成了动画桌面,这种做法没有任何现实意义,除了会给系统带来不稳定因素外,没有任何好的作用——毕竟我们只有很少时间是面对桌面的!  

  七、合理设置"磁盘缓存"  

  系统默认值通常都非常保守,所以我们要进行一定的修改,我们也可在"Windows优化大师"中对其进行修改,只是我们要手工进行数字的输入,磁盘缓存最小值可设为2048(KB),最大值设为物理内存的25%,缓冲区读写单元为512。  

  注:这一做法会对多媒体软件的稳定运行带来很大的好处,尤其是最小值的设置不要太低!

  八、尽量精简右键菜单  

  很多程序在安装后都会在右键菜单中留下身影,其中有很多都是我们用不到的,但其却给我们的系统带来了负担。为此,我们可在"超级兔子魔法设置"等软件中对右键菜单进行精简,通常只保留常用的就行了!另外,您最好是将无用项删除而不是只单纯去掉其前面的小勾!这样做可有效减少因"新建"菜单而引起的失去响应的现象出现!  

  九、合适的显示器刷新率和分辨率

  有些朋友总是抱怨自己的显卡太差劲,有的显卡的确是差劲了些,但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显示器刷新率设置得过高所致的"假象"。通常15、17英寸的彩显将刷新率设置成75Hz以上就行了(如果带宽足够当然也可以更高),没有必要强行上得太高。分辨率也是同一个道理,通常设成800×600或1024×768就行了,只要够用就好,完全没有必要玩什么"终极"和"骨灰"。这样做比对显卡进行超频带来的提速效果要大多了!  

总结:当您使用了本文的方法后,您就会发现系统比以前快多了!而且也稳定多了!除了本文的内容外,在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后再把系统弄得简单点也没有什么坏处。华而不实没用的!请君尝试之,便知余言不谬也!

硬盘接口分类编辑本段回目录


硬盘绝大多数台式电脑使用的硬盘要么采用IDE 接口,要么采用SCSI 接口。SCSI 接口硬盘的优势在于,最多可以有七种不同的设备可以联接在同一个控制器面板上。由于硬盘以每分钟3000—10000转的恒定高速度旋转,因此,从硬盘上读取数据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在笔记本电脑中,硬盘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停止旋转,以便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老式硬盘的存储容量最小只有5MB,而且,使用的是直径达12英寸的碟片。现在的硬盘,存储容量已从以MB为单位发展到以GB、TB为单位,台式电脑硬盘使用的碟片直径一般为3.5英寸,笔记本电脑硬盘使用的碟片直径一般为2.5英寸。新硬盘一般都在装配工厂中经过低级格式化,目的在于把一些原始的扇区鉴别信息存储在硬盘上。

sata(serial ata):即串行ata接口,它作为一种新型硬盘接口技术于2000年初由intel公司率先提出。虽然与传统并行ata存储设备相比,sata硬盘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磁盘系统的真正串行化是先从主板方面开始的,早在串行硬盘正式投放市场以前,主板的sata接口就已经就绪了。但在intel ich5、sis964以及via vt8237这些真正支持sata的南桥芯片出现以前,主板的sata接口是通过第三方芯片实现的。这些芯片主要是siliconimage的sil 3112和promise的pdc20375及pdc20376,它们基于pci总线,部分产品还做成专门的pci raid控制卡

硬盘保养编辑本段回目录


硬盘硬盘在工作时不能突然关机

当硬盘开始工作时,一般都处于高速旋转之中,如果我们中途突然关闭电源,可能会导致磁头与盘片猛烈磨擦而损坏硬盘,因此要避免突然关机。关机时一定要注意面板上的硬盘指示灯是否还在闪烁,只有在其指示灯停止闪烁、硬盘读写结束后方可关闭计算机的电源开关。

防止灰尘进入

灰尘对硬盘的损害是非常大的,这是因为在灰尘严重的环境下,硬盘很容易吸引空气中的灰尘颗粒,使其长期积累在硬盘的内部电路元器件上,会影响电子元器件的热量散发,使得电路元器件的温度上升,产生漏电或烧坏元件。 

另外灰尘也可能吸收水分,腐蚀硬盘内部的电子线路,造成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所以灰尘体积虽小,但对硬盘的危害不可低估。因此必须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空气中的潮湿度和含尘量。切记:一般计算机用户不能自行拆开硬盘盖,否则空气中的灰尘进入硬盘内,在磁头进行读、写操作时划伤盘片或磁头。

要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

温度对硬盘的寿命也是有影响的。硬盘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热量,使用中存在散热问题。温度以20~25℃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晶体振荡器的时钟主频发生改变。温度还会造成硬盘电路元器件失灵,磁介质也会因热胀效应而造成记录错误。温度过低,空气中的水分会被凝结在集成电路元器件上,造成短路;湿度过高时,电子元器件表面可能会吸附一层水膜,氧化、腐蚀电子线路,以致接触不良,甚至短路,还会使磁介质的磁力发生变化,造成数据的读写错误;湿度过低,容易积累大量的因机器转动而产生的静电荷,从而烧坏CMOS电路,吸附灰尘而损坏磁头、划伤磁盘片。另外,尽量不要使硬盘靠近强磁场,如音箱、喇叭、电机、电台、手机等,以免硬盘所记录的数据因磁化而损坏。

定期整理硬盘上的信息

用手拿硬盘时要小心

在工作中不能移动硬盘

当硬盘处于读写状态时,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就可能造成磁头与盘片的撞击,导致损坏。所以不要搬动运行中的微机。在硬盘的安装、拆卸过程中应多加小心,硬盘移动、运输时严禁磕碰。

硬盘的几种格式

根据目前流行的操作系统来看,常用的分区格式有四种,分别是FAT16、FAT32、NTFS和Linux。资格最老的当然就是FAT16啦,这是MS-DOS和最早期的Windows 95操作系统中最常见的磁盘分区格式。它采用16位的文件分配表,而且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和获得操作系统支持最多的一种磁盘分区格式,几乎所有的操作系统都支持这一种格式,从DOS、Windows 95、到现在的Windows 2000,甚至火爆一时的Linux都支持这种分区格式。但是它不支持长文件名,受到8+3,即8个字符的文件名加上3个字符扩展名的限制。单个分区的最大尺寸为2GB,单个硬盘的最大容量一般不能超过8GB。

微软后来在Windows 97中添加了一种全新的磁盘分区格式,就是FAT32。它采用32位的文件分配表,增强了磁盘管理能力,突破了FAT16对每一个分区的容量只有2GB的限制,单个硬盘的支持达到了2TB,(1TB= 1024 GB)而且支持长文件名。但是由于DOS不支持FAT32,所以采用这种分区格式后将不能使用纯DOS。随着windows 2000的流行,NTFS文件格式也流行起来了。它的优点是安全性和稳定性极其出色,在使用中不易产生文件碎片。NTFS自动记录与文件的变动操作,具有文件修复能力,不需要运行磁盘碎片整理等磁盘工具。系统不易崩溃,出现错误能迅速修复。优良的性能也带来了弊端,就是兼容性极差,目前只有NT(包括win2000)系列家族支持它。Linux是目前最前卫的操作系统,它的磁盘分区格式与其他操作系统完全不同,共有两种。一种是Linux Native主分区,一种是Linux Swap交换分区。这两种分区格式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极佳,而且目前支持这一分区格式的操作系统只有Linux。

硬盘作为电脑各配件中非常耐用的设备之一,保养好的话一般可以用上个6~7年,下面给大家说一说怎样正确保养硬盘。 

硬盘的保养要分两个方面,首先从硬件的角度看,特别是那些超级电脑DIY的玩家要注意以下问题。他们通常是不用机箱的,把电脑都摆在桌面一方面有利于散热,一方面便于拆卸方便,而这样损坏硬件的几率大大提高,特别是硬盘,因为当硬盘开始工作时,一般都处于高速旋转之中,放在桌面上没有固定,不稳定是最容易导致磁头与盘片猛烈磨擦而损坏硬盘。还有就是要防止电脑使用时温度过高,过高的温度不仅会影响硬盘的正常工作,还可能会导致硬盘受到损伤。

温度过高将影响薄膜式磁头的数据读取灵敏度,会使晶体振荡器的时钟主频发生改变,还会造成硬盘电路元件失灵,磁介质也会因热胀效应而造成记录错误。

温度过高不适宜,过低的温度也会影响硬盘的工作。所以在空调房内也应注意不要把空调的温度降得太多,这样会产生水蒸气,损毁硬盘。一般,室温保持在20~25℃为宜。接下来我们谈谈使用过程中硬盘的问题。

很多朋友在使用电脑是都没有养成好习惯,用完电脑,关机时还没有等电脑完全关机就拔掉了电源,还有人在用完电脑时直接关上开关,硬盘此时还没有复位,所以关机时一定要注意面板上的硬盘指示灯是否还在闪烁,只有当硬盘指示灯停止闪烁、硬盘结束读写后方可关闭计算机的电源开关,养成用电脑的好习惯。

有的朋友十分注意硬盘的保养,但是由于操作不得当,也会对硬盘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一些人看到报刊上讲要定期整理硬盘上的信息,而他就没有体会到定期二字,每天用完电脑后都整理一便硬盘,认为这样可以提高速度,但他不知这样便加大了了硬盘的使用率,久而久之硬盘不但达不到效果,使得其反。

当然,如果您的硬盘长期不整理也是不行的,如果碎片积累了很多的话,那么我们日后在访问某个文件时,硬盘可能会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读取该文件,不但访问效率下降,而且还有可能损坏磁道。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还不止这些。

还有就是有些朋友复制文件的时候,总是一次复制好几个文件,而换来的是硬盘的惨叫。要“定期”对硬盘进行杀毒,比如CIH会破坏硬盘的分区表,导致你的宝贵“财富”丢失。不要使用系统工具中的硬盘压缩技术,现在的硬盘非常大了,没有必要去节省那点硬盘空间,何况这样带来的是硬盘的读写数据大大地减慢了,同时也不知不觉影响了硬盘的寿命。

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使用电脑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它会直接影响到电脑甚至硬盘的寿命。慢慢养成习惯,这样才能保证您的电脑长时间为您效力。


硬盘物理结构编辑本段回目录


磁头

硬盘

磁头是硬盘中最昂贵的部件,也是硬盘技术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环。传统的磁头是读写合一的电磁感应式磁头,但是,硬盘的读、写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为此,这种二合一磁头在设计时必须要同时兼顾到读/写两种特性,从而造成了硬盘设计上的局限。而MR磁头(Magnetoresistive heads),即磁阻磁头,采用的是分离式的磁头结构:写入磁头仍采用传统的磁感应磁头(MR磁头不能进行写操作),读取磁头则采用新型的MR磁头,即所谓的感应写、磁阻读。这样,在设计时就可以针对两者的不同特性分别进行优化,以得到最好的读/写性能。另外,MR磁头是通过阻值变化而不是电流变化去感应信号幅度,因而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读取数据的准确性也相应提高。而且由于读取的信号幅度与磁道宽度无关,故磁道可以做得很窄,从而提高了盘片密度,达到200MB/英寸2,而使用传统的磁头只能达到20MB/英寸2,这也是MR磁头被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原因。目前,MR磁头已得到广泛应用,而采用多层结构和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制作的GMR磁头(Giant Magnetoresistive heads)也逐渐普及。

硬盘垂直记录时磁颗粒状态表示
垂直记录时磁颗粒状态表示
磁道

当磁盘旋转时,磁头若保持在一个位置上,则每个磁头都会在磁盘表面划出一个圆形轨迹,这些圆形轨迹就叫做磁道。这些磁道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因为它们仅是盘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区,磁盘上的信息便是沿着这样的轨道存放的。相邻磁道之间并不是紧挨着的,这是因为磁化单元相隔太近时磁性会相互产生影响,同时也为磁头的读写带来困难。一张1.44MB的3.5英寸软盘,一面有80个磁道,而硬盘上的磁道密度则远远大于此值,通常一面有成千上万个磁道。

磁盘表面涂有做为纪录使用的磁性介质,其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来的便是一个个磁颗粒。微小的磁颗粒极性可以被磁头快速的改变,并且在改变之后可以稳定的保持,系统通过磁通量以及磁阻的变化来分辨二进制中的0或者1。也正是因为所有的操作均是在微观情况下进行,所以如果硬盘在高速运行的同时受到外力的震荡,将会有可能因为磁头拍击磁盘表面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数据损失。

除此之外,磁颗粒的单轴异向性和体积会明显的磁颗粒的热稳定性,而热稳定性的高低则决定了磁颗粒状态的稳定性,也就是决定了所储存数据的正确性和稳定性。但是,磁颗粒的单轴异向性和体积也不能一味地提高,它们受限于磁头能提供的写入场以及介质信噪比的限制。

硬盘进行记录时 磁颗粒状态表示
进行记录时 磁颗粒状态表示
 当磁颗粒的体积太小的时候,能影响其磁滞的因素就不仅仅是外部磁场了,些许的热量就会影响磁颗粒的磁滞(譬如室温下的热能),从而导致磁记录设备上的数据丢失,这种现象就是“超顺磁效应”。尽管各个厂商也在抗震、抗高温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但是仍旧不能避免一些用户因为硬盘故障而造成的数据损失。

扇区

磁盘上的每个磁道被等分为若干个弧段,这些弧段便是磁盘的扇区,每个扇区可以存放512个字节的信息,磁盘驱动器在向磁盘读取和写入数据时,要以扇区为单位。1.44MB3.5英寸的软盘,每个磁道分为18个扇区。

柱面

硬盘通常由重叠的一组盘片构成,每个盘面都被划分为数目相等的磁道,并从外缘的“0”开始编号,具有相同编号的磁道形成一个圆柱,称之为磁盘的柱面。磁盘的柱面数与一个盘面上的磁道数是相等的。由于每个盘面都有自己的磁头,因此,盘面数等于总的磁头数。所谓硬盘的CHS,即Cylinder(柱面)、Head(磁头)、Sector(扇区),只要知道了硬盘的CHS的数目,即可确定硬盘的容量,硬盘的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扇区数512B。


硬盘逻辑结构编辑本段回目录

 

硬盘参数释疑

到目前为止, 人们常说的硬盘参数还是古老的 CHS(Cylinder/Head/Sector)参数。那么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参数,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它们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很久以前, 硬盘的容量还非常小的时候,人们采用与软盘类似的结构生产硬盘。也就是硬盘盘片的每一条磁道都具有相同的扇区数。由此产生了所谓的3D参数 (Disk Geometry). 既磁头数(Heads),柱面数(Cylinders),扇区数(Sectors),以及相应的寻址方式。


其中:磁头数(Heads)表示硬盘总共有几个磁头,也就是有几面盘片, 最大为 255 (用 8 个二进制位存储);柱面数(Cylinders) 表示硬盘每一面盘片上有几条磁道,最大为 1023(用 10 个二进制位存储);每个扇区一般是 512个字节, 理论上讲这不是必须的,但好像没有取别的值的。所以磁盘最大容量为:255 * 1023 * 63 * 512 / 1048576 = 8024 GB ( 1M =1048576 Bytes )或硬盘厂商常用的单位:255 * 1023 * 63 * 512 / 1000000 = 8414 GB ( 1M =1000000 Bytes )

在 CHS 寻址方式中,磁头,柱面,扇区的取值范围分别为 0到 Heads - 1。0 到 Cylinders - 1。 1 到 Sectors (注意是从 1 开始)。

基本 Int 13H 调用简介

BIOS Int 13H 调用是 BIOS提供的磁盘基本输入输出中断调用,它可以完成磁盘(包括硬盘和软盘)的复位,读写,校验,定位,诊,格式化等功能。它使用的就是CHS 寻址方式, 因此最大识能访问 8 GB 左右的硬盘 (本文中如不作特殊说明,均以 1M = 1048576 字节为单位)。

现代硬盘结构简介

在老式硬盘中,由于每个磁道的扇区数相等,所以外道的记录密度要远低于内道, 因此会浪费很多磁盘空间 (与软盘一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提高硬盘容量,人们改用等密度结构生产硬盘。也就是说,外圈磁道的扇区比内圈磁道多,采用这种结构后,硬盘不再具有实际的3D参数,寻址方式也改为线性寻址,即以扇区为单位进行寻址。

为了与使用3D寻址的老软件兼容 (如使用BIOSInt13H接口的软件), 在硬盘控制器内部安装了一个地址翻译器,由它负责将老式3D参数翻译成新的线性参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硬盘的3D参数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原因(不同的工作模式,对应不同的3D参数, 如LBA,LARGE,NORMAL)。

扩展 Int 13H 简介

虽然现代硬盘都已经采用了线性寻址,但是由于基本Int13H的制约,使用BIOS Int 13H接口的程序, 如 DOS 等还只能访问 8 G以内的硬盘空间。为了打破这一限制, Microsoft 等几家公司制定了扩展 Int 13H 标准(Extended Int13H),采用线性寻址方式存取硬盘, 所以突破了 8 G的限制,而且还加入了对可拆卸介质(如活动硬盘) 的支持。

硬盘基本参数编辑本段回目录

硬盘
硬盘

容量

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 硬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为单位,1GB=1024MB。但硬盘厂商在标称硬盘容量时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们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会比厂家的标称值要小。硬盘的容量指标还包括硬盘的单碟容量。所谓单碟容量是指硬盘单片盘片的容量,单碟容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平均访问时间也越短。对于用户而言,硬盘的容量就象内存一样,永远只会嫌少不会嫌多。Windows操作系统带给我们的除了更为简便的操作外,还带来了文件大小与数量的日益膨胀,一些应用程序动辄就要吃掉上百兆的硬盘空间,而且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因此,在购买硬盘时适当的超前是明智的。近两年主流硬盘是80G,而160G以上的大容量硬盘亦已开始逐渐普及。


一般情况下硬盘容量越大,单位字节的价格就越便宜,但是超出主流容量的硬盘略微例外。时至2007年12月初,1TB(1000GB)的希捷硬盘中关村报价是¥2550元,500G的硬盘大概是¥965元。

硬盘转速

转速(Rotationa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指硬盘盘片每分钟转动的圈数,单位为rpm。 早期IDE硬盘的转速一般为5200rpm或5400rpm,曾经Seagate的“大灰熊”系列和Maxtor则达到了7200rpm,是IDE硬盘中转速最快的。如今的硬盘都是7200rpm的转速,而更高的则达到了10000rpm。

平均访问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要读写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寻道时间和等待时间,即: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盘的磁头移动到盘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当然越小越好,目前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通常在8ms到12ms之间,而SCSI硬盘则应小于或等于8ms。 硬盘的等待时间,又叫潜伏期(Latency),是指磁头已处于要访问的磁道,等待所要访问的扇区旋转至磁头下方的时间。平均等待时间为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的一半,一般应在4ms以下。

传输速率 

传输速率(Data Transfer Rate) 硬盘的数据传输率是指硬盘读写数据的速度,单位为兆字节每秒(MB/s)。硬盘数据传输率又包括了内部数据传输率和外部数据传输率。 内部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称为持续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盘缓冲区未用时的性能。内部传输率主要依赖于硬盘的旋转速度。外部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接口传输率,它标称的是系统总线与硬盘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数据传输率与硬盘接口类型和硬盘缓存的大小有关。目前Fast ATA接口硬盘的最大外部传输率为16.6MB/s,而Ultra ATA接口的硬盘则达到33.3MB/s。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串口硬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知名。相对于并行ATA来说,就具有非常多的优势。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实际上,Serial ATA 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这比最快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达到300MB/s,最终SATA将实现600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

缓存

与主板上的高速缓存(RAM Cache)一样,硬盘缓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系统前后级读写速度不匹配的问题,以提高硬盘的读写速度。目前,大多数IDE硬盘的缓存在128K到256K之间,而Seagate的“大灰熊”系列则使用了512K Cache。

硬盘技术编辑本段回目录


硬盘所采用的技术,目前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磁头技术;二是防震技术:三是数据保护技术。随着各大制造厂商的技术竞争,目前这3个方面的技术要点也逐渐走向融合。

磁头技术:磁阻磁头技术(Magneto Resistive Head),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硬盘磁头技术,完全基于磁电阻效应工作,电阻随磁场的变化而变化。其原理就是:通过磁阻元件连着的一个十分敏感的放大器可以测出微小的电阻变化。所以先进的MR技术可以提高记录密度来记录数据,增加单碟片容量即硬盘的最高容量,进而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巨型磁阻磁头(GMR)采用了巨型磁阻磁头技术的硬盘,其读、写工作分别由不同的磁头来完成,这种变化有效地提高硬盘的工作效率,并使增大磁道密度成为可能。

OAw(光学辅助温式技术)是未来磁头技术的发展方向,应用这种OAw技术,未来
的硬盘可以在l英寸面积内写入105000以上的磁道,单碟容量更是有望突破36GB。
防震技术;SPS防震保护系统,其设计思路就是分散外来冲击能量,尽量避免硬盘磁头和盘片之间的意外撞击,使硬盘能够承受1000g以上的意外冲击力;ShockBlock防震保护系统,虽然这是Maxtor公司的专利技术,但其设计思路与防护风格与昆腾公司的SPS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为了分散外来的冲击能量,尽量避免磁头和盘片相互撞击,但它能承受的最大冲击力却可以达到1500g甚至更高。

数据保护技术:
数据保护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S.M.A.R.T技术,它是目前绝大多数硬盘已经普遍采用的通用安全技术,应用S.M.A.R.T技术,用户们能够预先测量出某些硬盘的特性;

二是数据卫士,西部数据(WD)公司的数据卫士能够在硬盘工作的空余时间里,每8个小时便自动执行硬盘扫描、检测、修复盘片的各扇区等步骤,其操作完全是自动运行,无需用户干预与控制,特别是对初级用户与不懂硬盘维护的用户十分适用;其次是DPS(数据保护系统),昆腾公司在推出火球7代硬盘以后,从8代开始的所有硬盘中,都内建了DPS(数据保护系统)系统模式。其工作原理是在其硬盘的前300MB内,存放操作系统等重要信息,DPS可在系统出现问题后的90s内自动检测恢复系统数据,如果不行,则启用随硬盘附送的DPS软盘,进入程序后DPS系统模式会自动分析造成故障的原因,尽量保证用户硬盘上的数据不受损失;

三是MaxSafe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就是将附加的.ECC校验位保存在硬盘上,使硬盘在读写过程中,每一步都要经过严格的校验,以此来保证硬盘数据的完整性。

其他综合技术方面:PRML(Partial Response Maximum Likelihood),PRML读取技术可以使单位硬盘盘片存储更大量的信息。在增加硬盘容量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硬盘数据的读取和传输速率。

ultra DSP(超级数字信号处理器)技术及接口技术,该技术应用于Ultra DSP进行数学运算,其速度较一般CPU快lO~50倍。采用Ultra DSP技术,单个的DSP芯片可以同时提供处理器及驱动接口的双重功能,以减少其他电子元件的使用,可大幅度地提高硬盘的速度和可靠性。其接口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硬盘的最大外部传输速率,最大的益处在于,可以把数据从硬盘直接传输到主内存而不占用更多的cPu资源,提高系统性能。Maxtor公司2000年最新的钻石9代和金钻4代都采用了双DSP芯片技术,将硬盘的系统性能提升到极致。

3D Defense System(3D保护系统)技术,该技术是美国希捷公司独有的一种硬盘保护技术。3D Defense System中主要包括Drive Defense(磁盘保护)、Data Defense(数据保护)及Diagnostic Defense(诊断保护)等3个方面的内容。

存储新娇编辑本段回目录


硬盘固态硬盘

1984年日本东芝公司就发明了闪存这种全新的存储介质,而英特尔则在1988年将闪存这种新技术包装成商品推向市场,在1989年以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

在1989年固态硬盘刚刚出现时,1M大小的闪存换算下来的价格已经达到了3500美元,但是其性能却要远低于当时的普通硬盘产品,不过凭借其独有的低功耗、发热小、工作噪音低、稳定等特性却使得闪存硬盘在军用、航空以及医疗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现在随着控制器以及闪存发展的不断成熟在一些特别的应用领域其性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普通硬盘。

现在消费级的固态硬盘产品已经实现了67MB/s的读取以及45MB/s写入速度,同时IOPS的速率也可以达到7000,这个差不多是普通硬盘产品的100倍,因此当固态硬盘解决了I/O的瓶颈问题之后其性能将会带来大幅度的提升。

SSD硬盘的分类
 
根据存储介质的不同,目前固态硬盘大致分为了两种,一种是基于闪存的SSD: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这也是通常所说的SSD。它的外观可以被制作成多种模样,例如:笔记本硬盘、微硬盘、存储卡、优盘等样式。这种SSD固态硬盘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种环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适合于个人用户使用。

硬盘另一种则为基于DRAM的SSD: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目前应用范围较窄。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应用方式可分为SSD存储器和SSD存储器阵列两种。它是一种高性能的存储器,而且它的使用寿命很长,美中不足的它需要独立供电电源来保护数据安全。

与传统硬盘相比,SSD固态硬盘在以下几点优点:

第一,数据存取速度快。根据相关媒体测试:在同样配置的笔记本电脑下,运行大型图像处理软件时能明显感觉到SSD固态硬盘无论在保存还是在打开文件都更快。当按下笔记本电脑的电源开关时,搭载SSD固态硬盘的笔记本从开机到出,现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载传统硬盘的笔记本总共用了31秒,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硬盘第二,经久耐用、防震抗摔。因为全部采用了闪存芯片,所以SSD固态硬盘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部件,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笔记本电脑发生意外掉落或与硬物碰撞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第三,SSD固态硬盘工作时非常安静,没有任何噪音产生。得益于无机械部件及闪存芯片发热量小、散热快等特点,SSD固态硬盘因为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

第四,SSD固态硬盘比常规1.8英寸硬盘重量轻20-30克,可千万别小看这些重量,在笔记本电脑、卫星定位仪等随身移动产品上,更小的重量有利于便携。此外,重量的减轻也使得笔记本搭载多块SSD固态硬盘成为可能。

第五,SSD固态硬盘的可靠性更佳,写入错误缺陷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当前SSD硬盘产品每个扇区可以确保至少100,000次的擦写操作,这相当于普通硬盘的1,000,000小时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而这也意味着消费者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一块SSD硬盘可以保证10年的寿命。以三星的NAND型固态硬盘为例,它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大概为100到200万小时,而一般的磁介质硬盘的MTBF大概为10~20万小时。由于没有活动的部件,故障的原因多是元件虚焊或者写操作时出现问题。

总的来说,SSD固态硬盘的优点就是稳定、轻薄、存取速度快、发热量低、功耗低,刚刚是最适合笔记本的存储设备。

HHD硬盘基本结构
HHD硬盘基本结构

复合硬盘

又称混合硬盘,基本原理是将Flash芯片添加到硬盘上,借助于大容量闪存,可以大大缩短系统引导时间。与此同时,由于许多常用数据存储在闪存之中,在系统运行的大部分时间里,硬盘盘片可以处于停转状态,从而减少了不少的能耗,延长了电池使用时间。混合型硬盘性能上的突破,拓宽了硬盘的应用领域,也将重新划分存储产品的格局。除了笔记本电脑外,HHD还将在Tablet PC、刀片式服务器以及PVR(personal video recorder)等信息产品中获得应用。

HHD硬盘弥补了硬盘存取速度上的不足,容量远远高于闪存,而存储成本却比闪存低很多。 是SSD硬盘普及之前与传统硬盘之间的折中产物,目前它已经受到了包括希捷、富士通、西部数据、日立全球数据、三星、东芝这全球6大硬盘厂商的集体推崇,甚至成立了“混合硬盘联盟”。值得一提的是,这种HHD硬盘需要微软最新的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的支持,它内嵌的Flash芯片可以通过Vista特有的ReadyDrive功能保存开机程序和常用程序的数据,使PC减少使用机械式硬盘的机会,进而节省PC运作时的电力消耗,同时提高存储性能。

如何选购硬盘编辑本段回目录

硬盘
除了容量外,硬盘的性能也逐渐成为系统整体性能的瓶颈所在。购买硬盘不但要求适宜的容量,还要对产品的性能有所选择。与其他电脑配件一样,硬盘也有重要的参数指标代表着性能,如单碟容量、转速、缓存等等,都是在选购时值得关注的。

容量:是硬盘的重要指标,随着多系统与DVD流行,要存储更多的文件,硬盘必须具备更大的存储空间。随着技术发展,硬盘容量从早期的数百兆提升到200G甚至千G以上。目前主流产品的容量多在80G以上,且正向120G以上大容量硬盘过渡。当然,容量越大也就意味着价格越高,我们在选购时应按需购买。

值得注意的是,硬盘厂商对容量单位的定义与操作系统的定义有差别,就造成了硬盘标称容量与能够使用的容量有差距。一般生产商将1G容量定义为1000M,而系统则定义为1024M。比如我们购买一块80G硬盘,而经过格式化使用,发现容量只有75G左右,这属于正常情况。

转速:硬盘运转主要依*内部的马达,转速也就是指硬盘内部马达的转动速度。转速越高,硬盘内部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更高。在读取大量数据时,高转速硬盘的性能优势很明显,游戏玩家很值得在意。桌面市场的硬盘转速主要有5400转和7200转两个指标,以RPM为单位(每分钟的旋转次数),显然后者的速度快一些,也是当前用户的主流选择。而5400转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40G产品上,已趋淘汰,不推荐选择。此外,SCSI接口硬盘的转速则达到10000转甚至15000转,但它们的价格较高,主要用于服务器,桌面台式机用户一般不作考虑。

由于厂商技术等原因,即使同转速产品,它们的自身传输速度仍有差别,一般以寻道、存取时间来表示。其中,平均寻道时间是指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所需的时间,主流产品的寻道时间一般在8.5ms-9ms左右。平均存取时间是指读取扇区所需的时间,主流指标为14-16ms。以上指标数据越小,表示硬盘的速度越快、性能越高。

单碟容量:硬盘内部由一张或多张盘片组成,单张盘片的容量大小不但关系到硬盘的总容量,还与硬盘性能密切相关。由于桌面硬盘的盘片尺寸相同,若在单片磁盘上增加扇区间的密度,硬盘磁头在相同时间内扫描的扇区数也就越多,速度自然就更快了。因此在转速相同的情况下,单碟容量大的产品自然比单碟容量小的产品更快,硬盘的速度性能也就更快了。选择总容量一定的硬盘,推荐选购单碟容量大的产品。

缓存:缓存对硬盘性能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在系统运行时,会将读取的数据存入缓存,CPU运算处理时会直接调用缓存内的数据,而不必直接访问速度较慢的硬盘。因此缓存越大,能够存储的数据也就越多,速度自然更快了。目前主流并行ATA硬盘因转速、定位不同,搭载的缓存大小也有差别。低端5400转硬盘的缓存多为512K和2M两类,主流7200转硬盘缓存有2M和8M之分,而串行Serial ATA硬盘多搭载了8M缓存。理论上当然是缓存越大越好,但它也会影响到产品的售价。由于硬盘性能逐渐变成整机的性能瓶颈所在,若是资金充裕,推荐选择大缓存硬盘提升性能。

接口:硬盘接口主要分为Parallel ATA(并行接口)和Serial ATA(串行接口)两种。并行接口规范流行已久,从早期的ATA33发展至ATA66、ATA100,直至如今的极限ATA133,它们数据传输能力也呈递增关系。目前主流产品都采用ATA100、ATA133规范,性价比也较高。

随着Parallel ATA的频率提升,信号间的干扰也越来越严重,并行传输的瓶颈暴露出来。Serial ATA作为Parallel ATA接替者,拥有许多优势。Serial ATA采用了点对点传输协议,支持热拔插、无需进行主从盘设置,安装也很简单。其数据传输线缆仅4个针脚,较之Parallel ATA的80针排线更为简洁,也利于机箱内部散热。在传输速率方面,目前Serial ATA 1.0从理论上能达到150MB/s,高于Parallel ATA的极限133MB/s。虽然Serial ATA的优势明显,但还需主板支持才能使用。此外,Serial ATA硬盘的电源接口与传统电源接口也有区别,一般还需要一条转接线。

由于早期的Serial ATA硬盘只是在普通Parallel ATA硬盘上增加了一块桥接芯片将其转换为Serial ATA接口而已,与并行ATA接口相比,并没有性能上的优势。如早期的迈拓金钻9串口硬盘、酷鱼5串口硬盘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均为过渡性产品,将逐渐从市场消失。目前主流Serial ATA硬盘均为真正的原生串口硬盘,如酷鱼7200.7 PLUS等等,购买时要注意区分。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硬盘接口规范正处于过渡期。若拥有支持Serial ATA主板的用户,建议选择Serial ATA接口硬盘,因为整体优势较多。不过硬盘的性能瓶颈主要还在内部传输速率上,Serial ATA的性能优势不是很明显,建议Parallel ATA主板老用户仍选择性价比较高的Parallel ATA产品。

其他:此外,我们还要注意硬盘返修货等问题,一般来说,硬盘经过返修后,一般会在标签上打上相关标识。我们还可注意硬盘接口与螺丝钉是否有划过的痕迹,对外观有损伤的产品要坚决拒绝。

在其他指标相同的情况下,一般Serial ATA接口产品要比Parallel ATA产品贵上百元左右,拥有支持Serial ATA主板的用户,笔者推荐选购Serial ATA产品;普通家庭用户需要存储的文件不多,一般容量80G的产品足可满足需求,较低的价格也更容易承受;游戏玩家、多媒体影音用户喜欢存储大量游戏程序或影音文件在硬盘中,推荐选择120G以上的大容量硬盘;行业用户可选择200G以上的产品,当然这些产品的价格也更高。

 

硬盘故障与维护编辑本段回目录

硬盘
硬盘
 
1.系统引导文件被破坏的处理

启动计算机时,屏幕出现“Missing operation System”的提示,如果系统引导文件被破坏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提示。如果用软盘启动,能对硬盘进行操作,说明是硬盘的引导扇区错误所致。可以用系统软盘启动计算机,在A:提示符下输入“SYS c:”,然后按回车键,把系统从软盘上传递到硬盘上。但是,使用时要注意:所使用的系统启动软盘上,要有SYS.COM文件;如果要恢复硬盘上原系统的使用,要根据不同的系统,传递不同的系统文件。系统传递完成后,如果硬盘无数据,或无重要数据,可使用“Format c:/s”命令对硬盘进行格式化,格式化后重新启动计算机,便可以直接从硬盘引导。
 
2.硬盘不能启动

硬盘不能启动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总的说来有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两种

硬件方面,如果硬盘线插反了或者松动了,就将线插好。有的硬盘开机后根本没有声音,根本听不见硬盘旋转的声音,磁头运动的“哗啦哗啦”声音也没有,就有可能是硬盘电源线松动,可以直接插好它;也有可能是电源损坏,硬盘检测到电源不正常也不转,简单的方法是将硬盘插到别的计算机上试试,如果正常,说明是电源问题,如果还不正常,您的硬盘就该修理了,或者换一个;还有些硬盘在启动时可以听到磁头非常吓人地“咔啦……咔啦……”响,然后就不响了,也无法启动,有的能启动但是非常慢,说明硬盘有物理损坏了,需要维修或更换

软件方面,常见的损坏是因为病毒造成的引导扇区和分区表被破坏,用杀毒软件恢复试试,如果不行就只能重新分区和格式化了;有的新硬盘分区以后忘了设置活动分区而导致无法启动,重新运行FDISK给硬盘设置活动分区;C盘根目录下的“IO.SYS”、“MSDOS.SYS”、“COMMAND.COM”这3个文件被误删除后,也会导致系统无法启动,找一张系统盘启动,利用“SYS”命令给硬盘重新传送一遍系统
 
3.硬盘休眠的问题

有时硬盘灯连续亮6、7秒钟,计算机和死机了一样,过一会儿就好了。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新的主板一般都有“绿色”功能,就是在硬盘有一段时间没有被访问的时候,将硬盘关闭,节省电能也延长硬盘寿命,这叫做硬盘休眠,并不是硬盘故障。但是这个延时的时间如果设置不合理,就会导致硬盘经常性地停转和重新旋转,反而缩短硬盘寿命。因此要根据自己的使用硬盘的频繁程度,调整停转的延时时间,或者干脆关掉这个节电功能。在Windows中也有关于硬盘休眠的设置,也需调整
 
4.硬盘改变跳线后不启动

安装Windows 98的计算机,因复制大量的数据而卸下主引导硬盘,把主盘的跳线,由主“MASTER”改跳为从“SLAVE”,接在别的计算机上使用。重新安装好启动时出现这样的提示:“Press a key to reboot”,原本使用正常的Windows 98系统却无法启动。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硬盘改变跳线设置接在别的计算机上使用后,恢复原来设置使用时,主引导分区变成了未被激活的状态。这时可把硬盘跳线恢复为主盘设置,重新启动即可。如果不行,则可以用Windows 98的启动软盘启动计算机,输入“Fdisk”命令,输入“2”选择“激活分区”,再输入“l”选择激活c区,根据提示依次按“Esc”键,最后按照提示,从软驱中取出软盘,重新启机计算机,Windows 98即可正常启动
  
5.在CMOS中检测不到硬盘

通常组装了一台新电脑,或是给机器再增加一个新硬盘后,都要在CMOS中重新设置一下硬盘的参数,在设置时,一般是使用“IDE HDD AuTO DETECTION”,来自动检测硬盘。如果在检测时,却发现根本就找不到硬盘。出现这种情况,通常都是因为跳线的设置错误所引起的,如果您将硬盘和光驱连接在同一条IDE数据线上的话,肯是将硬盘跳线和光驱跳线都设置成了主盘(MASTER)或者都设置成了从盘(SLAVE)。参看一下说明书,将硬盘设置成主盘,光驱设置成从盘。如果硬盘、光驱的跳线设置的都是正常的话,还有可能是IDE数据线没有插紧或者有问题,可以重新插一下,或换一条试试。这样操作之后,如果仍旧在CMOS中检测不到硬盘的话,有可能是硬盘或者主板有问题。有时可通过听硬盘的声音来判断硬盘是否出现故障,当在CMOS中检测硬盘时,如果硬盘发出“哒…哒…哒…”声后,就恢 复了平静,那么硬盘出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发出“哒…哒…哒…”声后,又会“咔哒…咔哒…咔哒…”的响,那么硬盘出问题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需要送专门的维修点去维修。

 硬盘故障英文提示信息的中文含义如表

                       硬盘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与“硬盘”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硬盘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