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学校名称】编辑本段回目录
华南理工大学(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成立时间】编辑本段回目录
1952年
【学校层次】编辑本段回目录
国办/一类本科,该校在《2009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9中国大学工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十,2009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二十一
【学校性质】编辑本段回目录
华南理工大学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985、211工程重点大学。
【学校地址】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五山高校区
南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
【学校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华南理工大学坐落在南方名城广州。校园分为两个校区,北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五山高校区,南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学校占地面积4417亩(其中南校区1677亩)。北校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绿树繁花香飘四季,民族式建筑与现代化楼群错落有致,环境优美清新,文化底蕴深厚,是教育部命名的“文明校园”。南校区是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完善、制度创新的现代化校园,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三维地图、校园实景展示:http://scut.6dxy.com/
【历史变迁】编辑本段回目录
学校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由包括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几所当时中国著名大学在内的中南5省12所院校的有关系科调整合并而成。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同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1月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1999年底,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同年,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2000年,经批准成立研究生院;2001年,实行新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成为“985工程”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具体的历史沿革如下: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当时的岭南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华南联合大学三校的工学院为主体,以及湖南大学、广西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工学院等中南五省共12所院校的有关系科合并,在当时的国立中山大学原址建立了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
1952、1953年经院系调整,华南工学院的水利学科、专业、师生和设备调入组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
1953年,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力部分调至武汉组建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
1953年,华南工学院铁道专业调至长沙组建长沙铁道学院(2000年组建合并成立中南大学)
1954年,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至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前身)
1954年,华南工学院水利系(科)调至武汉组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
1955年,华南工学院测绘专业的师资、设备调往武汉组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
1956年,由当时的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三所院校的电讯工程专业合并在四川成都组建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前身)
1958年,由我国著名电子学专家冯秉铨教授、徐秉铮教授及部分师生,恢复建立华南工学院电讯工程系(无线电系)
1958年,华南工学院分割成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
1962年,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合并为华南工学院
1970年,华南工学院再次被分割,分为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
1978年,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
1988年,华南工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
1995年,广东电力专科学校并入华南理工大学
【校园环境】编辑本段回目录
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环境优良。现有固定资产26.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6.8亿元。校舍总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校内设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南网络中心、广东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中心。学校教学实验设备齐全,建有十大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以及一批现代化实验中心。图书馆面积6.7万平方米,藏书300万册,具有Horizon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拥有国外重要数据库如Ei Village、PQDD等,正稳步向数字化图书馆发展。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国际标准的运动场、体育馆、学生文体活动中心、塑胶网球场,学生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游泳队、乒乓球队等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的比赛并取得优良的成绩。一年一度的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功地与社会、企业结合,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组织结构】编辑本段回目录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王迎军 (女)
校 长: 李元元
党委副书记: 吕廷秀
副校长: 彭新一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杜小明 李 琳
党委副书记: 张振刚 彭说龙 邱学青 朱 敏
校长助理: 张凌 李本祥
I.学校党政职能部门
A01 学校办公室(校友工作办公室 、驻京办)
A02 纪监办公室
A03 组织部(党校办公室)
A04 宣传部
A05 统战部
A06 学生工作处(武装部)
A07 工会(计生办、附中、附小、幼儿园、家委)
A08 教务处
A09 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
A10 科技处 (军工项目管理办公室)
南校区管委会
F01 南校区管委会办公室
F02 南校区人事组织办公室
F03 南校区教学科研办公室
F04 南校区学生工作办公室
F05 南校区后勤办公室
A11 人事处 博士后资源网 院士资源网
A12 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
A13 离退休工作处
A14 保卫处(部)
A15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A16 财务处
A17 审计处
A18 基建处
A19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New
A20 资产资源管理办公室
A21 社会科学处
A22 校团委
II.学院
1.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3. 建筑学院
4. 土木与交通学院
5. 电力学院
6. 电子与信息学院
7.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8. 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
9.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0. 轻工食品学院
11. 理学院
12. 工商管理学院
13.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14. 外国语学院
15. 计算机软件学院
16.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7.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18. 新闻与传播学院
19. 艺术学院
20. 法学院
21. 经济与贸易学院
22. 化学与化工学院
III. 直属单位
C01 继续教育学院 公开学院
C02 网络教育学院
C04 图书馆
C05 档案馆
C06 教育技术中心
C07 测试中心
H01 图书馆南校区分馆
H02 教育技术中心南校区分中心
H03 计算中心南校区分中心
H04 网络中心南校区分中心
H05 校医院南校区医疗保健中心 New
C08 计算机应用工程研究所
C09 校医院
C10 华工大产业集团
C11 后勤产业集团
C12 科技园
C13 出版社
C14 高等教育研究所
C15 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
E01 天然气利用研究/培训中心
E02 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E03 华南理工大学工业技术研究总院
E04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成为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前,学校共设有23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广州汽车学院);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3个博士点,176个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含7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12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有工程硕士(21个领域)、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风景园林硕士、法律硕士6个专业学位授予权,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2个本科专业。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十位。
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环境优良。现有固定资产45.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9.6亿元。校舍总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校内设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南网络中心、广东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中心。学校教学实验设备齐全,建有机械基础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及十大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一批现代化实验中心。图书馆面积6.6万平方米,藏书491万册,已初步建设成为数字化图书馆。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高标准的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各类场馆,学生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游泳队、乒乓球队等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比赛并取得优良的成绩。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特色鲜明,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学校拥有一批有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其中包括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企业合建),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众多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的重点科研任务,形成了多学科门类、多专业联合攻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一条龙的科研格局。学校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市场、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市场,2008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6.33亿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16年居全国高校前八名,是全国第一批企事业专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4496人,其中专任教师238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20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研究生导师123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06人,硕士生导师1199人)。2008年有各类学生7074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4913人,本科生25025人,继续教育学生15677人,网络教育学生14611人,留学生664人,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治学严谨,秉承“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现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2门国家精品课程,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等。2008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3%,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7.2%。建校5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高等教育各类学生16万人,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我国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学校被社会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
与“冶金院校,华南理工大学”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