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商务会员钢材特钢不锈炉料铁矿废钢煤焦铁合金有色化工水泥财经指数人才会展钢厂海外研究统计数据手机期货论坛百科搜索导航短信English
登录 注册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热门关键字: 螺纹钢 铁矿石 电炉 炼钢 合金钢 转炉 结构钢
钢铁百科 - 钢之家

拜耳法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拜耳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文名 拜耳法 释    义 铝土矿生产氧化铝的化工过程
发明人 卡尔·约瑟夫·拜耳 发明时间 1887年

  拜耳法是一种工业上广泛使用的从铝土矿生产氧化铝的化工过程。1887年由奥地利工程师卡尔·约瑟夫·拜耳发明,其基本原理是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将氢氧化铝转化为铝酸钠,通过稀释和添加氢氧化铝晶种使氢氧化铝重新析出,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重新用于处理下一批铝土矿,实现了连续化生产。今日,世界上95%的铝业公司都在使用拜耳法生产氧化铝。  

1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所谓的拜耳法是因为是它是K.J.拜耳在1889-1892年提出而得名的,一百年来它已经有了许多改进,但仍然习惯地沿用着拜耳法这外名字。

  拜耳法用在处理低硅铝土矿,特别是用在处理三水铝石型铝土矿时,流程简单,作业方便,产品质量高,其经济效果远非其它方法所能比美,目前全世界生产的氧化铝和氢氧化铝,有90%以上是用拜耳法生产的。

  拜耳法包括两个主要的过程,也就拜耳提出的两项专利,一项是他发现氧化钠与氧化铝摩尔比为1.8的铝酸钠溶液在常温下,只要添加氢氧化铝作为晶种,不断搅拌,溶液中的氧化铝便可以呈氢氧化铝徐徐析出,直到其中氧化钠与氧化铝的摩尔比提高至6,已经析出了大部分氢氧化铝溶液,在加热时,又可以溶出铝土矿中的氧化铝水和物,这也就是利用种分母液溶出铝土矿的过程,交替使用这两个过程就能够一批批地处理铝土矿,从中得出纯的氢氧化铝产品,构成所谓的拜耳法循环。  

2原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加热到一定温度下,苛性碱溶液溶出铝土矿中的氧化铝:

(图)相关图书相关图书

  Al2O3 ·H2O+2NaOH+(3 - n)H2O → 2NaAl(OH)4

  所得的铝酸钠溶液在稀释和冷却的情况下分解并析出氢氧化铝:

  NaAl(OH)4 === Al(OH)3+NaOH

  前一过程叫溶出,后一过程叫分解。分解后含苛性碱的母液再返回溶出新的铝土矿。

 

3过程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拜耳法的第一个过程是用粉碎机将铝土矿的矿石粉碎成直径为30毫米左右的颗粒,然后用水冲洗掉颗粒表面的粘土等杂质。冲洗过的这些颗粒与重复利用的,氢氧化钠浓度为30%-40%的拜耳法余液相混合,借助球磨形成固体粒径在300微米以下的悬浊液。随着粒径逐渐变小,铝土矿的比表面积大大增加,这有助于加快后续化学反应的速度。铝土矿和高浓度氢氧化钠溶液形成的悬浮液随后进入反应釜,通过提高温度和压力使铝土矿中的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可以溶解的铝酸钠(NaAl(OH)4),这被称为溶出,其方程式如下:

  Al2O3 + 2 NaOH + 3 H2O → 2 NaAl(OH)4反应釜的温度和压力根据铝土矿的组成决定。对于含三水铝石较多的铝土矿,可在常压下,150度进行反应,而对于一水硬铝石和勃姆石含量多的,则需要在加压进行反应,常用条件为200到250度,30到40个大气压。 在和氢氧化钠反应时,铝土矿中所含的铁的各种氧化物、氧化钙和二氧化钛基本不会和氢氧化钠反应,形成了固体沉淀,留在反应釜底部,它们会被过滤掉,形成的滤渣呈红色,被称作赤泥,而铝土矿中含有的二氧化硅杂质则会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同样溶于水的硅酸钠。

  SiO2 + 2 NaOH → 2 Na2SiO3+H2O为了除去硅酸钠,拜耳法是通过缓慢加热溶液,促使二氧化硅、氧化铝和氢氧化钠生成方钠石结构的水合铝硅酸钠,沉淀下来,然后过滤除掉,这样一来,就只有铝酸钠留在上清液中。

  热的溶液进入冷却装置中,加水稀释同时逐渐冷却,铝酸钠会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铝,此时加入纯的氧化铝粉末,会析出白色的氢氧化铝固体。

  NaAl(OH)4 → Al(OH)3 + NaOH有的厂家对这一步进行了改进,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帮助产生氢氧化铝。

  NaAl(OH)4 + CO2→ Al(OH)3 + NaHCO3过滤掉生成的氢氧化铝后,剩余的浓度仍然较高的氢氧化钠溶液会循环利用,用于处理另一批铝土矿,溶出氢氧化铝。已经生产出的氢氧化铝则在1000°C以上煅烧,可以分解成氧化铝:

  2Al(OH)3 → Al2O3 + 3 H2O具体煅烧温度依据所需氧化铝的晶型和粒径来决定。生产的氧化铝随后可通过霍尔-埃罗过程电解制取金属铝。 

4生产工艺编辑本段回目录

  拜耳法主要分为溶出、分解和煅烧三个阶段,主要由破碎和湿磨、铝土矿溶出、赤泥分离与洗涤、铝酸钠溶液加种子分解、铝分解母液蒸发、氧化铝生产中碳酸钠苛化回收、氢氧化铝煅烧等过程组成。

  用拜耳法生产1t 氧化铝一般需用矿石1.7~3.4t,碱耗(NaOH)60~150kg,电耗200~350kW·H ,总能耗7.4~32.6GJ。

(图)拜耳法生产工艺流程拜耳法生产工艺程


  

5适用性编辑本段回目录

  根据铝土矿中硅矿物在溶出过程中的产物(水合铝硅酸钠Na2O·Al2O3·1.7SiO2·H2O)的组成,每溶出1份(质量)SiO2 ,便会损失1份Al2O3和0.6份Na2O。工业生产要求氧化铝的总回收率必须在80%以上,处理过程中氧化铝的机械损失按3%~5%计,则氧化铝的理论溶出率应大于83%~85%。因此,拜耳法适用于处理铝硅比大于6~7的一水软铝石型铝土矿或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对三水铝石型铝土矿只需考虑其可反应的氧化硅量。对中等品位的铝土矿则以采用拜耳一烧结联合法较为经济。

6发展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1855年法国化学家路易·勒夏特列首先提出了将铝土矿和碳酸钠的Na2CO3混合物加热到1200°C,形成铝酸钠,之后将二氧化碳通入铝酸钠的溶液产生氢氧化铝的办法。1880年代俄国纤维工业需要大量氧化铝作媒染剂,在圣彼得堡工作的德国化学家卡尔·约瑟夫·拜耳提出了拜耳法并申请了专利,其最重要的改进有两点,一是发现只要添加氢氧化铝晶种,氢氧化铝会从稀释后的碱液中慢慢沉淀出来;二是剩余碱液可以回收,提高浓度重新处理新的铝土矿,实现了连续生产。拜耳法提出后不久就取代了勒夏特列的办法,并和霍尔-埃罗过程连用,极大地提高了铝的产量。 

7发展前景编辑本段回目录

  拜耳法的经济效益由几点决定,一是铝土矿中所含三水铝石的比例,所含三水铝石越多,能源的消耗就越小;二是铝土矿中的铝硅比例,拜耳法将二氧化硅转化为水合铝硅酸钠,这一过程中损失了氧化铝和氢氧化钠,随着铝硅含量高的铝土矿储量逐渐匮乏,这一过程中损失的氧化铝和氢氧化钠也逐渐升高,已有研究者和公司提出了拜耳法结合烧结法的改进方案。此外拜耳法会导致部分氢氧化钠进入赤泥,给赤泥带来了强腐蚀性,其PH高达11-12,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2010年匈牙利艾卡炼铝厂赤泥堆场决堤,储存的赤泥冲入七个村庄,造成惨剧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铝生产工艺 拜耳法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您希望联系哪位客服?(单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