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刘震云是中国著名作家。1958年5月生于河南省延津县。1973年至1978年服兵役。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
人物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刘震云,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乡延津人。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复员,在家乡当中学教师,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曾到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82年开始创作,1987年后连续发表在《人民文学》《塔铺》、《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现出成为大作家的潜在能力,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其中《塔铺》获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对小人物或底层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态度的刻画,对人情世故有超人的洞察力,用冷静客观的叙事笔调书写无聊乏味的日常生活来反讽日常权力关系。自1991年发表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始,他开始追求新的创作境界。1993年发表“故乡”系列第二部长篇《故乡相处流传》,后经过五六年的时间完成长篇巨著《故乡面和花朵》(华艺出版社1999年初版)。《故乡面和花朵》体现着他在文体和内容上的双重探索。结构的庞杂、技巧的多变、语言的繁复、意义的含混等等都令人叹为观止,也引起了一些争议。2007年推出小说<<我叫刘跃进>>,并改编成电影.2009年出版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引起轰动.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文学创作专业技术一级。
创作之路编辑本段回目录
“疯子”朋友启蒙文学
刘震云从 15岁开始进入写作之列,那是 1974年,他刚当兵。 那个年代农村孩子没什么出路,整天在家里吃高粱面,苦,因此当兵对一个孩子是特别好的差使,当了兵,再努努力,提了干,就可以回家找媳妇。刘震云当兵时第一次见到火车,觉得那场面特庄严,火车开动放气时的样子,“呜——”真好。排长是老兵,问他想家吗,他心想有白馍吃还想什么家啊。那时候拉兵的火车全是闷罐子,没厕所,都是第二天早上车门拉一条缝,排着队撒尿,他在移动的物体上撒不出来,排长让他排最后,结果一转身,他对着排长撒出来了,尿了排长一裤子。排长跟他急了,说刘震云我算是认识你了,他告诉排长说我有点想家了。 刘震云当兵是在甘肃一个大戈壁滩上。他说他的一个新兵朋友是他到目前为止宣传海报遇到的为数不多的智商特别高的一个人。一上火车就开始写诗“新家安在长城端”。刘震云感慨道:“在我撒不出尿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写诗了,可见比我聪明到何等程度。” 他朋友说,你别跟他们弄了,你跟我学写东西吧。刘震云说,跟你学写诗啊,成啊。就这么着,他开始写诗。 他的朋友在几个月后跑了。一开始认为他叛逃,那天晚上正睡觉呢,部队紧急集合,团长说:“投降就让他投降,不投降就让他灭亡。子弹,上膛!”一个团的兵力布置在边境线上,最后突击了一天也没找着。因为他的朋友回家了。 有一次刘震云去他村里看他,发现他在家里摆了好多书。村里人都说他疯了,农村孩子老不下地干活,在家看书,不就是疯了吗?过了几年,听说那朋友杀了人。起因是女朋友也说他疯了,找了另外一个男的,他朋友“咣当”一锤下去把那男的砸死了。公安局审讯他朋友。一堂审下来,把公安人员的脑袋都弄大了,说没见过这么疯的人。问他一句话,他能说上几十句,语速特别快,都是《资本论》上的话。县公安局的人哪知道这种语言,纷纷嚷道:“他疯啦——” 刘震云最后总结说,是一个疯子把他领上了文学道路。但对他写作影响最大的人是他妈妈。 刘震云的母亲不识字,但她觉得写作是件简单的事。她在镇上卖过酱油,那时开始学字。酱油店旁边是个书店,她去抓了一本书开始看,一抓就是鲁迅的书。后来她知道儿子以写作为生,聊天时就说:“你现在也写东西?这工作不难。”刘震云说:“我觉得挺难的。” 母亲说:“鲁迅在写东西的人里边算是一大个的吗?”刘震云说鲁迅可成啊,好多人都觉得他写得挺好的,把他当祖师爷。母亲说:“嗨,那写作这东西太容易了,我看过他的书: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我都能写出来,我就是识字少,那有什么,我卖酱油,一个是酱油缸,另一个也是酱油缸。很容易。”
一开始写东西很占便宜
刘震云的第一部作品是《塔铺》。当时写东西很倚重生活描写,对内核的东西不一刘震云定完全领悟,但写生活本身的时候作品会帮作者厘清相关事物。“就好像你在地里,一锹下去,有杂草根、蚯蚓啊什么的,你未必知道一锹下去有这么多东西,但土地确实有这么多含量。所以一开始写东西很占便宜。” 《温故1942》是刘震云最看重的的一部作品。“我觉得它写得既感性又理性,是个好作品,包括它将要拍成的电影也是一个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的民族心灵史。”1942年,河南一场旱灾,死了300万人。更可怕的是,后代把这些事全忘了。中国是个特别容易遗忘的民族,这当然也和它经受的苦难太多有关系。那场灾害本来不该死那么多人,可是当发生旱灾的时候,一批人逃荒到原本荒凉的西北,饿死了。日本人进攻河南,蒋介石想把灾区甩给日本人,日本人坚持不进兵,不给蒋撤退的借口,双方军队形成了僵持,就在这僵持中,河南人一个个倒下了。刘震云说他写这本书是为了长民族的记性,避免灾难的重演。
笨人有笨办法
刘震云说自己读书受两个人影响较大,他们都姓李,都是评论家,一个叫李敬泽,一个叫李书磊。“他们读书比我多,有好书就推荐给我。这一阶段我在读汤恩比的《历史研究》和奈保尔的《百万印度的哗变》。” 刘震云每天上午下午各写三个小时,每天创作三千字左右。每一次创作都是一个寻找新发现的过程。“我是一个比较笨的人。但笨人有笨办法,笨鸟先飞。当对一个看法出现自我分歧的时候,可能有三种写法比较好,聪明人可能一下子知道哪一种是最好的,但我不知道,仨都要试,都写出来,可能试出一个好的,也可能发现第四种。自我表扬的说法是勤奋。” 刘震云认为文学创作有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写作经验少、年轻的时候,会喜欢用复杂的事说复杂,但当作者人生阅历多了以后,会喜欢用简单的事说复杂。简单不是简陋,像孔子、胡适等人的书,都用最家常的,最物质的,像茶杯啊,烟啊,说明另外深奥的东西。他们就不是用哲学来说哲学,而是用生活说哲学,甚至超越了哲学范畴。另一方面是,一开始写东西特别容易用人的第一反应,第一反应就是直觉,写东西节奏容易顺。写作的经验、阅历多了以后用的就不是第一反应,第二反应、第三反应的东西会更多一些,也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东西更多一些,会显得作品更疙里疙瘩。比如《手机》里一个场面是开会,各人手机响了,按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大家都在说话,把会议干扰下去,但《手机》里选了一个细节,是一个人拿着手机听,他不说话。一个说话的场面一个不说话的场面,这细节就比那个好一些。 “有时候写东西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这个阶段爱写这个东西,另一个阶段写另外的东西。我觉得如果作家的风格在不断变化,那么证明这个作家在不断探索,是比较有生命力的。我们发现95%的作家写的第一篇作品和最后一篇差不多。一以贯之的作家是不会有什么太大创作性的。另外探索和创作跟年龄特别有关系,《一地鸡毛》我是二十多岁写的,到三十多岁更张扬,就写《故乡面和花朵》那类作品,到《手机》就四十岁左右了,这时候和过去就又不太一样了。”
一也可能成为零点八
在《甲方乙方》里刘震云演过一个情痴,那是一个特别不着调的角色。当时也是因为好玩,冯小刚告诉他说就坐一块吃顿饭,结果一坐就是七天,刘震云烦了,不去了。很多人劝哪劝,最后葛优说:“您是一大演员啊。您的演技怎么样我真不知道,但您的做派确实是大演员!我没这么等过别人哪。” 刘震云说他写剧本是使自己的小说换了另外一种方式在说话,他只改自己的小说,编剧不是刘震云他的职业,他也没有给哪个导演出卖过劳动力。他认为,电影剧本和小说的关系一直没有摆正,其实不论哪个东西在前边,后边的应该是沾前边的光。如果小说在前边,电影剧本在后边,因为小说把所有的选择都体现出来了,剧本可以比着小说择出需要的;如果电影剧本在前边,小说应该比电影剧本写得好,因为可以站在材料和实验的基础上重新组织小说。但是中国的作家确实把这事给弄拧巴了,先有电影剧本的时候,小说就成了剧本的扩充,注了好多水,变成了剧本的附庸,结果现在根据电影写的小说就没法看。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小说和电影非常不一样,看电影是看热闹,就像听好多人在大厅熙熙攘攘地说话,看小说则像两个人在灯下谈心。如果小说成为电影的附庸,那剧本的一就可能只成为零点八,如果站在电影剧本基础上重写小说,那就是一加二等于三了。 “《手机》小说起码能把这个颠倒的事实再颠倒回来。而且小说是三部分,电影只用了其中一部分。电影改小说,是电影吃亏,没有哪个电影可以像好小说那么丰厚,电影一个半小时看完了,小说几十万字可以读一个月,时间上不成比例。另外电影是一个集体创作的结晶,有编剧、导演、演员、美术等等,哪个环节掉链子整体分数都会向下减,小说的修改则是个加分的过程。” 刘震云喜欢把写作比喻成运动。生活中有两种运动,一种是找赢的运动,比如各种球类比赛,进球就算赢了;另外一种是找失败的运动,比如跳高,什么时候竿碰下来跳高就结束了。写作对于刘震云来说就是一个找失败的运动。“如果哪个作品写出来自己觉得特别好,那作家就完蛋了。我觉得作家真正写出一东西来总是挺惭愧的,挺羞于见人的。写之前有信心,说这作品是我最好的,但写完后发现不是,又写完一个还不是。你发现你要表达的在天边,到天边去找,不是;在山沟里,还不是。好容易发现了,但仔细一看还不是。写作的过程就是隐隐约约知道在哪,一直在找它。”
个人书语编辑本段回目录
当作者人生阅历多了以后,会喜欢用简单的事说复杂。简单不是简陋,像孔子、胡适等人的书,都用最家常的,最物质的,像茶杯啊,烟啊,说明另外深奥的东西。他们就不是用哲学来说哲学,而是用生活说哲学,甚至超越了哲学范畴。 用写作拼一个十字架 刘震云最初是以短篇小说《塔铺》与中篇《新兵连》一举成名的,而在这两篇早期的小说里已经流露了刘震云后来小说创作的宗旨:对底层人(小人物)的生活境遇的关注。
读者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阅读刘震云的小说集《官场》,深深为其小说艺术所惊叹折服。在这部小说集子里,刘震云展露刘震云了他惊人的创作才华,以鲁迅式的白描一针见血地写人,写官场中的人,写权力纠缠下的人。作为小说家的刘震云是将“一切实在的真实转化为写在文本中的真实”。他更关心某种“返回平民”或“返回真实”的意识。《单位》刻画了权力网络是如何决定并且支配人们扮演社会角色的方式,而《一地鸡毛》则写出了权力网络向家庭的延伸。我们自然也会理解:生活本身就是一大堆琐碎的实际问题,除了认同现实关系别无选择。《官人》与《官场》则是刘震云关于“权力意识”的一种文本解析,尤其是《官场》中的省委书记许年华,虽然着墨不多,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此人对官场的权力操作娴熟自然,但在整体的权力角逐中依然是一个牺牲品。 在完成了一系列的新写实小说之后,刘震云接连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与《故乡相处流传》。《故乡天下黄花》以一个小村落为背景,展示近半个世纪错综复杂的社会风貌,与新写实不同,《故乡天下黄花》属于那种寓言式写作,而之后的《故乡相处流传》则达到了圆熟大气的佳境。 学者摩罗一直对刘震云的小说有很大的兴趣,也一直在关注他的创作。摩罗认为:“刘震云用自己的写作拼合了一个十字架。他用机关小说(譬如《单位》、《官场》)写现代生活的卑微无聊,这是横向的;用历史小说(譬如《故乡相处流传》)展现历史生活的残暴恶毒,这是纵向的。一横一纵拼合到一块,就构成一个无限延伸的空间,这个空间贮满了人类的苦难。”
作品目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故乡天下黄花》(长篇小说)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 《故乡相处流传》(长篇小说) 华艺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 《故乡面和花朵》(长篇小说 四卷) 华艺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 《一腔废话》(长篇小说)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手机》(长篇小说)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推荐阅读,比同名的电影更精彩犀利一些) 《我叫刘跃进》(长篇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推荐阅读,比同名的电影更精彩犀利一些) 《塔铺》(小说集) 作家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最早的小说集,这个时候的手法还比较质朴,讲故事的意味大于表达观点。) 《官场》(小说集) 华艺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 《一地鸡毛》(小说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 《官人》(小说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刘震云文集》(四卷)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刘震云》(小说集) 香港明报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刘震云》(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刘震云》(小说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一句顶一万句》(长篇小说)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在 2008年11月20日上映、由马俪文执导的贺岁剧《桃花运》中,著名编剧刘震云与在剧中饰演其前妻的邬君梅展开了一段扑朔迷离的感情纠葛。
[编辑本段]火炬手感言
2008年5月14日,“我想借奥运火炬、奥运圣火,祈福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朋友,希望他们早日从创痛中走出来,重建家园。”在圣火传递井冈山站火炬手动员大会的现场,早上五点中刚从南昌赶来的著名作家刘震云对官网记者说。 刘震云一身中式打扮,因为行程紧急,甚至来不及刮胡子。但是谈及奥运圣火及奥运会,他还是非常激动,他很看重“重在参与”这几个字,他说:每个人只要每天锻炼身体,其实每天也是在参加奥运会。以下为采访内容。
借奥运圣火祈福
刘震云:搜狐的网友朋友大家好,我是刘震云。我是三星选出来的奥运火炬手。现在是在井冈山,凌传递圣火晨五点从南昌赶过来。明天要参加在井冈山的奥运火炬的传递。大家知道的,这两天在四川的汶川发生了7.8级的地震。有成千上万的家庭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在同一个时间里,一边在跑奥运的火炬,一边我们祖国的西南方,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作为奥运火炬手的话呢跟前几天跑奥运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我想借奥运火炬、奥运圣火,祈福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朋友。希望他们早日从创痛中走出来,重建家园。谢谢。 每个人只要每天锻炼身体,其实每天也在参加奥运会 奥运官网:井冈山是一个红色的摇篮,您在井冈山进行火炬传递,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情景呢? 刘震云:因为奥运火炬手在什么地方跑不是火炬手自己决定的。他是奥组委安排的。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在井冈山跑奥运的火炬,而且一开始我不知道是很多人来跑,会有这么多人。当他们跟我联系的时候,我还以为跑奥运火炬就我一个人,我甚至怀疑我能不能从天安门跑到鸟巢这么远的距离。最后他们告诉我,有两万多人,每个人只能跑200米。 奥运会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它主要说的是体育活动的一个盛会。世界上一个像这样一个集会的方式,能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生活形态、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不同肤色,这么多人联合在一起。我觉得这个创意对于人类来讲非常的伟大。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奥运会是一项体育运动。它有一句话非常好,叫做重在参与,除了把这么多不同民族、肤色、政治制度的人聚在一起,它跟一般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职业比赛商业比赛不一样。 它对于人的强身健体有一种提倡作用。我觉得奥运会能够把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另外一个方面,每个人只要每天锻炼身体,其实每天也在参加奥运会。强身健体,有一个健强的体魄,也是非常重要的。
15岁起每天跑步五千米
奥运官网:您刚才说到重在参与,因为您是一位作家,你跟体育运动有特殊的渊源吗?您怎么感觉体育精神和您的作家身份,其中有怎样的联系呢? 刘震云:体育比赛我肯定是不行。我会打篮球、乒乓球但是水平都非常差。但是体育锻炼对于我,我觉得已经成为我特别好的,密不可分的。直到现在,我每天还要跑5千米。我从15岁,一直跑到现在。锻炼跟一个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一开始,你觉得你的身体需要锻炼,到达第二个阶段呢,身体是离不开锻炼的,而不是为了锻炼而锻炼。第三个阶段,你每天不锻炼的话,你会非常的不舒服。 一个学科学的朋友告诉我,说锻炼使得身体分泌一种物质叫做肽,这样对于调节人身体各个肌能,增长各种增长素是非常有用的。所以我是劝告搜狐频道的网友、朋友,有时间的话还是每天锻炼一下好。我越来越发现街上的胖子多了,而像我这样的瘦子越来越少了。 我觉得人还是瘦了比胖了好一些。跟我年龄相仿的朋友们,我们一块去体检身体,别的朋友像我这么大,跟我年龄相仿,一般都比我胖。他们都会出现像高血压、血脂稠、脂肪肝等毛病。 但是我体检完身体后,医生告诉我说,你就一个毛病,说你少一颗牙,应该赶紧把它补起来。
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奥运官网:非常感谢您。您成长一位著名的作家,还想请您跟我们年轻的网友们讲讲成才的问题。在当今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何真正做好自己。 刘震云:我觉得成才不是压力逼出来的。也不但是刻苦出来的。刻苦首先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找对自己努力的方向。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做的是不是你喜欢的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苦和累产生在你在做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这种苦和累是一种特别物质的苦和累,当你在做你喜欢的事情时,我觉得这个苦和累会演变成另外一种乐,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是你不喜欢的事情,你肯定会绕着走,但是如果是你喜欢的,你会克服这个困难,自己上一个台阶。第二,有持久的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第三点,身体也是非常重要的。 刘震云妻子郭建梅,著名公益律师,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婚姻家庭法学会理事,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副教授,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专职律师。
与“刘震云,作家”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