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吞吐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蒸汽吞吐又叫周期性注蒸汽、蒸汽浸泡、蒸汽激产等。所谓蒸汽吞吐就是先向油井注入一定量的蒸汽,关井一段时间,待蒸汽的热能向油层扩散后,再开井生产的一种开采重油的增产方法。
蒸汽吞吐作业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注汽、焖井及回采。
主要机理
稠油油藏进行蒸汽吞吐开采的增产效果非常显著,其主要机理如下:
⑴.加热降粘作用
稠油的突出特征是对温度非常敏感,可由粘度—温度曲线上看到。当向油层注入250~350℃高温高压蒸汽和热水后,近井地带相当距离内的油层和原油被加热。这样形成的加热带中的原油粘度将由几千到几万毫帕秒降低到几毫帕秒,原油流向井底的阻力大大减小,流动系数(Kh/μ)成几十倍地增加,油井产量必然增加许多倍。
⑵.加热后油层弹性能量的释放
对于油层压力较高的油层,油层的弹性能量在加热油层后充分释放出来,成为驱油能量。而且,受热后的原油产生膨胀,一般在200℃时体积膨胀10%左右,原来油层中如果存在少量的游离气,也将溶解于热原油中。
⑶.重力驱作用
对于厚油层,热原油流向井底时,除油层压力驱动外,还受到重力驱动作用。
⑷.回采过程中吸收余热
当油井注汽后回采时,随着蒸汽加热的原油及蒸汽凝结水在较大的生产压差下采出过程中,带走了大量热能,但加热带附近的冷原油将以极低的流速流向近井地带,补充到降压的加热带。
⑸.地层的压实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驱油机理
据研究,地层压实作用驱出的油量高达15%左右。
⑹.蒸汽吞吐过程中的油层解堵作用
稠油油藏在钻井完井、井下作业及采油过程中,入井液及沥青胶质很容易堵塞油层,造成严重的油层损害。蒸汽吞吐后的解堵机理在于:注入蒸汽加热油层及原油大幅度降粘后,在开井回采时改变了液流方向,油、蒸汽及凝结水在放大生产压差条件下高速流入井筒,将近井眼地带的堵塞物排出,大大改善了油井渗流条件。
⑺.蒸汽膨胀的驱动作用
注入油层的蒸汽回采时具有一定的驱动作用。分布在蒸汽加热带的蒸汽,在回采降低井底压力过程中,蒸汽将大大膨胀,部分高压凝结热水则由于突然降压闪蒸为蒸汽。这些都具有一定驱动作用。
⑻.溶剂抽提作用
油层中的原油在高温蒸汽下产生某种程度的裂解,使原油轻馏分增多,起到一定的溶剂抽提作用。
⑼.改善油相渗透率的作用
在非均质油层中,注入湿蒸汽加热油层后,在高温下,油层对油与水的相对渗透率发生变化,砂粒表面的沥青胶质性油膜破坏,润湿性改变,由原来油层为亲油或强亲油,变为亲水或强亲水。在同样水饱和度情况下,油相渗透率增加,水相渗透率降低,束缚水饱和度增加。而且热水吸入低渗透油层,替换出的油进入渗流孔道,增加了流向井筒的可动油。
⑽.预热作用
在多周期吞吐中,前一次回采结束时留在油层中加热带的余热对下一周期吞吐将起到预热作用,有利于下一周期的增产。总的生产规律是随着周期的增加,产油量逐渐减少。
⑾.放大压差的作用
要尽力在开井回采初期放大生产压差,即将井底流动压力或流动液面降到油层位置,即抽空状态。
⑿.边水的影响
在前几轮吞吐周期,边水推进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压力,即驱动能量之一,有增产作用。但一旦边水推进到生产油井,含水率迅速增加,产油量受到影响。
从总体上讲,蒸汽吞吐开采属于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只不过在人工注入一定数量蒸汽并加热油层后,产生了一系列强化采油机理,主要是原油加热降粘的作用。
蒸汽吞吐采油的主要生产特征
⑴.蒸汽吞吐采油属于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即一次采油。注入油层的蒸汽数量极有限,只是注入了热能,使井筒周围一定范围油层加热,一般仅10~30m,最大不超过50m,以原油加热降粘、改善油的流动性为主,强化上述多种天然驱动能量的作用,以增加油井产量。
⑵.蒸汽吞吐开采和蒸汽驱开采都是强化开采手段,采油速度很高。一般为地质储量的4%~6%,甚至还高。
⑶.蒸汽吞吐开采每个周期内的产量变化幅度较大,有初期的峰值期,有递减期。峰值期是主要产油期。另外,每个吞吐周期的产量接近或达到经济极限产量时再开始下一周期的注汽—采油。
⑷.蒸汽吞吐是单井作业,对各种类型稠油油藏地质条件的适用范围较蒸汽驱,经济上的风险性较汽驱开采小得多。
⑸.蒸汽吞吐采油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注入油层的蒸汽发生向顶部超覆推进及沿高渗透层指进,垂向扫油系数一般很难超过50%。这主要是湿饱和蒸汽的特性及油藏非均质性所致。
⑹.蒸汽吞吐与蒸汽驱开采阶段的衔接至关重要。
蒸汽吞吐开采的一次投资较少,而且生产见效快,经济回收期短,经济效益好。但是,随着多周期吞吐进程,产量递减快。
与“稠油开采,石油,稠油”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