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电器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节电器一般分为照明灯具类节电器各动力类节电器。
电机节电器工作原理:
由微处理器芯片(CPU)、可控硅、集成式双置晶闸管等国外进口元件组成。 其核心技术是动态跟踪电机负载量的变化,调整电机运行过程中的电压与电流(百分之一秒内完成动作),保证电机的输出转矩与实际负荷需求精确匹配,不改变电机的转速,不影响电机的正常运行,并且能有效避免电机因出力过度造成的电能浪费,具有很好的动态节电控制功能,能有效地降低电机的功率损耗,改善电机的启动、停机性能,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照明节电器工作原理:
在电力供应部门的电能输送过程中,为避免电压损耗和用电高峰时造成电压过低,一般都采用提高电压输送,因此用户实际上承受的电压往往会高于设备的额定电压,这些超额的电压不仅不能让负载更有效率的运作,反而导致电能过量浪费,增加设备损坏率,增大成本费用等负面影响。
照明智能节电器是以电磁感应方式将供电系统的输入电压予以优化,采用AC-AC直接变换技术调整电压,输给灯光负载的电压为最适宜值,达到既节电又保证照明标准要求的双重目的。
根据电工基本原理P=U2/R,设灯具上施加的电压为U,灯光的阻抗设为定值电阻R,那么它在原电压U0下消耗的功率为P0,适当降低电压至U1后,这时消耗的功率P1将随电压的平方关系下降。其有功节电率表示为:
ε% = 1- (U1 /U0)2 × 100%
就荧光灯管而言,仅在启动时需要足够的额定电压激发荧光物质,使灯管发光。在预置时间内,智能系统感应到灯管的功率已完全挥放后,即自动调整负载电压,灯管便可转入节电模式工作,节电器同时进入自动在线检测状态。根据大量实验统计结果表明,电源电压每降低10%时,常用的电光源,如荧光灯照度只降低7%左右,而人眼对光线的感觉则是对数关系:即当光线照度减小10%时,人的视觉感觉亮度只减小1%,因此少许减少灯光输入功率所产生的照度微弱变化人眼几乎感觉不到,但在延长灯具寿命和减少维护成本上都具有积极意义。
路灯节电器工作原理:
集电磁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数据控制技术于一体,在可控和平缓的方式下智能调节,使输出电压稳定在设定的额定值范围之间,实现公共照明系统的工作电流与亮度需求的理想结合,达到节电和优化供电目的,节电率可高达40%,对用电系统的保护作用可使其寿命延长3-4倍。
节电器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节电器一般能给公司节约25~30%的用电量。
电机节电器工作原理:
由微处理器芯片(CPU)、可控硅、集成式双置晶闸管等国外进口元件组成。 其核心技术是动态跟踪电机负载量的变化,调整电机运行过程中的电压与电流(百分之一秒内完成动作),保证电机的输出转矩与实际负荷需求精确匹配,不改变电机的转速,不影响电机的正常运行,并且能有效避免电机因出力过度造成的电能浪费,具有很好的动态节电控制功能,能有效地降低电机的功率损耗,改善电机的启动、停机性能,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照明节电器工作原理:
在电力供应部门的电能输送过程中,为避免电压损耗和用电高峰时造成电压过低,一般都采用提高电压输送,因此用户实际上承受的电压往往会高于设备的额定电压,这些超额的电压不仅不能让负载更有效率的运作,反而导致电能过量浪费,增加设备损坏率,增大成本费用等负面影响。
照明智能节电器是以电磁感应方式将供电系统的输入电压予以优化,采用AC-AC直接变换技术调整电压,输给灯光负载的电压为最适宜值,达到既节电又保证照明标准要求的双重目的。
根据电工基本原理P=U2/R,设灯具上施加的电压为U,灯光的阻抗设为定值电阻R,那么它在原电压U0下消耗的功率为P0,适当降低电压至U1后,这时消耗的功率P1将随电压的平方关系下降。其有功节电率表示为:
ε% = 1- (U1 /U0)2 × 100%
就荧光灯管而言,仅在启动时需要足够的额定电压激发荧光物质,使灯管发光。在预置时间内,智能系统感应到灯管的功率已完全挥放后,即自动调整负载电压,灯管便可转入节电模式工作,节电器同时进入自动在线检测状态。根据大量实验统计结果表明,电源电压每降低10%时,常用的电光源,如荧光灯照度只降低7%左右,而人眼对光线的感觉则是对数关系:即当光线照度减小10%时,人的视觉感觉亮度只减小1%,因此少许减少灯光输入功率所产生的照度微弱变化人眼几乎感觉不到,但在延长灯具寿命和减少维护成本上都具有积极意义。
路灯节电器工作原理:
集电磁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数据控制技术于一体,在可控和平缓的方式下智能调节,使输出电压稳定在设定的额定值范围之间,实现公共照明系统的工作电流与亮度需求的理想结合,达到节电和优化供电目的,节电率可高达40%,对用电系统的保护作用可使其寿命延长3-4倍。
节电器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节电器一般能给公司节约25~30%的用电量。
与“节电器,启动器,节能”相关的词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